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老娘的老话

 书韵闲话 2021-07-01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今年已经96岁的老娘很烦,一天到晚唠叨个不停。但噜里噜苏中往往会随口说出一些金句。天长日久,老娘的这些金句老话让我喜不胜收。

“父母带儿女路样长,儿女带父母扁担长”。“扁担长”有时她也说成“筷头长”。“三岁打娘娘笑,三十岁打娘娘上吊”。伦理人情,表达如此形象生动。“衣服破可以补,手足短难得连”。“做官的儿子,不如讨饭的妻子”。言简意赅,押韵上口。



母亲常常唠叨,我不求吃好穿好,我只希望你们夫妻和睦,兄弟妯娌和和气气。你们和睦和气就是对我最好的孝敬。老娘的这个要求,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标准和境界。特别是农村里,夫妻之间,兄弟妯娌吵得鸡飞狗跳的比比皆是,老娘对此特别反感谴责。她说,对妻子父母都不好,兄弟姐妹都搞不好关系,这种人好不到哪里,和这样的人交往一定要多长一只眼睛。

老祖宗留下来的老话和熟语,在老娘嘴里,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但道理深刻。往往让人一听就入耳入心,往往让人一笑之余豁然开朗。

“邻舍好,有金宝。”“賊偷火发找邻舍(居),买鱼买肉待亲眷。”在老娘看来,好邻居就是生活的财富,就是旺家的金矿。母亲一辈子最骄傲的,不是把我们兄弟四个拉扯长大成家立业,而是从未和人交恶。


她无数次无数次自豪地对我们家人说,她从六七岁记事开始,从来没有和哪家哪户哪个人吵过架闹过事。是的,老家生产队甚至隔壁队里,乡邻们都特别尊敬我母亲,每有父子不和婆媳生恶邻里纠纷,都往往请她做个“老娘舅”。

母亲的名言是:
“做人勿要小气,小气鬼一世穷。”记得儿时在农村,家里偶尔做了馄饨汤团,母亲总要端一点给东邻西舍,所以我们家乡邻关系一直到现在都特别融洽。母亲说,小气的人生活好不到哪里去,而气量大也不会因此而穷苦。



“亲戚不共财,共财断往来。”
这话对中国合伙人来说,应该是醒世警言。“人要长交,账要短结”。“不识字有饭吃,不识人难吃饭”。人际交往的学问,被老娘说得如此透彻到位,真让我拍案叫绝。

老娘的老话,就是她的做人智慧和处世哲学。主要是做人的学问,也有不少是生活经验和处世道理。

前年春天,我带老娘乔迁到张家港市郊小镇居住,老娘马上说:“三世修得街角头”。新居在小镇的街稍头,城乡结合部,被老娘这么一说,真是喜上眉梢。


礼尚往来了,老娘会说:
“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结婚不能送伞,因为伞谐音散。祝寿不送烟,因为烟谐音咽气的咽。丧礼不能在事后补送。这样的生活小常识,不知道还真不行。“家鸡打后绕宅转,野鸡打了满天飞。”“鸡皮贴不上鸭肉。”都是说血缘关系的重要。“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一天吃一头猪,不如上床打呼噜”。母亲总是唠叨,要我不熬夜早点睡。

老娘简直就是一本词典,时不时会冒出一句老话谚语。见到对孩子疏于管教的小夫妻,老娘苦口婆心:“树小扶直易,树大扶直难”。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多少道理都包含在这十个字里边啊!老话不老,智慧不老。

天天和老娘生活在一起,日日浸淫其中,如同植物吸收养分,我天天在做着老娘的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