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胖:讲讲演员那些事——见组面试分几步?

 靠你了谭胖 2021-07-01

最近这两天公司附件有个剧组面试演员,恰好碰到一个熟人,简单聊了几句,晚上约了顿饭。说话间她发了条朋友圈,大概是表达感恩,感谢某某老师的推荐等。转过头来,她深吸一口气:“除了让人看到我的人品,我还能当个人吗?”

那一刻我就知道,她见组失败了。


但买卖不成仁义在。

演员见组获得机会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也不大。

僧多粥少,尤其是在剧组可选择空间很大的情况下。这次不谈剧组里的导演、制片人和副导演等的心路历程,只谈我们这些看似让人无限向往实则苦逼的演员们。

在我的信箱里就有人问过关于演员签约、见组面试等问题。

讲这个话题,同情或不屑兼有。


01



今天先说演员见组分几步,根据我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逻辑,很负责地告诉你,演员面试分三步:

第一步,带上简历,去制定地点找相关负责人,如果你是没名气的小演员,那么接待你的是副导演;如果你是有些名气的演员,简历就不用了,接待你的是导演、制片人甚至是资方。


第二步,看剧本读台词,检测你的情绪表达能力和角色符合度,如果你是没名气的小演员,那么会在这个流程后跟副导演神侃一通,大家互留微信,有品的会公事公办,没品的会约你出来吃饭;如果你是有些名气的演员,读台词就不用了,大家互相表达一些彼此的久仰,然后吃饭喝酒合影,后续谈片酬。

第三步,没名气的回家躺尸,情商低的不声不响,情商高的发朋友圈发表感谢;有名气的完全无感,因为……已经习惯了。

这里还是只谈没名气的小演员们,比如我提到的那位熟人,当我看到她的朋友圈再看看对面坐着吐槽的她时,我也有些麻木,因为我也习惯了。


02



每逢佳节发朋友圈。

每逢大事表达感恩。

但成年人是不会在朋友圈里表达任何情绪的。


他们会庆祝佳节、表明心迹、发表感恩、拉动投票、展现项目、秀美食,唯独不会表明心迹。实际上发什么都没用,因为真正关心这些,包括关心他们的人很少很少。

大部分我们接触的人,真实的关系只是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演员也是这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朋友圈里的戏子跟现实里的X子是一回事。

庄重而不失风情,欲拒却又还迎。但实际上呢?如果可以的话,演员们是希望自己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的,在这个天地里,他们不用背台词、不用装无知、不用喊“老师”、不用蹭饭局,当然,也不用经常在朋友圈里发表感恩。

我认为动辄说“感恩”并时常发朋友圈说“感恩”的人,如果不是个傻子,就是个X子。真正深刻的感动或感激是不需要说出来的,需要的是实际行动。

就像爱是做出来的一样。


03



那么什么实际行动呢?

农民要努力耕种、工人要积极劳动、程序员要薅光头发、白领要猛灌咖啡、员工要自觉996、官员要多做实事、军警要恪尽职守、学生要认真读书、演员……要深研基本功。

唱念做打,角色揣摩。


客观上也是一种对演员自我的提升: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约饭喝酒这些频率再高,哪怕搞得自己跟公关人士一样也没用——

人家要的是演员,是会演戏的人,不是会“演戏”的人。

剧组,尤其是对品相有要求的剧组,在选角方面是严肃的。

有人问过我,这里面就没有什么可说道的“成人之间的事情”吗?有,但不都有。

有些对世界了解比较少的人总喜欢把演员或导演那点事想成一部《金瓶梅》,但如果认真说,上档次的人对这些事还是比较忌讳的,起码同房产、车售、美甲、金融或其它肉眼可见的行业比,演艺圈里大家“性致勃勃并始终幻想”的那点小事同样不少,也不多。


04



成功的人各有各的特点,或勤劳坚毅、或厚颜无耻、或仁德慈悲、或下流龌龊。

不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懒惰,且爱幻想。


比如看到别人成功会情不自禁地认为那是运气、比如看到好人好事会自动自觉地认为那是作秀、比如看到演员上位会本能地认为那是靠钱色交易。

之所以会这样认为,除了一些社会新闻耳濡目染外,家庭环境的深刻培养也是这些人三观的孵化器。

但还是那句话:

这些人不少,也不多。

优秀的人并非天生优秀,他们懂得深耕自己的福田;侥幸的人即使获得短暂的利益也不长久,因为德不配位。

所以有心人总会见到一些人凭借一些作品火了,但没两年火就灭了。

除了客观因素外,自己能否驾驭自己的世界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结语



只有皮囊而没有灵魂的生物,其主战场终究只能是纵横的酒局或喧闹的饭桌而已。

当真的面对需要态度和功底的剧组时,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自己是否只属于一个行业内的气氛组。


那除了当气氛组之外,还能指望自己做什么呢?

朋友圈里说感恩。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