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聚焦无为大江币背后的红色故事

 洁洁赢 2021-07-0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策划的大型融媒体报道《红色金融路》,2021.6月26日、27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和《第一时间》播出无为《大江币背后的红色故事》。

安徽芜湖由于紧邻长江,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在清代就成了中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依托繁华的商业基础,这条汤沟老街很快就成了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商业中心和对外贸易窗口。红色金融机构的建立就和这条老街密不可分。

安徽省无为市党史办原主任王敏林:这张照片就是老街当年的样子,当年新四军第七师在这里设立了皖江贸易总局,对外称集成号。集成号的寓意是,上联是“集天下人力物力”,下联是“成抗日救国大业”。这就是说把天下的人力和天下的财富集中起来,为的是成就抗日救国的大业。这种物物的交换,就是在这条老街上完成的,但是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很不方便,手续极为繁杂,同时也引起敌方的注意。

当时皖江根据地内流通的货币是法币和伪币,加上敌人的封锁和市场掠夺,造成市面上币值不稳、各货币之间的比价随时变化,贸易发展不畅。1943年,新四军第七师在师部召开会议,决定在皖中总金库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大江银行。

安徽省无为市党史办原主任 王敏林:造纸的工序非常繁杂,大概有22道工序,当时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楮树、桑树、杨树以及苎麻、黄麻等。楮树、杨树、桑树大部分都是树皮,因为他们的纤维长,对于造纸非常有利。这个碾盘把碾制的纸浆,成型以后,进行压榨,沥干,最后印成纸张。

大量的大江币在造币厂工人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印制了出来,然而让大江币流通起来,老百姓能用起来,在当时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为了躲避敌人,大江银行先后设立了五家印刷所,甚至想出了绝妙的点对点运钱路线。为了了解那段历史,记者来到当年的一处造币厂所在地,无为市石涧镇胡家山冈村,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造币厂已然不在,只留下一片当年垒墙的青石墙基,依稀可见当年造币厂的大致轮廓。然而就在造币厂旧址不远处,记者找到了当年为造币厂工作的胡永福家。

从运钱处到藏钱处不过几百米,运钱人和藏钱人也都在一个村子里,但为了保密,这条路线不惜绕道几公里,每一个工作人员之间并不知情,正是一系列严谨保密的工作,大江币逐步在市场上流通起来。到1943年底,大江币基本上占领了根据地的金融阵地,成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市场流通的唯一货币。为方便货币兑换,大江银行当时下设2个分行和3个兑换点,累计发行有共8种面额,18种图案,大江币发行总额约在2000万元左右。由于大江银行的创办,使得新四军七师部队供给水平是全军最高的,由此赢得了“富七师、甲全军”的美誉。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新四军七师奉命北撤。1945年9月,大江银行停止印发大江币,并回收全部大江币,历时3年的大江银行,随着抗战的胜利结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大江银行缓解了根据地面临的巨大财政压力,为抗日前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同时稳定了根据地的金融秩序,适时灵活地调节了市场需要,加快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