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鹰眼专访】《原生之罪》剧本总监、联合制片人高博洋:“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

 吾家小儿女 2021-07-01

2017年《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剧集的走红,将国产刑侦罪案剧打上了“高光”。彼时,不少人乐观地期待,在这种趋势下,2018年国产刑侦罪案剧势必会佳作频出,就此走上发展快车道。然而,受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2018年的剧目市场仍是由都市剧、年代剧或者古装剧主导,直到年底《原生之罪》的开播,才打破这种局面。

据鹰眼数据监测,在开播首日,《原生之罪》便以超5200的热度值跻身爱奇艺剧目热度榜单TOP10,位列网络剧热度榜第二名之后《原生之罪》一路发力,始终稳居爱奇艺剧目热度榜单TOP4,并一度蝉联热度榜亚军以及网络剧热度榜冠军。此外,《原生之罪》在开播后不久就迅速登上热搜榜,据微博电视剧发布的《一周电视剧报告》显示,该剧自开播以来热度居高不下,连续三周蝉联剧目热搜榜季军。

这样的成绩,虽说离不开《白夜追凶》《无证之罪》为国产刑侦罪案剧留下的好口碑,但更重要的是,《原生之罪》在剧情、品质上的把控,和在剧集制作上的进一步升级。在即将迎来收官之际,电视剧鹰眼与《原生之罪》剧本总监及联合制片人、中影股份电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博洋,围绕该剧的剧本创作进行了深入对话。

高博洋

不实的“姊妹”传闻,“一脉相传”的剧集制作水准

因背后的出品和制作公司同是万年影业,加之名亦为“之罪”,所以《原生之罪》在公布之初,就有不少关于“其是《无证之罪》'姐妹篇’”的传言。对此,高博洋予以了否认。

”在我们和编剧、导演的工作过程中,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要求和说法,压根也不是这样的定位。完全是两个体系。但凡负责任的创作者通常是不会那么考虑,除非早明确了内容上的延宕和拓展,或者依据前序项目的后续开发,否则,在国内轻易搞什么姊妹篇,在我概念里,往往是有风险的,我指的风险是品类水准上的。” 高博洋清楚地记得,早在2017年8月15日,万年影业CEO何俊逸就和他谈起关于《原生之罪》的合作事宜。彼时,《原生之罪》还叫《原罪》,《无证之罪》也尚未播出。

事实上,看过《无证之罪》《原生之罪》的观众都不难发现,两部剧从创作思路,类型定位,操作模式,以及剧本架构角度上完全不同。

首先,《无证之罪》的故事发生在90年代冬天,地点为哈尔滨;而《原生之罪》则是架空的背景情境,拍摄地为湿热的东南亚地区,所呈现出的画面、色调、氛围......都是截然不同的。其次,《无证之罪》是12集1个案件故事的体量,而《原生之罪》则回归到比较传统的单元式悬疑探案模式,一口气讲述了6个案件。“关键是两套文本,两套叙事模型,两套操作方式。”高博洋强调。

不过,“姐妹篇”的传闻虽是误读,但在制作水准上,《原生之罪》和《无证之罪》却是“一脉相传”的。《原生之罪》除了延续了出品方爱奇艺、制作方万年影业、监制韩三平的主创配置,还力邀叶伟民首次“触网”担任导演,中影电视常务副总经理高博洋担任剧本总监及联合制片人,再而请来了知名作家蒋峰;万年影业CEO何俊逸还邀请来了电影《喜欢你》导演许宏宇、《湄公河行动》动作指导黄伟亮等电影大咖参与到剧目制作中,在延续《无证之罪》的品质保障之余,进一步朝电影制作标准迈进。

“原生”剧本创作三元素:文学性、风格化、辨识度

高博洋向电视剧鹰眼介绍,当时的合作定位是,中影电视负责立项送审,同时把握好剧本,“从中影的角度,我们一开始的责任和担子就是如何执行好内容,落实好叙事方向和类型突破这个大的基本盘。我们很重视跟万年以及爱奇艺的这次合作,也符合了中影股份2017年对于剧集业务的战略升级,中影电视又具备几十年来的专业开发优势和积淀。从而与万年影业一起实现在这一类型上的联合探索。“

依据爱奇艺的整体定位以及万年影业的推动,高博洋最终推荐并确定了由青年作家蒋峰担任编剧。据统计,目前蒋峰已创作了《维以不永伤》《白色流淌一片》《为他准备的谋杀》《翻案》等文学作品,其中《白色流淌一片》摘得了“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奖”、北京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悬疑题材的《为他准备的谋杀》则获得了“南方传媒年度十大图书”奖,且部分作品被翻译出版至数十个国家,是文学领域公认的比较有造诣的作家。


蒋峰、高博洋(左起)

但在编剧行业,蒋峰并不算高产,为什么会选其来担任编剧呢?“看过他小说的人会明白,蒋峰在创作上的独特之处,其实很难形容和概括。当时我考虑,一定得把他挖过来。有他在,我们才能一起破开叙事的口子,找到差异化和类型变量。” “原剧本的文学性比较强,给出的分寸和层次比较丰富”,在高博洋看来,《原生之罪》在剧本创作上,需要极具风格化的故事和设定,以及强烈的辨识度,严肃文学创作出身又有悬疑题材作品创作经验的蒋峰,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据介绍,蒋峰于9月20日前后进组,10天就完成了《原生之罪》的大纲。之后从进入分集,到剧本完成,差不多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但为了保证剧本的质量,直到剧集开机后,蒋峰及助理编剧王子旋仍与作为该剧剧本总监及联合制片人的高博洋,导演叶伟民、王涛涛,制片人陈晔、季威克等主创人员不断碰撞、磨合,对剧本进行反复的打磨和完善。翟天临进组后,通过他对角色和剧本的思考,也给出了不少建议。

在高博洋看来,《原生之罪》的剧情效果与蒋峰在剧本创作上的个体思考和坚持不无关系,“因为案件发生了是既成事实,分析和调查这个戏剧动作其实在我们看来,是往回倒的过程,也是在重构和预设的过程。与案件背后人物的关系处理,要想打透了,不好干涉和左右太多,关键看怎么选取和设计案件。再比方说剧中有些对白的铺陈看似是闲笔,却是对人物状态和情境的营造;叙事上也在尽可能呈现做出一些作者风格化的东西,包括在人物行为逻辑上采取倒置或者倒装的手法;还有一些比较反常的跳跃式推进和人情模式转变,其实是根据人物本身的性格属性和阶层属性来的。蒋峰的思维和文字,最终是需要咂摸和揣度的。”

另外,同国外很多刑侦罪案剧一样,《原生之罪》也选择了“双男主”的设定,但在推理探案中,“双核驱动”其实是具有叙事风险的,容易消散分解。为此,在创作的时候,蒋峰一直收着,既没有逾越规则,也没有岔得太远,两位主角在面对同一件事时各自的行为分寸、思维选择,都是按照生活逻辑在走,而不是完全打案件逻辑,彼此在查案上的互补性密度也并不高。但也正是这种“并不是做出在每个案件序列中严丝合缝的配合性”设计,和两位主演的相互配合,催生出了生而为人的“化学反应”。

高博洋还特别强调道,作为《原生之罪》出品方的爱奇艺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也提供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观剧有效性突破,“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关于人物关系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主角关系模式和呈现效果,如何获得更多女性用户的青睐等方面。”

制作标尺再紧上半格,打造对观众足够友好的罪案剧

谈及刑侦罪案题材剧集的创作,就绕不过尺度的问题。《原生之罪》虽然是架空的背景环境,但是从剧本开发阶段到拍摄以及后期上的规矩和原则,都是积极遵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尤其是牵涉到警方执法方面,《原生之罪》可以说相较于以往的同类题材,在制作标尺上又紧上了半格。因为没在血腥暴力以及惊悚烈度等方面做任何文章,《原生之罪》还被称为“对观众足够友好的罪案剧”。

更为重要的是,这并没有影响《原生之罪》可看性。事实上,剧中的六个案件都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在《原生之罪》上线不久,就有观众发现剧中第二个案件是根据“2011年南京发生的真实犯罪案件”改编的,不仅具有极强的真实感,也更加让观众感受到人性之恶。“叶导希望依托现实,不要为了案件的奇巧而故弄玄虚,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决定六个案件全部选用真实发生过的案件,当这些作为案件种子,来改造和转化。”

其实从剧集一开始观众就会发现,在《原生之罪》中,案件处理更像是载体,案件背后的人才是要呈现的重点。据介绍,每个案件结尾处的主题渲染词,正是出自高博洋之手,对于这方面,他和蒋峰有着共同的默契和理解。

“关于六个母题,是人心理和精神体验向度的,是关于人的话题。反而不太提所谓人性。”高博洋解释道,”这部剧真正要表达的正是,不是所谓关乎人性命题就应该被理解,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 恶俗鸡汤灌多了,容易混淆是非。有些事其实是分对错的,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有些事并不应该见仁见智,恶应得到惩罚和代价,善最终被共同认知和期待,就是正向意义的胜利。两个主角所背负并直面的一切,最终也使得他们付出了各自的代价,他们向善,但却没法独善其身。”

对话高博洋

电视剧鹰眼:之前听到有宣传说陆离精神分裂,是有做这种设计么?

高博洋:这个是概念误读或者混淆,即便只是看剧的人,也不该得出这个判断。精神分裂属于精神官能症,是有认知功能损害的,是重性精神疾病,大家觉得陆离是这种病人吗?假设是,那他压根不可能再执行公务,所以,怎么可能? 陆离原本是存在多重压力幻象的,叶导演开始也尝试拍了,会让影像呈现更多元,后来没那么操作下去,但陆离的设定是没有变的,确切叫责任承担型心理压力,导致有一点点性格障碍,这个分寸和曲度很微妙,如果过了,就假了。

电视剧鹰眼:“池震”与“陆离”这一对角色,当初是如何考虑的?

高博洋:池震和陆离,这两个人,是不同向度和经历的同一种人,内心背负的东西太多了,没法解脱。有个原则,焦虑之于动力。池震其实有个近似的原型,我是后来知道的,应该是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由律师转为警察的那么一位,做事办法多、路子野、盘子大,为当事人开脱,抓警方的漏洞,因此交恶,他自己都不知道得罪了谁,后来阴差阳错进了警队,当然这里头有他自己运作的因素,听起来挺悬乎。

池震本人内心的矛盾和畏惧是不会转化成放弃的。他不轻易低头,同时,曾经我行我素的独行侠习性,让他内心对于原罪之“恶”有一种自己的行事方式,他内心应该有这么一种思考:不作为的善人,可能就是恶人的帮凶。可以说,良知情感大于理性逻辑,自身焦虑大于安危寸度,对未知疑惑的追问,凡事靠自我的要强。

池震的人物属性,和他表面看起来并不同,冷漠、孤独,天临自己也强调的孤独。但绝非偏狭理解的“冷漠”,而是距离感,其实是一个很会做戏的人,曾作为律师行走江湖,游离于司法边界,蹉跎中一身生存技能,有善于投机的一面,有善于化转危机的快意,对“善”与“恶”有自己的一套认识及处事方式,看似不经意间放逐与不羁,实际却有着对现世的一种担当和良知,生而为人的良知。如果说陆离是因为职责而查案,那么池震就是因为良知在追凶。

至于陆离,人物标签具有感性和烈度,钢韧而具有感召力,代表正义法度,代表职责秩序,内心却因前史而存带压抑甚至自卑,害怕不被认同。起初面对案件,就是非黑即白,逐渐往后,他对于人性和罪恶的边界产生了更多无奈以及更多理解,或者说,陆离的人性宽容度,正是在与池震的交互对立中达成的。

电视剧鹰眼:为什么会给“池震”设计现在的大结局?

高博洋:结局的问题,蒋峰和导演,甚至包括我,都陆续从网上收到了广大观众寄来的“刀片”。大家的不满足甚至不满意我完全理解,说明大家对天临或者说池震的喜爱和认同,实际上蒋峰开始并不认同这么结尾,他自己也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了。我们尊重现场拍摄中的设置和调整。如果之前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沟通,会是另一番态势。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正视,引经据典:偶然性,在所谓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

电视剧鹰眼:“陆教授”作为一个将剧情衔接起来的重要角色,为什么最后也没有详细讲述他的案件呢?

高博洋:陆教授更像是悬置起来的一个点,背后真相是什么,并没有特别有机地嵌入,从而对进行时空的叙事起更强烈的刺激和影响,这个我承认。至于陆教授这条线,似乎是没有讲完,我没法找借口说是篇幅所限,或者说为了第六个案件的展开。从叙事角度,有机会大家可以听听蒋峰怎么看。

电视剧鹰眼:《原生之罪》有做第二季的打算吗?

高博洋:第二季的事由不得我和蒋峰。连同目前大结局之外的事,但大家都可以再等等看。总之,《原生之罪》从产品角度讲,优势也在于包装,两个男主角彼此的互动性,层次性、丰富性,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体验式和趣味式的读解。这个模式其实在好莱坞多少年了,有效的例子很多。剧播完了,有观众批评,有观众喜欢,都是各位主创接下来要去思考和完善乃至提升的地方。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解读:国务院出台《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

【二】三年回顾:戏骨才是一线卫视的战略选择

【三】万年影业何俊逸:坚守专业与创新,让内容引领数据

【四】站在行业风口的“网剧”,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五】古装剧市场难题怎么破?顶级国漫IP《长歌行》影视化给出新思路

商务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