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辽库伦旗(2)·天女神庙中的本地守护神与庙会上延续了四百年的安代舞

 河蚌旅行 2021-07-01

天女神庙,库伦旗本地的守护神

在库伦镇库伦河南岸,有一座面积不大的汉式庙宇,如今围墙已经没有了,仅存一座正殿和东西三间配殿,这就是吉祥天母庙,当地称为天女神庙。庙中供奉的吉祥天母曾是库伦旗本地的守护神,类似于内陆的城隍庙,只不过这位娘娘是从遥远的西藏请来的。

库伦旗守护神,吉祥天母。

我们上文说过,锡勒图库伦的第三位掌印喇嘛西布扎衮如克最初是以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的信使身份来到喀喇沁地区的,临行前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将自己珍藏的一幅吉祥天母唐卡赐给他。这幅画像大有来历,相传是当年宗喀巴大师用自己的血勾线绘制的,极其珍贵。西布扎衮如克喇嘛一直随身携带供奉,甚至在觐见皇太极时都没献出来。

库伦天女神庙正殿。

顺治八年(1651)年,西布扎衮如克奉诏入京师,被顺治皇帝赐予“班弟达诺门汗”封号。第二年六月,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应顺治皇帝之邀,率领了三千官员浩浩荡荡前往北京相会。顺治皇帝为隆重迎接五世达赖,特地降旨宣西布扎衮如克喇嘛前来参加各项礼仪活动,这对久未谋面的师徒又在北京相聚了。

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布达拉宫壁画。

顺治十二年(1655年),西布扎衮如克向清廷提出辞呈,并举荐京师黄寺喇嘛晋巴扎木苏担任了第四任锡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西布扎诺门汗卸职后,开始专心营造吉祥天女庙,把一直供奉在身边的吉祥天女像安放于庙中,从此吉祥天女成了锡勒图库伦的主神,备受人们崇信,来自四面八方的膜拜者时时不断。当时无论僧俗,凡是遇到不解之难或蒙受不白之冤都向吉祥天女祈求保佑或期望能够辩明是非。顺治十四年(1657)二月,西布扎衮如克喇嘛圆寂,按其遗愿在天女神庙院内西南角建造一座佛塔,安放其舍利。

西布扎衮如克喇嘛灵塔。

天女神庙原本占地面积很大,解放后围墙、诵经殿和山门殿被拆除。现存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硬山式建筑,西南角为灵塔,诵经殿近年已修复。据史料记载,天女神庙的主持喇嘛当地人称“桃儿达”,这是因为他的佛冠上有个桃形的罩帽。因为天女神庙供着地方主神,因而主持喇嘛地位高于其他寺庙,每逢年节或法事,他去拜见扎萨克达喇嘛时,对方需起身还礼,然后一同入座喝茶。清代天女庙的住庙喇嘛约有百人,喇嘛们除每日清晨与每月初二照例诵经外,每月还都要定期举行各类法会。

库伦天女神庙。 

库伦街关帝庙与老爷朝天母的独特民俗

清代中期,随着库伦街上的商户日益增多,商业日渐繁荣,当地汉商也开始集资建庙,于是有了库伦街西面的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建筑群,具有明显的山西风格。关帝庙由山门、二门、钟楼、鼓楼、东西配殿、正殿、九圣祠、娘娘庙以及厢房、伙房等建筑组成。正殿面阔三间,里面供奉关老爷,身后有两小童手持龙凤扇,左右围有木制雕花屏风,上悬“正大光明”匾额,落款“乾隆十八年四月十八日敕封”。两厢站立着周仓、关兴、廖化、马良等八大战将塑像。

天女神庙前殿近年修复。

关帝庙是库伦汉族商民经常聚会的场所,相当于办事处和公共会所,与高高在上的三大寺不同,关帝庙坐落于繁华的尘世间,香火旺盛,民间宗教活动频繁,其中最盛大的就是每年农历五月十二的关帝庙会了。庙会上的“关老爷出巡”是重头戏,这时关老爷神像被装饰一新,请进八抬大轿,在各色仪仗队的簇拥下穿街过巷,信众们尾随在后面,一时间鼓乐齐鸣,神像过处场面欢腾。这种“行像”的仪式是汉族寺庙的传统,如今内陆和日本、东南亚地区还有保留。库伦街关老爷巡游的不同之处是,关老爷的目的地是到天女神庙和吉祥天母汇合,来自山西的老爷去看望来自西藏的天母。此时仙女神庙的住持喇嘛会陈设法案,摆上香烛供果,迎接关帝驾临,两种不同的信仰体系合二为一。

壁画中的吉祥天母愤怒像。

自康熙年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关帝庙为中心,以商业为纽带,以汉文化为依托的关帝庙会逐渐形成,而且越办规模越大,场面越来起红火,成为库伦民众的盛大的地方传统节目,展现出多元的信仰融合。

库伦安代舞,蒙古族集体舞蹈的活化石

安代舞是发源于库伦旗的另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一种古老的蒙古族集体舞蹈,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与库伦三大寺的庙会活动直接相关。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象教寺门前的跳舞场。

安代是蒙古语,据说最初来源于一种疾病——“安代病”,简单来说就是青春期少女的相思病。关于安代舞的起源传说版本众多,其中比较流行的一个是这样的:从前有位蒙古老汉,她的独生女长到十八九岁突然得了怪病,时哭时笑、疯疯癫癫。老汉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走到库伦旗时,姑娘病情加重,老汉在勒勒车边踏足悲歌,倾诉不幸,附近的人们都聚拢过来,和老汉一起围着车又唱又跳。车上的姑娘被歌声唤醒,加入了歌舞的人群,病也好了。从此人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治疗丢了魂儿的女子,逐渐形成了安代舞。

传统安代舞的领舞,博。

后来经民俗学者考证,安代舞的起源远比故事情节复杂得多,它最初来源于萨满教的原始巫术,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从前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代”等十二种,都有驱邪、祈福的作用,队伍中间的车轮或木杆最早作为镇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由一名叫做“博”的祭司来主持,人们随领唱边歌边舞。

传统的绕树安代。

清代中期以后,安代舞逐步发展成一项大型的民众活动,既有驱邪的用途又有强烈的娱乐性和生活气息,每年库伦旗的庙会上都会出现这种载歌载舞的场面,伴唱的安代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安代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据库伦史料记载,单场安代最长持续时间竟达四十多天,甚至连当地喇嘛也参加歌舞,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堪称中国民间舞之最。

祭水神安代。

新中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以1956年为界,之前的安代舞称为“旧安代”,伴随有固定的宗教程序,是原始巫术的遗存。之后的新安代舞主要以表演和娱乐为主,成为一项独特的民间群众舞蹈,“踏步”、“跺脚”、“甩巾”以及绕圈跳舞的基本形式都保留了下来。经过本地众多民间艺术家的多年努力,演变为草原人民健身娱乐的绝佳方式,成为蒙古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

如今的安代舞,依然拿着红绸子。

1996年,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2006年,安代舞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