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谱文化赞歌,抒爱国信仰,江苏卫视《国宝奇旅》热血致敬“故宫文物南迁史”

 吾家小儿女 2021-07-01

从高评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热门口碑综艺《国家宝藏》系列、《百家讲坛》中的“大故宫”系列节目,到漫画《故宫回声》.......文保题材影视作品通过优质内容的打造和各种跨领域的合作,在不断丰富和传播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逐渐打破大众审美壁垒,尤其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成为近两年悄然升温的影视创作题材之一。

当下,正在江苏卫视热播的《国宝奇旅》便是一部致敬“故宫文物南迁史”的优质剧目。2月6日,该剧接档由著名导演李路执导的《天衣无缝》在江苏卫视开播以来,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响和观众的诸多好评,两部“硬核”谍战剧的连播,更是让观众过足了眼瘾。

《国宝奇旅》由花箐担任总导演,牛静、牛嫱担任编剧,刘烨、袁姗姗、张瑞涵、秦杉、刘思彤主演,凭借着稀缺的题材,过硬的品质,成为2019年抗战剧中的又一部佳作。

再现惊险环生的文物南迁过程,

悬疑谍战剧《国宝奇旅》燃爆春节档

自开播以来,《国宝奇旅》就获得了诸多好评和较高的市场热度,掀起新一轮的追剧热潮。目前《国宝奇旅》主话题#电视剧国宝奇旅#的阅读量已经接近6000万,子话题#袁姗姗国宝奇旅#的阅读量更是高达3.5亿,这与其题材和品质不无关系。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文物保护的谍战剧,《国宝奇旅》是国内鲜有的抗战剧风格。该剧根据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的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之二《承载》改编,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以爱国军官任弘毅(刘烨饰)和故宫文物工作者周若思(袁姗姗饰)为首的爱国人士为保护故宫文物免遭日军侵吞,决定护送国宝南迁,共同踏上一趟惊心动魄的护宝旅程的故事。

与近些年热播的文保题材影视作品相比,《国宝奇旅》致敬历史,再现当年爱国人士保护文物的艰苦卓绝,让观众身临其境体会到文物传承的不易和前辈“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另一方面,《国宝奇旅》在保有谍战剧悬疑、神秘特色的同时,具有更为浓厚的历史厚度和文化温度,所散发出的“正剧范”和人文色彩更符合当下观众的观剧审美和需求。

为了提高观众的沉浸感,《国宝奇旅》在聚焦于“宝”的同时,也着重于“旅”的落地,剧中三分之二的故事情节发生于行进中的列车,想要在如此有限的空间里讲好“保护国宝”的故事,并且要把人物线、事件线、情感线等交织在一起,对导演、编剧和演员都是很大的考验。从呈现出来的效果来看,《国宝奇旅》显然是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而这离不开主创班底的共同努力。

《国宝奇旅》由曾执导过《我的兄弟叫顺溜》《壮士出川》《最后一张签证》等热播剧的导演花箐,强势联手编剧牛静、牛嫱为剧目品质保驾护航。同时此次也是刘烨继《北平无战事》后,时隔五年再度以“民国军官”身份回归,带给观众诸多惊喜——鉴于成长环境、身份背景、性格特点......的不同,此次刘烨饰演的任弘毅相较于以往“军官形象”的沉稳高冷、不苟言笑,不仅性格更加开朗,搞笑段子、动人情话也是信手拈来,俘获大批观众的同时,也博得了周若思的芳心。

不过从目前的剧情发展来看,任弘毅和周若思虽然已是男女朋友 ,但在家庭的阻碍、时局的动荡下,“有意思CP”最终能否修成正果仍牵动观众的心。与此同时,危机四伏,四面楚歌下,文物南迁虽势在必行,但推进起来面临着诸多阻力,除了反对南迁的群众的声讨声,主迁派代表任颐和、易培基等人还受到了多次恐吓和威胁,这意味着“国宝南迁”注定是一段充满危险和挑战的旅程,也更显动荡时期下爱情、友情以及信仰的珍贵。

真实感与艺术性张弛有度,

塑造兼具历史厚度、文化温度的正剧范儿

当一部纪实文学以影视艺术呈现时,如何把握创作的切口、边界以及尺度尤为重要。对此,《国宝奇旅》从人物把控、叙事结构以及情感冲突等方面,对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进行了妥善处理,打造了一部兼具历史厚度和文化温度的“正剧范儿”悬疑谍战剧。

《国宝奇旅》的故事主旨虽然是致敬“故宫文物南迁史”,但作为一部小说改编的剧目,同时为了戏剧矛盾更集中的体现,剧中具体的人物、情节大多都是虚构的,部分真实人物也在遵循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处理化。在故事发展上,《国宝奇旅》则以爱国军官任弘毅与故宫文物工作者周若思的爱情为故事贯穿线,更符合当下观众的观剧习惯。

其次,同大多数的谍战剧一样,《国宝奇旅》中有着庞大的人物谱,涉及故宫文物保护者、爱国军人、中共地下党组织、疯狂追击的日寇便衣队以及来历不明的民间帮会等,编织、梳理其中的冲突和纠葛并不是一件易事。

在牛静、牛嫱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必须从人物关系入手。“一部好剧,一定是一部人物关系的发展史。《国宝奇旅》的人物关系比较复杂,几个群体的主要人物、重要人物之间,彼此都有牵扯和勾连。随着剧情的展开,矛盾的升级,人物关系也开始发生转变,从渐变,到激变,直至全剧高潮。”

不过,对于《国宝奇旅》的剧本创作而言,最大的难点并不是塑造人物和编织故事,而是如何搭建叙事结构。原著《承载》中记述历史事件括文物南迁和西迁两个部分,不仅辗转多省多地,前后跨度也多达十几年,即使剧本创作可以完成这种全景式再现,拍摄时也会面临极大难度。

“我们在力图做到主要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基础上,为了戏剧性的需要,将南迁和西迁涉及到的'文化抗战’'对敌斗争’之种种困厄凶险,结合起来写,并展开艺术的想象和虚构。”牛静、牛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再三权衡,《国宝奇旅》最终选择以1933年故宫第一批文物南迁作为整个故事架构,以北平——旅途——南京三个大的段落,完成全剧叙事。

值得一提的是,《承载》的作者章剑华从《国宝奇旅》的剧本策划到拍摄,全程参与其中,对该剧最终呈现出的效果给予了很高的认同感。在他看来,《国宝奇旅》主线、主题突出,非常符合改编的初衷,并表示希望原著中涉及到的“文物西迁史”同样有机会登上大荧幕。

和平年代里的致敬与传承:

铭记国家历史、缅怀英雄先烈

如果说《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影视作品向观众传递出了故宫文物经历上千年的时光,沉淀的工艺美学和蕴育的文化色彩,《国宝奇旅》则是呈现出故宫文物传承千年的珍贵和不易,对当下的文化建设有着很强的现世意义。

作为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迁徙,故宫文物南迁史创造了“战时万件国宝行程万里无一损毁”的奇迹,有效阻止了日本侵略者对人类文明和文化遗产的摧残和践踏。《国宝奇旅》的播出,让这段意义重大、可歌可泣但又鲜为人知的历史,被更多的观众了解。

但《国宝奇旅》的意义不仅于此。章剑华在谈及《承载》的创作初衷时表示,“不光是为了记录这么一个伟大的事件,而且主要的是来弘扬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之际的爱国精神,和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那种责任。所以我想通过电视剧进一步来激发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也始终贯穿于《国宝奇旅》中。

除任弘毅代表的军人外,周若思、易培基、马衡、吴瀛等爱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关头迸发出的勇于负重、敢于担当的爱国精神,和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坚定信仰,也令观众深深动容和敬仰。

在“文物南迁”的决定受到外界质疑时,易培基慷慨激昂的向一众记者讲道,“国土丧失,终会有重夺之日,文物被毁,永远不可复得呀!只要文物在,中华文化的根就不会断,中华文化的传承也不会断,中华民族必有复兴之日!”语气中的沉着、坚定感染了在场的记者,也感染了屏幕外的观众。

这也正是《国宝奇旅》想要传达出的主旨。牛静、牛嫱表示,希望通过该剧的艺术创作,让年轻观众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记住这些有担当的前辈,“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强不息。”

结语

《国宝奇旅》既是对伟大历史的赞颂,也是对文物南迁工作者的缅怀,借由爱国知识分子的爱和信仰,展现了国难面前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的团结和担当,成为2019年抗战剧中的又一部佳作。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2018五大卫视片单“落地”不足50%,2019排播之争或将延续?

【二】1月份25部影视项目开机,网属影视公司占比达48%(汇总)

【三】观察:2018年涌向影视行业的430亿元投资都去了哪?

【四】硬核反伪钞大剧《伪钞者之末路》今日杀青 现实主义创作直击社会议题

【五】行业回归“内容为王”,六大导演“点金手”坚守品质阵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