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要悄悄地相亲,然后大声地脱单。”|高达37.1%的人居然在相亲中找到了对象

 昵称535749 2021-07-01

KnowYourself 

泛心理科普与服务,美好生活从了解自我开始。

  策划 / fufu

  撰文 / fufu、Chris

  访谈 / Chris、fufu

  插画 / Tracy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单身很久了的朋友表示想谈恋爱,可是当我建议她不妨试试相亲时,她露出了一脸嫌弃的表情。

500

  什么年代了还相亲?这什么馊主意?

  而当我告诉她,身边的几个朋友都是通过相亲脱的单时,她表示不可置信:

500

  相亲找到的对象?是凑合凑合在一起的吧。我不行,我要的是爱情,不是相亲。

  这位朋友对于相亲的理解显然还停留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里,所以压根不相信通过相亲能找到爱情。

  我身边的相亲党都对这种看法表示不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当代年轻人的相亲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

500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相亲”是父母或者媒人介绍以结婚为目的发展对象的方式,这在提倡自由恋爱的现代社会似乎略显落伍。不过,当代相亲其实并没有这么“传统”——

  为了深入研究当代年轻人相亲情况,我们在KY粉丝中做了小规模调查,共回收162份有效问卷。(本文使用的数据样本来自KY粉丝群体,若以此数据推论其他群体的情况,可能产生偏差。)

  结果显示,有64.8%的被访者有过相亲经历,并且其中大部分人相亲次数不少——41.9%的人相亲过4~10次,15.2%的人相亲过10~20次。

500

  参与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样——

  图片仅供举例,不包含所有相亲形式

  我们采访了其中一些人,了解了一些ta们的真实体验。

  ▽下图为"相亲老手",滑动查看"相亲萌新"▽

500

  相亲次数多了,就当“逛动物园”了,会认识不同的人,还挺有趣的。

  ——茜格蕾,女,32岁,相亲次数20次以上

500

  相亲对象目前为止没遇到满意的,奇葩人类倒是遇到了很多,每次都能刷新我的认知。

  ——山山,女,26岁,相亲次数4~10次

500

  没相过亲时的我:相亲是不可能相亲的,开什么玩笑?

  后来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他的我:相亲真香。

  ——Dake,女,24岁,相亲次数2次

500

  父母给设了局,出去吃饭突然多了另一家人。我挺生气的,感觉被出卖了。后面谁叫我相亲我都很抗拒。

  ——AX,男,27岁,相亲次数2次

  Q1. 你是以结婚为目的去相亲的吗?

  在有过相亲经历的人中,45.7%的被访表示,自己相亲并不是直接奔着结婚,而是抱着恋爱和交友,甚至打发时间等目的。

  Q2. 你通过相亲脱单了吗?(警告:前方撒狗粮现场)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7.1%的人在相亲中找到了自己结婚/恋爱对象。

  找到对象了,你们约我采访的时候刚领的证。

  ——东东,女,年龄保密

  脱单成功。周末局,朋友介绍的,大家一起约出来玩了很多次,唱歌、喝酒、剧本杀......相互越了解越喜欢,就非常顺其自然地在一起了。

  ——小虎,男,26岁

  Q3. 那没能通过相亲脱单的人,体验怎么样?

  对于那些尚未通过相亲脱单的被访,在相亲的过程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加各种相亲局虽然没有找到对象,但是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性好友。这让我觉得这个过程就算没有找到对象,也是很有价值且有收获的。

  ——六六,女,32岁

  我有个朋友,是我曾经的相亲对象。相处了一段时间发现确实不合适,现在我们还会去参加相亲局,也给彼此出谋划策。这段经历我觉得挺奇妙的。

  ——q,男,29岁

500

  访谈过程中,我本以为会听到很多关于相亲失败的吐槽,但我发现,大家并不那么在意相亲成功与否,而更多的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对我而言相亲只是无数种可能遇到对的人的渠道之一。我见过任何方式修成正果的,无论是介绍、地铁搭讪、网友奔现,还是夜店认识,重要的是感觉遇到了对的人,然后谈一场好的恋爱。我还是会积极主动尝试,鼓励自己:该来的总会来的!

  ——茜格蕾,女,32岁

  “只有结婚才叫相亲成功,最后没结婚的都叫相亲失败”,这种看法,至少在亲身体验过相亲的KY粉丝中,已经过时了。并不是找到了对象,才叫做成功的相亲。

  当然啦,可能会有人表示:虽然但是,我去相亲就是想脱单呀!

  那么——

500

  别着急,从访谈当中,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可以参考借鉴的经验——

  Tip 1. 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著名的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指出,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对方以后的评价和看法。

  作为快速评估系统,第一印象往往能反映出我们的直觉。在选择伴侣时,依赖直觉很可能好过逻辑分析 (Myers, 2004)。因为后者常常会纳入一些冗余信息(比如,“别人都觉得ta很优秀”),导致我们忽略在感情中最核心的需求(比如,“ta到底适不适合我”)。

  虽然算不上是一见钟情,但我见到他的时候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是因为第一印象非常好吧,很愿意去了解对方,现在相处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当时眼光真的不错哈哈哈。

  ——猫猫,女,23岁

  Tip 2. 但是!不要太依赖第一印象

  虽然上一条说了第一印象很重要,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同样意识到了第一印象的局限性。简单来说,第一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对对方的感觉,但不要因为第一印象而完全否定对方。

  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时间往往只有1/10秒(Wargo, 2006),这也意味着它能给出的信息十分有限。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我们对彼此的印象很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在相亲的过程中,不妨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去更多地了解对方,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我83年,她94年。当时第一反应觉得没有可能,毕竟年龄差距太大。但聊天中,我俩发现都挺喜欢对方的。相处过程中,她带给了我很多的改变。现在在一起两三年,不久前还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宝。我很幸运能够遇见她,也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因为觉得不可能就放弃和她接触。

  ——Leo,男,37岁

  Tip 3. 找到对的相亲方式

  一些急于脱单的朋友可能很想知道哪种相亲形式更能找到对象。

500

  听说最近桌游类相亲特别火,我真的不爱玩桌游……你说值不值得为了脱单去勉强试试呢?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惑,答案是——大可不必。

  喜欢什么样的相亲形式与个人特质息息相关。比如,生性活泼的人可能更喜欢有众人聚会的相亲模式,而对于喜欢安静的人而言,这样的场合明显不太合适。(查看更多关于“速配”的科学请点击真能在3分钟内找到人生伴侣吗?| “速配”的科学)

  可以说,我们更容易在让我们舒适的相亲方式中,遇到拥有相似特质的对方。古老的吸引力法则在我们选择相亲方式的时候同样适用——我们天然地被那些与我们相似的灵魂吸引。

  因此如果想遇到与自己有灵魂共鸣的ta,不用硬着头皮选我们不喜欢的相亲方式。选那些让我们最舒适的就好。

  参加过联谊,活动虽然有趣但也没有认识可以发展的对象,最后还是通过亲戚介绍认识的现任。我跟现任在性格和人生经历上都很相似,十分合得来。他觉得,联谊类的相亲活动像社招群面,而亲戚朋友介绍的更像是内推。对于怕麻烦的他,社招是不可能社招的,但是内推可以试一试。所以我们就通过内推认识啦~

  ——鱼鳞,女,25岁

500

  除此之外,我们也注意到两个不少人在相亲时持有的错觉——

  错觉1. 只要展现自己的优秀就能留下好印象

  与心仪的相亲对象初次见面时,一些朋友可能很想向对方证明自己是优秀的,从而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但是,直接炫耀显得骄傲,闭口不提又让人心有不甘——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一些人错误地选择了一边谦逊一边自夸(humblebragging)……

500

  刚出来打拼没多久,没攒上多少钱,在上海这地方就够买套小公寓而已。

500

  ……

  研究指出,谦逊式自夸起到的往往是反效果——对方不会因为你的优秀喜欢你,还可能因此讨厌你(Sezer, Gino, & Norton, 2018)。既想自夸又想谦虚,会给人强烈的不真诚感。

  换句话说,想塑造好印象,表现得真诚比表现得优秀有效得多。

  相亲过的一些对象,特别喜欢旁敲侧击地告诉我自己有多优秀,有时候相亲局聊着聊着成了炫耀局,感觉挺没意思的。其实我不需要对方有多优秀,我只想找个感觉对的人而已。

  ——山山,女,26岁

  错觉2. 我得表现完美,才能在相亲局里快速脱单

  很多人希望在相亲时有一个完美的约会,呈现一个完美的自己。受这种心情影响,我们可能格外纠结自己身上微小的不足和缺陷,稍稍出错就会焦虑不安。

  这其实是一种“聚光灯错觉”,即误以为自己的每一个缺陷在对方眼里都很明显,犹如打了聚光灯一般。然而,大部分情况下对方并不会像我们自己那样在意这些细节,因此完全不必感到焦虑。

  另外,相比呈现一个毫无缺点的自己,不去掩盖自己的不完美,敢于暴露自己真实的缺点,在对方眼里可能反而更有吸引力(Bruk, Scholl, & Bless, 2018)。毕竟,拥有犯错的勇气,也是件很迷人的事。

  我一个朋友相亲遇上自己喜欢的女孩,也不知道怎么想的,送了对方一袋开心果,被我们嘲笑了。当时他也后悔,觉得自己的行为很蠢。结果后来这两人成了,听说对方觉得他这人虽然很不会送礼,但挺有趣的。

  ——山山,女,26岁

  虽然我们鼓励大家用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相亲,但有一些相亲,我们还是提醒大家谨慎——

500

500

  很多人感觉相亲很不自在,这很可能是受“相亲市场”这个概念的影响。在“相亲市场”这一话语体系中,每个人都成为了市场中的商品,而不再是独立的个人。我们为对方标价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成了可以与对方等价交换的商品,从而进入了自我物化的状态。

  这个状态中,即便找到了合适的对象,也更像是市场中的一次买卖行为,而不是在寻求建立真正的关系。研究发现,自我物化会让人忽视自我的价值,并且让双方都对关系更不满意(Zurbriggen, Ramsey & Jaworski, 2011)。

  一些大规模的线下相亲活动,拼外貌拼年龄拼职业,彼此根本只是一个标签,无法感受到人作为人本身,也了解不到性格和价值观。

  ——六六,女,32岁

  然而,将双方进行标价的观念深入人心。当被问到“你认为,当人们在判断相亲对象是否能成为结婚/恋爱对象时,最看重什么?”时,选择最多的四项分别是“经济条件”(20.33%)、“人品性格”(18.03%)、“家庭背景”(14.75%)和“颜值身材”(13.11%)。

500

  不少人下意识地认为,这些内容是会被打分的。想要在相亲市场中受欢迎,提高成功率,ta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分值”。

  但我们需要清楚,不论是什么形式的相亲,保持真实都是重要的。并且,只有将自己和对方都看作完整的人,并怀着真诚的好奇心去探索对方,才有可能找到喜爱着真实的自己的那个ta。

  同时,切忌“凑合”。

  可能不少人认为,找不到对象了才会选择相亲,因此在相亲中找对象需要“退而求其次”,不能“吹毛求疵”,选择和没有感觉的人在一起。

  但是,选择相亲并不代表我们不值得拥有一段好的感情。如果我们渴望亲密的联结,渴望发自内心的共鸣和热情,不妨信任自己内心的情绪,因为它有时比我们的仔细斟酌更能预测我们未来关系的走向(McNulty et al.,2013)。

  之前有个相亲对象很主动地追求我。虽然不讨厌他,但相处下来我真的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周围很多人都说他对我很好,一直劝说我接受,但我觉得这样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也不负责。后来跟他说清楚了之后两人好聚好散。

  ——欧文,女,30岁

  心理治疗师Karen L. Smith(2016)指出,我们有时候需要以审视一份工作的态度来判断我们是否要进入一段关系。如果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不会单纯因为老板看重自己而接受一份自己并不想做的工作,那么我们同样也不应该仅仅因为对方喜欢自己,而接受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拒绝,是对这份关系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

  希望大家在对相亲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也记住,不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寻找另一半,我们都是完整的人,而不是可以等价交换的物品。

  以上。

  今日互动:你有过相亲经历吗?你有什么奇妙的相亲经历?快来留言告诉我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