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赏析 | 钟传梅:陈诗来《写罗锡文诗意》系列国画赏析

 深圳诗词 2021-07-01

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陈诗来《写罗锡文诗意》系列国画赏析

钟传梅


自东坡之后,墨竹就被定义为文人画, “板桥竹”则是文人画中的典范。郑板桥的风骨受到后代的推崇和继承,两百多年来虽然有所发展,出现了瞿应绍、李方膺、董寿平、刘昌潮等多位名家,但都仅仅局限于技法上的变化,走的仍然是文人画的路子。中华传统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壁画,都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成功例子。从这一点来说,传统文人画梅兰竹菊似乎仍在孤芳自赏。

民族的复兴,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在这个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年代,我们呼唤既能继承传统文化,又能表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和作品。陈诗来是刘昌潮先生得意弟子,尽得“南刘北董”中的南刘精髓。又穷三四十年心血,继续前辈的探索,潜研董、瞿、李等各家要诣,兼攻齐派、海派技法。在系统的继承之后,陈诗来既没有挟传统自重,也没有在社会浮躁、喧嚣的氛围中随“市场化”游走,而是在近乎痛苦的冷静清醒中寻求突破。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得益于亲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实践,陈诗来目睹经济特区建设空前的成就,感受到特区奋发向上、拼搏创新的人文精神,2002年为《人民日报》所创作的十六大献礼画《巍巍正气》横空出世。这幅作品气势磅礴,力量逼人,有极强的艺术震撼力。“劲竹千寻歌盛世,巍巍正气贯长空”。墨竹画不再是纤弱孤傲的文人画,更远非郑板桥所处的那个颓废末世的画家和文人所能想象、比拟。


罗锡文先生不仅是文艺评论家,也是“不以文名于世”的著名诗人。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长期资助多家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和出版机构。罗锡文感慨,自“五四”运动西风东渐以来,格律诗词、中医中药、中国画和其它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责难,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即使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和学术有了更充分的自由,这种现象也没有根本好转。格律诗词一直未被列为国家文化艺术管理机构扶持的对象,在“不禁止也不提倡”的夹缝中自生自灭,也因为国家有关部门没有给予格律诗词一个明确的定位,让某些别有用心的文化官僚有机可乘,妄图把古汉语和诗词从教科书中砍掉,在教育和文化上“去中国化”;现在虽然有中医大学和中医院,但望闻问切已经被逐步淡化,更多的医生越来越迷信物理仪器和化学试剂;中国画处境稍微好点,但对线条、构图、墨韵和意境的考评的淡化,而对职称、知名度和炒作的刻意追求已经让传统支离破碎……那怕在以“继承与发展”为借口的众多学术成果评比和国家级奖项中,传统文化也被肆意糟蹋,用来恶搞或者交易,多少“大师”的桂冠往往被授予不学无术者甚至是寡廉鲜耻之徒……                 


罗锡文与陈诗来以道相济,忘年论交。《巍巍正气》构图初定,“大悲大喜每无诗”的罗锡文欣然命笔,速成“大地钟神秀,矜然带甲生;丹青抒五韵,笔笔向天横”五绝一首以供题画。知音在前,令画家激动不已,在哽咽中完成这幅划时代的作品。著名色彩谱系专家陈彦青博士既惊叹墨竹的勃发之气,更为这首五绝折服:“虽唐人之作也不过如此!”同声相应,诗画之缘从此深结,罗锡文题陈诗来作品的诗词不下百十首。

“春天传故事,南国乘东风;巨构连天起,青山掩映中”这是罗锡文题陈诗来山水画《鹏城春色》的一首五绝,这首诗点出了画外之意,赋予了山水画更加深刻的内涵。读懂画家艺术语言的很多题画诗,都使画家的作品更加充满人文关怀。现在,在对诗意深刻理解的之后,画家反过来用画来再现诗人一系列诗词的创作诉求,不仅仅是继承与发展的突破,也许也是“市场化”的一次尝试!

——原载《中国文化报》


【相关链接】

鹏城诗人 | 罗锡文诗词

诗词评论 | 罗锡文:林锡彬的诗词创作活动实践

诗词赏析 | 罗锡文:读程欣荣《现代生活交响咏》



本期编审:邹国荣

主编:陈松春    责编:噙风  苏裛

微刊投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