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乡情

 天津散文微刊 2021-07-02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乡情

  天津  墨涵 

我离不开我的家乡。

我离不开她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庸俗。我生于斯长于斯,父母、不多的朋友都在身边;我承受不了只身漂泊的孤苦,在走过几年的求学之路后,终究选择将自己交还给她,回到她的怀抱里。我不得不在成长过程中依靠家乡,依靠亲朋,哭喊着求他们施舍我以谷粒和感情。

但我心里没有乡情。

诚然,我将看不到更多或孤僻或繁盛的景色,归因于自己的羸弱和怯懦;但难以避免的是,乡与乡,城与城,被万千相异人类的手塑造和抚摩着,形貌是越来越雷同了。

我们望着同一片天空生长,喝同一条河的水解渴,吃同一碗饭维持体力,以同样的话题作为忙碌间的谈资,做同样的事儿结束一天的思考和波折。我不知道我的家乡与其他人的家乡究竟有何不同。

粗壮的金属和石料被打磨装点成各样的狰狞魍魉,但它们的主人似乎并不能完全掌控它们;我们和我们的造物因而能够无限伸展手脚,威风凛凛、昂首阔步,吞噬山川,吞噬沧海,也将我们共同的谦卑和梦想埋进肚里,再不吐出,再不谈起。

我伏下身子低下头,甘愿被人群和石料、金属的大潮浸没。我刚刚长出的眼睛不分黑白大小,尚未成熟的心智难辨真假善恶;我坐在井底和壳中朝人间招手,渴望她行进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渴望面目模糊的陌生人和亲朋向我伸手,赐我清净,将我拯救。

城市是绵延不绝了。长久的安和却没有。

我知道我不应奢求太多。我知道存活于此世,即便降生在昆仑山巅,万千弱水也不能尽我采撷;我知道我成不了隐者或贤人,不可能很快将整个人间当作我的桃源。我知道我只能劝说我的头脑和双手彼此和解,让它们不要在意太多与乐园和永恒有关的部分,而只在结束一天的浑噩思考后尽早进入梦乡,并祈盼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

朝阳也确实能如约照耀我的心房。每天都是。无论我清醒与否,烦恼与否,倦怠与否。

晨光永不缺席。

我去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寻找答案。我想象城市和乡村尚未如此雷同的日子。我想象我看到过的、曾经身处其中的风景。

我想象我仍身体小小的,时常对姥爷家的院子充满好奇。每当学期结束,我便可以独自在小院儿里挥霍精神和体力。我在香椿树下骑着粉红色三轮车,围着一小簇萱草和黄瓜架转圈,时不时抬头看天,思考那个年纪不可能想出答案的问题;听闻胡同里由远及近的“面——乌豆——”叫卖声(通常是一位老人),便赶快丢下小车,去屋里找长辈讨要零钱。

我想象我观望奶奶家的灶台,因为要做一个计时游戏,而在里屋的土炕、堂屋埋进地里一半的水缸和吃饭用的四方小桌间,来回疾跑。繁忙的供销社、绿沫堆积的河水、逼仄的土路于我而言也是模糊的,我记得这些地方在大风天里散出的味道,大雨倾盆抑或夏日炎炎,依旧自顾自透出蓬勃的生气。

我知道我并非沉醉于过去,也不愿追思已经远走的年少时节;我是想在关于过去和家乡的回忆里寻找东西。——这东西也许叫做“答案”,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能在记忆里找到什么。

我只知道相较于过去的自己,我变得盲目、失聪和愚蠢。跟以前能看到的悠长,幽静,濡湿,久远的雨相比,我更多看到短暂,沙尘,冰雹,人造的烈火与不自然的狂风。我变得越来越急躁和焦虑,凡事越来越想尽快看到结果,只愿选择相信眼睛所能看到的,忽略了那些美好的、我“早就了然于心”的东西,不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越来越多看不惯的人和事儿,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难以忍受自诩高明的孤独。

我忘了我的家乡。我忘了我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我忘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忘了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了惊蛰、清明、谷雨、冬至,忘了所有盛大而繁琐的节日,忘了那只在我掉进河里时,幼小的身体拼命挣扎着,不自量力地、用尽吃奶的力气也要把我救上来的小狗。

我想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究所有曾被我忽略的东西,我企盼重走所有伟大国王、贤人、博士、祭酒、炼金术师、吟游诗人、马戏团团长、滑稽剧主演的行路,试图客居所有逃亡者的家乡;我于所有山川河流里倾听即将为民献身的少女的忧愁,与所有受尽饥旱折磨的人群共同祈祷一场酣雨,在所有烽火台上遥望战争年代里异国的星空。

不为复制和追赶前人的步伐,只为追逐红日,追逐归墟,追逐大道,将自己活成追逐的样子,叫我自己不是在追逐就是准备追逐的路上,每一秒都在启程,每一秒都在思考,每一步都为终将遮天蔽日的密林播撒下一粒种子,每一步都作为一滴水行走和飞洒,为北海极寒的波涛献出我的固执和渺小。

……我觉得我找到答案了。

我当然不厌弃家乡,家乡更不可能厌弃我。是她始终在接纳和包容我的任性,鼓励和拉长我徒劳的思考,静静地,缓缓地,以一种任人宰割的柔情和温驯等待着,等待着,盼望游子们在漫长的汲汲营营后幡然醒悟,归去,归去,回到她的身边来。童年在我身体里,记忆在我身体里,从来不曾离开,它们是我未来所有思考和进境的种子,帮助我在迷失时收起懊恼,打起精神,将目光凝聚在更深更远的标的。

我知道能被看到的事物只是真理的一部分。我知道我应更多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专注于桃源的阡陌无限延伸出去的部分,发现无序中的有序,相似中的特异,发现贫瘠中的丰沛,发现真挚,发现稀有,发现美。

我的脚走到哪儿,我的思绪像白鸽和柳絮一样飞到哪儿,家乡就跟到哪儿。

家乡在我头脑里。只要我还活着,家乡就在我心里。我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有山有海,有风有雨——正是绵亘无绝的整片大地。

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后,从童年回到现在,我仍旧离不开我的家乡。但我“依赖”的事物和心绪令我时时欢喜。

乡情的安和,孕育在我心里。

墨涵,本名张墨涵,九零后,天津静海人。天津市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教育学会会员,天津市散曲创作研究会会员,静海诗词协会会员,静海诗人诗社成员。天津诗网刊编辑。作品散见于《天津日报》《中国网络诗歌》《齐鲁文学》《天津诗网刊》《静海文化》等报刊及银河悦读网等网络平台。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田光兰

        制作:吴金程        

友情提示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