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选粹】刘文华|提拔与能力

 新锐散文 2021-07-01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提拔与能力

在机关,提拔最为敏感和触动神经。每次有人提拔,机关就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推荐、考察、公示、谈话、祝贺、送行,一套程序下来,被提拔者如履薄冰和欢欣鼓舞,未提拔者信心满满和期待有加。提拔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不可能皆大欢喜,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机关,似乎能人特别多,年年有人提拔。运气好的年份,一年能提拔好几拨,人员一茬一茬进出。
也有死水一潭的机关,连续几年无人提拔。这类机关,不是无能人,而是无足轻重,或者一把手无能为力,在上面说不上话。机关重要不重要,一把手活动能力强不强,关键的考量因素在是否提拔人,提拔多少人。有的机关一把手,似乎活动力很强,但他只为自己活动,从不替下属着想。曾有一位领导,先后在好几个部门、乡镇做一把手,经常标榜自己推荐提拔了多少人,细细扒排发现,他从未推荐提拔过任何人。跟着这样的一把手干,能力再强,成绩再大,上面也不会觉察,即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多在本单位落得个好名声,其他什么也没有。
有人也许会问,你满脑子提拔,是不是思想觉悟太低了?一点也不低。我在机关三十多年,遇到太多所谓思想觉悟高的人,在提拔面前,他们都是寸土必争,甚至千方百计。也有极少数机关人员口头上对提拔表现得十分无所谓,但骨子里完全不是这样。无所谓都是表象,有所谓才是真象。如果哪位机关先生被假象迷惑,信假为真,你就上当了。所以,在机关,很多善良的信假为真者,经常被刁钻的以假乱真者迷惑,甘愿做他们的陪衬和梯子。

每次提拔测评,那些对提拔装得无所谓的人,都在暗地里积极打探、活动,或打电话、或上门说好话,或主动发香烟,让别人在测评表上为自己打钩。意志不坚定的机关人员,虽然认为某人不行,不应提拔,但被三言两语恭维话和一两根香烟弄得晕头转向,手中唯一的打钩权情不自禁就打给了说情打招呼者。所谓凭本事谋求提拔者,一不打招呼,二不发香烟,想硬碰硬测评得高分,就有些天真可爱,他们常常得票很少,名落孙山。测评结果出来,他们就坐在那里发愣自问:我这么优秀,大家为什么都不打钩?而说情打招呼者,测评得票出人意料的高。其实,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因为,世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意料之外。感到意料之外,皆因不明原委。辩证法说,凡果必有因,只不过有些因显而易见,有些因不易发现而已。
也有机关一把手,在考虑自己的同时,适当考虑一点下属。他们一边为自己升迁奔走,一边为下属提拔做工作。他们不怕下属超过自己,就怕下属不如自己。他们不做“武大郎开店”的事,发现哪位下属“前途无量”,就多方举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的机关一把手,自己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就想方设法为下属架梯搭桥。这样的机关一把手,离职后还有人惦记,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理睬和尊重,从不被冷落。在这样的机关工作,哪怕多吃点苦,多做点事,总有个盼头或说法。只要不犯错误,不让领导感到讨嫌,论资排辈,按部就班,总能等个一官半职。

被动等来的提拔与主动争取的提拔速差较大。争取提拔,速度较快。看提拔官员简历发现,做到高位的,一般一两年就上一个台阶,最多不超过三年,提拔快的时候,八到十个月就动一次。那些想硬碰硬等待提拔者,难有进展,干到退休,最多混到中层正职,造化好一点的,能混到部门副职,那就相当有成就感了。现在推行职级并行,实职上不去,达到一定任职年限,可以上一级虚职,享受更高一级的工资、奖金待遇。虚职最多上一次,不可能上两次。虚职高低,最终以实职为基,最根本的还是实职要上去。实职上不去,虚职也高不到哪去。
按提拔机会多寡,机关被分成三六九等。这种分等,不能明说,只刻在机关人员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的机关,也就是经常提拔人的机关,大家都挖空心思往里钻。一下子调进有困难,就先抽用或借用,等有人提拔走了,编制、位置空出来,再伺机调进。调进之后,埋头苦干几年,再被重用或提拔出去,后面的路就看自己怎么走了。
提拔与体育比赛一样,也会杀出“黑马”。那些十分看好,炙手可热,呼声很高的待提拔者,民间早有揣度,坊间也有传闻,山雨欲来风满楼,但有时雷声大,雨点小,迟迟不见动静。相反,不被看好的,不露声色的,甚至能力一般的,突然之间,考察组就来了,走完程序后,立马提拔上任。最煎熬人的是,内定方案里,自己在提拔之列,小道消息也已传出,考察组却迟迟不来,又不知道什么原因。是不是有来信来访?是不是哪位领导不满意?是不是决策层意见不统一?总之,不明就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考察组从天而降,以为自己能大功告成,一锤定音,但发现不在考察之列,等待和煎熬成为无花果。
在机关,一说某人提拔,大家都自然而然想到此人一定能干了不得了。提拔与能力究竟有没有关系?理论上讲,有很大关系,但观察下来,有时似乎关系又不是太明朗。很多大家公认为有能力的人,提拔并不怎么快,而那些能力不怎么样的人,却常被提拔。我的一位同学,二十多岁就做副局长,按照当时的提拔速度推算,现在应该在中央工作。令人十分奇怪的是,直到临近退休,他还是副局长。这就牵涉到一个现象,提拔除了能力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有另外一种极端观点:一听说某人提拔,都不从人家能力上分析原因,都从关系角度看问题,甚至盲目瞎猜和追根求源,这个关系究竟是谁?无非从提拔者的做大官的亲戚、朋友、同学、战友等圈子里扒排,只要发现蛛丝马迹,就立即妄下结论:一定是某某帮的忙。
在机关,究竟什么是能力?看法也不完全一致。能力好比大象,对能力的看法好比盲人摸象,各人都说摸到了大象,实际摸到的却是大象的某个部位。有人认为,能说会道就是能力,但太能说会道,往往又祸从口出。有人认为果敢坚决就是能力,但过于果敢坚决,常常团不住人,把班子搞得人心涣散。能力也与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相关,适合的人在适合的岗位,才能体现出能力。一名村主任,也许能力很强,但如果让他指挥导弹发射,也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名导弹专家,科研能力也许很强,如果让他领导村委会,也许会无从下手,把村委会搞成一盘散沙。
也有人把能力与专业混为一谈。

专业强的确是能力强的一个方面。如果你研究新冠肺炎,没有病理、医药、生化专业能力,研究好比缘木求鱼。但在机关,似乎不需要太多的专业。卫生局长不懂卫生,统计局长不懂统计,是常有的现象。记得我刚毕业时,干部“四化”要求里有一条专业化。言下之意,机关人员都要有专业知识,专业部门尽可能让专业人员管理。但有的专业人员,虽然专业很强,但缺乏领导能力和方法。有的专业人员,过于书生意气,性格怪癖、思维狭隘、难以沟通,不太适合机关工作,更不适合领导工作。
能力的确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特质。

每当更换新领导,机关人员最关心的是新领导的能力如何。新领导第一次开会讲话,尤其即席讲话很关键。即席讲话水平,是下属判断新领导能力强不强的首要标准。机关人员都不喜欢听领导读稿子,大家认为,稿子不是领导自己写的,不能反映领导水平,只能反映秘书的水平。即席讲话,没有稿子,现场发挥,领导思维如何、逻辑如何,口才如何,一听就能听出来。所以,很多口才不好、即席讲话不行的领导,无论开什么会,都让秘书为他准备稿子,离开稿子,就像瞎子离开拐棍,寸步难行。这样的领导,常被下属看轻。提起这样的领导,大家都直摇头表示否定。
也有读稿子都读不好的领导。
有的领导,可能语文基础不好,读稿子经常读错字。特别是开大会,有时还现场直播,读稿子读错字,的确大煞风景,影响领导威信。有的下属或民众甚至以偏概全:稿子都读不好,还能做什么?平心而论,稿子读不好,的确不等于工作做不好。但大家都这么认为,众口铄金,很多优秀的领导,光辉形象被几个错字破坏殆尽,有些因小失大。我刚毕业时,遇到一位十分能干的领导,但文化不高,据说初中毕业,读稿子经常读错字。有一次开会传达公安局文件,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公安局发文要求收缴猎枪,这位领导传达文件时,将“猎枪”读成“错枪”,参会人员纷纷纳闷和不解,在台下窃窃私语:“错枪”是什么枪?怎么没有听说过?这位领导听到台下议论,很是生气,就抬高嗓门大声强调说:有的同志,怎么连“错枪“都不知道呢?也太孤陋寡闻了吧?我在这里郑重强调,“错枪”就是打猎的“错枪”。根据公安局通知要求,私藏“错枪”的,七日以内主动上缴,如果隐藏不缴,一旦发现,立即没收,毫不含糊,还要罚款。台下顿时哄堂大笑,这位领导被大家的笑声搞懵了。
有的机关,领导能力差,工作做不起来,下属只能干着急。好在机关工作不是一个人做的,而是大家做的,即使个别领导能力差些,天也塌不下来。有的机关,一把手能力弱,像个稻草人,随风摆手,完全由副职和下属控制,被牵住鼻子走。这样的机关,表面上有一把手,实际上一把手形同虚设,副职因此乘虚而入,把持政务。有的机关,一把手说了不算,二把手或三把手说了才算。专业性较强的机关,一把手对业务、政策和法律不精通,吃不透,拿不准,心中没底,只能事事求助于副手和下属。副手和下属说什么,一把手就做什么,形成本末倒置的领导格局。也有完全相反的机关,一把手能力太强,加上主观武断,大事小事一把抓。这样的机关,副职和下属都不敢担当,遇事推诿等待,静观其变。这样的机关,不出事便罢,一旦出事,副职和下属都将责任往一把手身上推,自己反而落得干净和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简介::刘文华,男,江苏三强律师事务所律师,苏州大学法律硕士,注册税务师、英语翻译,江苏省盐城市诗词协会会员,兼任文学平台和刊物编委、评论,创作诗歌、散文和小说,有部分作品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