分享

18岁拍裸照,19岁生子,两度离婚的她,却培养出一代总统......

 good 2021-06-30
图片
图片

作者:小豆子妈妈
来源:小豆子妈妈(ID:xdz-mm)

图片
2008年,美国大选,一个 黑人青年从激烈的角逐中杀出重围,成为了第44任美国总统。

他就是巴拉克·奥巴马,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

在就职演说上,他感谢了自己的黑人血统,言谈之间,自信笃定,神采飞扬。

图片

然而,青年时期的他,也曾因肤色而自卑:

“家境是贫穷的,肤色是被人嘲笑的,前途是无望的,成功的道路曲折得连路都找不着。”

他成为了一名瘾君子,过了一段极荒唐的日子。

是他的母亲,将他从泥淖中拉了出来。

并引领着他,一路前行,最终成为美国人心中奉为信仰的一面旗帜。

以至于新任总统上台时,民众还在心心念念他的回归。

有人说:“奥巴马是美国人难以忘怀的前任。”

而缔造了这一“前任”神话的,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图片
破除偏见的反叛者

奥巴马母亲名叫安·邓纳姆,1942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小镇。

自小,她便跟着父母走南闯北,由此继承了父亲的冒险精神和不安分的性格。

图片

18岁的她,是美丽的、自信的。

面容姣好,一袭长裙飘扬,是无数同龄男生梦中的模样。

但她也是不拘的、反叛的。

父亲让她继承男孩名字“斯坦利”,她偏偏给自己取了个女性名字“安”。

在对女孩言行尚有严格束缚的上世纪,她拍了一组大胆的裸照。

照片中的安,全身上下可说一丝不挂。

她像是一只活在山林湖泊间的小兽,灵气四溢,不顾蜚短流长,自顾自地生长。

就连爱情,都是那样不同寻常。

在夏威夷大学就读的时候,安认识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非洲留学生。

两颗年轻的心相互碰撞,转瞬便陷入爱河。

图片

但白人与黑人的结合,在当时仍为人所不容。

然而,安爱得义无反顾。

1961年,她19岁,与爱人登记结婚,同年,生下了一个黑白混血的孩子——巴拉克·奥巴马。

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安放弃了学业。

图片

但这段跨越山海的爱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忠贞甜蜜。

原来,老奥巴马在老家肯尼亚已有妻儿。

安决定分手,独自抚养孩子。

小奥巴马两岁时,安重返校园,结识了一位印尼留学生——罗罗·苏托洛。

1967年,苏托洛向安求婚,安带着小奥巴马迁往印度尼西亚生活。

之后,女儿玛雅·苏托洛出生。

图片

这段婚姻也没能维持很长的时间,几年后,安开始带着一双儿女独自生活。

当时,生存的压力全落在她一人头上,生活不由拮据起来。

但安还是尽可能地,让孩子有一个快乐满足的童年。
她在工作之余,会抽出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

她也常常拥抱一双儿女,每天重复上百遍的“我爱你”;

她明白,父亲的缺位,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创伤,所以常常向儿女表达爸爸的爱。

尤其是当时的小奥巴马,父亲在他尚未记事时就已离去。

所以,他关于父亲的记忆一片空白,这让他一度非常痛苦、消沉。

安便常常不动声色地开导他。

图片

她是这样和他形容父亲的:“聪明、幽默,擅长乐器,有一副好嗓子。”

她会告诉奥巴马:“我觉得你父亲是最帅最聪明的黑人,现在,你代替了他。”

她也极为聪明地解释了与老奥巴马之间的离婚:

“我们三人有三个关系,爸爸妈妈的关系,爸爸和儿子的关系,妈妈和儿子的关系。

现在结束的只是爸爸妈妈的关系,爸爸妈妈还是会爱你。”

如此大气、睿智的妈妈,极大地减轻了父爱缺席给奥巴马带来的心理冲击。

奥巴马后来所展现的乐观、豁达,不能说不是受益于此。

除了父亲的缺位,种族与肤色,是奥巴马心中的另一道伤痕。

在印尼上学时,同学因为他的黝黑皮肤,冲他扔石头,并骂他 “黑鬼”。

失落的小奥巴马回到家,问妈妈要肥皂:“我要洗掉黑色的皮肤。”

安告诉奥巴马,不必自卑。

渐渐地,她开始尝试建立奥巴马与自己族裔之间的联系。

她会带着有关民权运动的书籍、黑人歌手哈里亚·杰克逊的歌曲或者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稿回家。

她常常提起一种伟大的游行,关于自由,关于平等……

这些无形的东西成为安教育的核心,奥巴马渐渐学会了自我接纳。

他不仅为父亲是个黑人而自豪,更因自己是黑人而骄傲。

所以,他才能一改幼时的怯懦与自卑,站在万众瞩目的演讲台上,诉说自己无畏的希望。

图片

图片
永不止步的学习者

或许在世人眼中,“离异”、“贫穷”等标签,足够将一位女性,钉死在生活的十字架,负重前行,举步维艰。

但安从不这样。

她始终是轻盈、灵巧的,在她脸上,看不见生活的疲累。

因为她明白:她存在的意义,始终是只为成为她自己。

她是个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性。

所以,步履坚定,永远都在学习。

图片

1972年,安30岁,她带着一双儿女重返美国。

攻读夏威夷大学的人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她花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篇长达1000页的的博士论文。

最终,这篇论文被整理为一本被人类学界广泛认可的专业著作。

这是她毕生的心血。
安在学习上,一向是极坚韧又肯下功夫的,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在印尼时,因为经济原因,她不能送奥巴马去最好的国际学校就读,便亲自教授知识。

每天清晨4时,安就会来到奥巴马的房间,教他学3小时英语,然后两人分别去上班上学。

这样的情况每周持续5天。

尽管奥巴马并不乐意那么早起床,但每当他抱怨时,安总是用一句话将他击败:

“这对我也并不容易啊,小子。”

图片

在教育之外,安也非常重视孩子人格和品性的培养。

她教孩子尊重他人——

她不允许孩子刻薄自大,总是让他们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她教孩子人生无限可能——

她总会说:

“我儿子很聪明,在这个世界上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甚至是美国的总统。”

她也教孩子开放、接纳——

她说:“不要被恐惧或狭隘的定义所束缚,不要在自己周围筑起围墙。

我们应当尽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亲情和美好的事物。”

这些美好的品质,后来无一不在奥巴马身上显现。

大选期间,他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俘获了一大批支持者。

可以说,是母亲的循循善诱,为奥巴马的总统之路,撒下了一地光辉。

图片
悲悯仁善的人类学家

安身上最为可贵的,还是那份根植于心的善良与仁慈。

她的内心是柔软而敏感的。

女儿玛雅回忆道:“她经常哭。看到动物或儿童被虐待。

看了一部伤怀的电影,她总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或许正是由于这份对生活的感知力和对苦难的同理心。

她走上了一条为人类发展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

安刚来印尼时,道路破败、热病肆虐,漫天尘土飞扬。

动荡不安的环境,蛮横嗜血的军队,让这片原本富饶的土地,蒙上了一层血色迷障。

印尼底层人民所经受的磨难,深深刺痛了她。

自此,她的学术与工作紧紧地与印尼联系在了一起。

图片

她扎根在印尼,做田野调查,助力乡村开发,为穷人发声,捍卫女性权利……

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人类学家。

1995年,安因子宫癌去世,享年53岁。

虽然她没有留下任何遗产,但奥巴马认为。

母亲的坚持、干劲和精神,是多少金钱都无法比拟的财富。

而他将带着母亲的思想与精神,继续前行。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奥巴马走上仕途,执政8年,他颁布的种种政令,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母亲的影子。

他宣布控枪举措,遏制暴力犯罪;

他推出就业、医改新政,保障民众的收入与福利;

他也极为尊重女性,推动国会改革;

为女性谋求带薪产假、孕妇住宿、同工同酬等福利,消除职业歧视。

他说:“这是我的妈妈教会我的。”

图片

图片
作为女性,安独立、自主,敢爱敢恨

爱了,便倾尽全力地爱,不爱,也能洒脱转身离开。

她永远保持着自我,不为爱情低微,不因失败的婚姻而筑起厚厚的高墙。

作为母亲,她睿智、明理,理解孩子,重视教育。

她的关爱与陪伴,成全了孩子温馨的童年;

她的引导与教诲,屡次将孩子从歧路拉入正途;

她知道,最好的教育,便是将自己活成榜样。

所以,她勤勉不殆,以身作则,最终引导自己的孩子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作为学者,她慈悲、坚守,不改初心。

她在印尼,将自己一生奉行的浪漫与自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她像一位温柔的医生,以心血为药,救济苍生,鞠躬尽瘁。

奥巴马说:“在我的生命中,她(母亲)是独一无二的永恒。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

我身上的所有优点都源于我的母亲。”

一位优秀的母亲,可以照见孩子的一生。

从迷惘的黑人青年,到美国第一任非裔总统,奥巴马的经历,不可谓不传奇。

但他最该感谢的,是在背后默默引领他的母亲。

点亮【在看】+【分享】,一起聊聊吧!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yestone.com
文中插图来自原公众号

作者简介:小豆子妈妈(ID:xdz-mm),妈妈的格局藏着孩子的未来,你的眼界,决定孩子的境界,在这里与200万妈妈共同“进化”(申请转载开白,请添加微信xdzmm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