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滴滴造车呼之欲出

 扫地僧一一 2021-06-30

滴滴会造车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日渐变得肯定。

北京时间2021年6月30日,滴滴正式挂牌上市。

这家成立仅9年的公司将迎来新的阶段,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其财务数据、股价表现时,一条本应得到重视的信息被忽略了,即该公司将共享出行、车服方案、出行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描述为自己四大核心业务板块。

图片

出行电动化,主要是指以D1为代表的电动车制造业务,这是滴滴第一次提出将出行电动化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

在招股说明书中,滴滴指出,电动车由于有着更低的能源补给和维保成本,是天然适合共享出行高频使用和高运营里程这个场景的。

图片

在对共享出行每公里的运营成本分析中,滴滴指出,燃油车每公里的运营成本为1.1元,其中0.6元是油耗和维保,换成电动车之后,这两个项目的每公里支出会降低到0.3元,使得每公里的运营成本降至0.8元。

该公司透露,截至2020年底,在中国有550万辆注册的电动车,其中滴滴平台上有100万辆电动车,这些用于共享出行的电动车,贡献了2020年度中国电动车总行驶里程的38%。

滴滴的小桔充电,截至目前已经拥有8.8万根公共充电桩,在2021年Q1,该公司的充电网络占到中国电动车总充电量的30%。

在招股说明书中,滴滴将电动汽车技术列为该公司的核心技术,当然了,也包括自动驾驶技术。

滴滴认为,出行电动化是他们实现愿景的下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将汽车全面电动化,将会使得出行网络的价格更友好、更具可持续性。

据外媒透露,本次滴滴IPO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将会被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

滴滴造车的迹象已经比较明显。

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自家的发布会上高调释放了造车的消息,在同一天,滴滴D1的首席产品官杨峻则在某一社交媒体上低调释放信号:“同一天,同一个梦想,你高调官宣,我低调启航。24个月后见。”

图片

现在看来,这个低调的信号是滴滴造车立项了。

2021年4月份起,滴滴开始成体系地招聘汽车制造相关的人才,这些open的岗位包括整车功能开发工程师、整车功能测试工程师、电子电器架构专家、BOM工程师、线束工程师、车灯工程师、车身尺寸设计工程师、整车项目管理、车身钣金件采购、高压系统采购、SQE内饰专家、电池BMS硬件开发、制造工程、数字化工厂、焊接工艺工程师、冲压模具工程师、涂装设备规划……

从招聘的岗位上看,滴滴汽车项目覆盖了项目管理、工程研发、采购、制造的方方面面,造车所需的职位基本上已经配齐了。

2020年11月16日,滴滴发布了D1,这是全球第一台为网约车场景高度定制的车型。

图片

尽管是一款A级车,却有着C级车的后排空间。

该车的右侧车门像大型MPV一样可以电动控制侧向滑动,以方便用户进出;后排有车内娱乐大屏,用户可用手机或者触屏选择喜欢看的娱乐节目。

在司机端,D1提供专属司机座椅,有更舒适的支撑、更适合长途驾驶;DMS系统除了能够识别司机是否存在疲劳驾驶之外,还能够识别其他多种不当驾驶行为;毫无悬念,滴滴打车司机端被整合进D1车机系统,且可以通过语音来控制。

可以看出,在D1时代,滴滴方面主要负责针对网约车场景进行产品设计和定义,工程研发和制造则主要由比亚迪来解决。

在下一代定制车中(比如D2),滴滴将不仅解决产品的定义和设计,该公司将会深入到工程研发、供应链、制造等全体系的能力。

除了拥有整个体系的能力之外,滴滴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纯电动汽车平台。

滴滴造车项目,这个房间里的大象,因为上市的原因,已经藏不住了。

滴滴为何要造车?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通常可以从3个方面寻找答案:

1.有需求;

2.不得不;

3.有能力。

对于所有的科技公司而言,智能电动车产业,是接下来十年,这个世界最激动人心的产业。

在这个产业,新能源、AI、高性能计算、5G、AR/VR等核心技术将会在此交融。电动化、无人驾驶和数字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汽车产品的属性,使得汽车在产品属性上,从之前的移动工具转变为:移动工具 智能移动空间 计算终端 能源终端 机器人等更多的东西。

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中,汽车不仅会颠覆曾经的汽车制造业,必将迎来革命浪潮的产业将还会包括出行、物流、互联网、能源、房地产等几乎所有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布局、商业的组织方式,都将会迎来颠覆性的变革。

任何一家公司和个人,错过智能电动车产业,将会错过一个大时代。滴滴比百度、小米们有更大的理由进入到这个产业。

与此同时,滴滴作为全球最大的出行科技平台,枯荣与汽车产业休戚相关,进入智能电动车制造领域,是其共享出行业务向下一个阶段发展必然要做出的选择。

对于共享出行运营商而言,改善运营效率,除了此前的供给和需求的匹配之外,更重要的是降低资产折旧、降低能源开支、降低司机成本。

降低资产折旧和能源开支,则主要靠重新定义汽车来解决。

比如,通过使用磷酸铁锂和针对性的BMS系统,可以将网约车的生命周期使用里程,提升到100万公里以上,将可以大幅度降低折旧成本。

当然了,其自有的车服体系也能够降低资产运维成本。

根据网约车维保的大数据,可以开发网约车专用的工艺和易损件,也可大幅度降低维保成本。

成本的降低,可以使得共享出行成为更多人出行的选项。

对于滴滴而言,掌握定义交通工具的能力还有更大的战略价值:

1.掌控和优化用户和司机的体验

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知道用户、司机在每一个环节的痛点,但在做产品定义的时候,没有车辆制造的配合,就无法知道哪些在工程上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也不知道供应链能否配合和实现需求,将会让他们在产品端的洞察难以实现。

大幅度地差异化用户和司机与普通车辆的驾乘体验,是滴滴定制网约车的最大意义,掌握产品、工程、供应链和制造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高速迭代汽车,优化体验、降低成本。

2.加快自动驾驶系统的发展

如果你热爱软件,就应该自己去打造硬件。对于滴滴出行而言,自动驾驶系统,需要自己开发专属的硬件平台,包括EE架构、传感器架构。

让自动驾驶团队,在其他纯电动平台上做硬件和EE架构的修补,显然是痛苦的,在很多情况下,外部合作方可以一再地告诉你:“办不到!”

基于自己的平台,滴滴可以自己做计算平台选型,自己做OS选型,自己做汽车的终端管理系统并与自己的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系统的后台无缝匹配。

前期可以自己搭建传感器架构、带冗余的线控架构,后期可以实现驾驶场景数据无缝地与自动驾驶算法训练的闭环。

掌握全体系的造车自研能力,对于滴滴打造自动驾驶系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滴滴造车具备多重优势。

1.有技术积累

滴滴在自动驾驶上的研发从2017年开始,截至目前,该公司的自动驾驶团队规模已达到500多人,这是其造车的重要资产。

在此之前,该公司已经有了D1项目的训练,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车型开发流程。滴滴在汽车方面的产品和设计团队的搭建,也是在2017年左右启动的。

2.自带庞大的市场

在招股说明书中,滴滴认为网约车市场会从2020年的2330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8620亿元。

这将会大幅增加网约车供给的压力。

图片

对于滴滴而言,每年的网约车替换市场,到2025年,至少是一个规模达百万辆的市场。

这个100万辆的网约车市场,滴滴不需要分销渠道,不需要做品牌推广,和传统燃油车相比,可以省下大约40%的市场营销和分销的费用。

如果一款车平均售价为15万元,每辆车节省下来的交易成本为6万元,100万辆的规模可以获得600亿元的差价。

从这个角度而言,滴滴将出行电动化列为未来的战略业务,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

对于头部的造车新势力而言,2025年的销量目标,估计会在100万-150万辆之间,滴滴自有的市场,在2025年就是这个规模。

这并不包含海外市场的机会,通常情况下,中国市场的规模*3(乘以3)就是全球市场的规模。

滴滴造车,会对产业带来哪些变化?

一些显而易见的影响包括:

1.全球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滴滴正在给共享出行运营商树立新的能力标准:除了起家的网络之外,还需要交通工具的定义能力和无人驾驶能力。

任何一个方面的能力短板,都将会在竞争之中处于被动的境地。

在拥有了定制车之后,滴滴完全可以将这个产品输出到拉美、欧洲、中东、东南亚、南非等市场,这将会大幅提升滴滴网约车网络的运营竞争力。

当然了,这一切的发生,需要该公司在中国全方位跑通业务流程之后。

全球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方式,正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这也给跃跃欲试的其他出行平台设立了新的进入门槛——想要和滴滴PK,至少要在定义交通工具上具备大致相似的能力。

对于滴滴出行而言,接下来的关键动作之一是不断地迭代升级产品线,并迅速地把产业链给做起来,通过规模优势,提升行业准入门槛。

2.改变科技公司发展无人驾驶系统的方式

在此之前,科技公司发展无人驾驶系统的主要思路是将量产方案授权给OEM,比如说百度ANP和华为AP等方案。

然而,这里会面临两个挑战:

其一,软件和硬件系统由两家企业共同打造,要无缝融合挑战巨大。尤其是无人驾驶系统,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这方面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设想一下,“大脑”是一家公司制造,“眼睛”、“耳朵”、“手”和“脚”是另外一家公司制造,这会给兼容性带来巨大的挑战。

何小鹏认为,软件系统和自家硬件系统耦合的工作量为1的话,如果要想兼容很多其他硬件系统并打造成开放平台,工作量可能是10,因为需要把所有的能力标准化。

其二,数据闭环。在自家车型平台上打造闭环系统,在数据集的格式、在数据的收集并用于后台的训练可以形成完美闭环。在别人的车型平台上做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有n多的问题导致不能形成数据闭环。

滴滴造车,将会给华为、阿里、美团、大疆等科技公司带来巨大的压力,刺激他们下场造车。

对于这些科技公司而言,他们可以接受不造车,但不能接受不掌握自动驾驶系统,而一旦发现发展自动驾驶系统与造车耦合在一起的时候,下场造车会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这又会反过来,对智能电动车市场的格局带来巨大的冲击。

如果让滴滴先掌握无人驾驶系统,不仅是出行市场,整个物流市场必然会掀起一场新的血雨腥风。

掌握造车能力的滴滴,在已经进入了城内物流市场的情况下,没有理由不进入无人驾驶末端配送市场,也没有理由不进入用于城际货运的无人驾驶重卡市场。

在2025年,全球共享出行定制车的市场,每年的更新量大概会在500万辆这样的级别,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可确保滴滴造车的业务板块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在具备了成体系的数字化、自动驾驶和整车制造能力之后,滴滴保留了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进入到智能电动车的零售市场的可能性。

3.加速人货混配时代的到来

当滴滴掌握了定义交通工具的能力之后,人货混配的时代就可以开启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滴滴在中国有社区团购业务,有城市运输服务业务,在墨西哥的外卖业务也相当强势。

当然了,他们也可以与顺丰、京东、通达等速运公司合作,对于一些对实时性有要求但要求又没有外卖那么高的同城速递业务,采用滴滴的载人网络协同配送。

比如,一个时效性在3个小时以内的物件,通过同城专送的话,人力的成本是过高的,但可以通过就近的一辆滴滴网络的定制车,将物品放进定制的移动快递柜,再给其派送一张目的相似的出行订单,就可以实现人货混配的协同。

本质上,这和拼车很像。

对于任何一张配送网络而言,从理论上讲,除了降低每公里的运营成本之外,提升每公里的营业额,也是具有想象力的运营战略。

这会引发所有运营配送网络巨头们的关注,这些巨头包括阿里、美团、京东、顺丰和通达们。

在下一个时代,只掌握配送网络,而不掌握交通工具、无人驾驶能力,将会在竞争处于巨大的不利地位。

这是一个可展望的图景。

在滴滴上市之后,造车事宜必将提速,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都需要面对其带来的潜在影响。

尾声

滴滴造车,是一股低调而又迅猛的飓风,必将在众多科技公司之中再次造成巨大的波澜。

在这一刻,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问题是:谁是下一个?

图片
《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年报(2021年)
2021年报   Q1季报

图片

如何获得《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
  • 《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年报(2021年)》购买价格为:80,000元人民币;

  • 2021年《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季报(2021年Q1)》购买价格为:16,000元人民币

温馨提示:购买《年报》获得更多权益,包括:免费获得三个季度《季报》和被邀请参与线下趋势沙龙。【点击了解以往沙龙详情

 
购买报告联系或咨询:
蔚苗   微信:13646207353
石颖   微信:135522999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