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诗典时代》:刘伟骏《“新世纪诗典 北京诗会”推出新世纪诗歌新势力》

 毋忘书 2021-07-02

图片

新世纪诗典·北京诗会推出新世纪诗歌新势力

刘伟骏

在这个“微”时代,诗人们也熟练地使用微博进行诗歌传播和聚会,先锋诗人伊沙在网易微博开设的诗选评专栏“新世纪诗典”就是其中最醒目的代表,“新世纪诗典”已经成为2011年度的诗坛关键词。9月23日至25日,这个诗歌活动将从线上走到线下,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网易读书频道联合主办的“新世纪诗典·北京诗会”在北师大举行。活动由“新世纪诗典·北京朗诵会”、“沈浩波诗歌研讨会”以及若干主题沙龙组成,并在网易微博开设专区,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

图片

“新世纪诗典”从微博走进大学校园

《新世纪诗典》是诗人伊沙应网易读书频道之邀通过网易微博开设的诗点评专栏。在此,伊沙将对2000年以来当代诗人创作的优秀诗篇展开每日一首的选评,并邀请原诗作者与读者通过网易微博进行交流。从今年四月至今,《新世纪诗典》已经推出近百位最具有活力的中国诗人的新世纪代表作品。

主持人伊沙介绍,新世纪的前十年中国诗歌的第一现场是诗歌论坛,但现在论坛时代慢慢结束了,连影响最大的“诗江湖”论坛都关闭了。“新世纪诗典”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刚好跟最新的微博形式结合,所以影响力很快就起来了,得到诗歌界的普遍关注。“诗歌本身短小的形式,很适合微博163个字的内容。还可以把诗制成照片,加上评论来发布。我的评论是一个引发点,最有价值的是大家可以用微博不断转发和评论,形成一种诗歌的细读,这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形式。《新世纪诗典》在业内外已经产生很大影响,是今年诗坛的第一件大事。”

9月23日晚上,“新世纪诗典.北京朗诵会”,近三十位入选“新世纪诗典”的诗人登台朗诵自己的入选作品,主持人伊沙作现场点评。伊沙介绍,本场朗诵会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选诗”而非“选人”,让在新世纪写出优秀诗作的诗人登台朗诵他们的入选代表作品,而非根据既往的名气、邀请那些著名诗人出席君儿、王有尾、图雅、崔征、发小寻等新诗人的力作得到同行和听众的普遍认可。

主持人伊沙告诉记者:“很多诗人同行跟我说,他们参加过很多朗诵会,在他们记忆里这是最好的一次。因为朗诵的每首诗都很好,而且都在一种仪式化的氛围里进行。很多诗歌朗诵会是非常随便的,作品的质量没有确认。昨晚有人提醒我一个现象,说以往北京举行朗诵会,有的诗人自己读完,就早退了。但昨晚没有一个人早退。”

参加本场朗诵会之后,诗人老巢在网易微博上说:“诗人朗诵会很像诗歌擂台,一首比一首捧,过瘾。”

图片

诗坛“坏小子”沈浩波终于“修得正果”

沈浩波,这个在新世纪中国诗坛兴风作浪的“坏小子”,在去年获得“人民文学奖”之后,近日又得到了学院专家的认可和严肃对待。9月23日下午,由“沈浩波诗歌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耘报告厅举行。诗评家任洪渊、唐欣、曾念长、陈亮,诗人杨黎、伊沙、徐江、侯马、吕约、朵渔,《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作家邱华栋,《青年文学》执行主编、诗人唐朝晖等文学界知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北师大学文艺学研究所所长赵勇教授主持。主办方告诉记者,之所以在新世纪涌现的诸多诗人中选择沈浩波召开个人作品研讨会,一是因为沈浩波是新世纪中国诗歌最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人物,二是因为沈浩波的《玛丽的爱情》是《新世纪诗典》推出的首篇诗人作品,在迄今推出的一百多首作品,在网易微博上的转发、评论数保持第一,引起热烈的反响和并成为社会话题。

“沈浩波”这个名字总是与一系列争议联系在一起。还在大学时代,他的诗论《谁在拿90年代开涮》,就成为中国诗歌界“盘峰论争”的导火索之一,此后成为与“知识分子立场相对立的”“民间立场”的代表诗人之一;2000年,与朵渔、巫昂、尹丽川等人创办《下半身》诗歌杂志,写作《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一文,在诗歌界掀起了飓风般的影响和滔天的口水;2006年,抨击“小文人”诗歌,并炮轰韩寒“现代诗人'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的言论 ;2007年发表《一群丧家之犬在给诗歌定公约》,反对一些诗人发起的“天问诗歌公约”。

女诗人、评论家吕约概括,作为诗人的沈浩波喜欢暴露自我,用最大规模的词语、最大能量的词语来塑造这样一个自我形象,他是最喜欢高声谈论自我的诗人之一。吕约分析,沈浩波的诗歌之所以具有这些特征,第一种情况是自我遭到外部世界压制的时候,就要强化对自我的确认,这个方式通过恶的形式,把“恶”美学化,这尤其可以解释“下半身”时期的沈浩波;第二种情况是统摄自我的主体已经土崩瓦解了,面临自我认同的危机,只有通过一种象征仪式来重新确认自我,至少是达到一种自我的暂时确认,《蝴蝶》就是自我的暂时确认。

诗评家任洪渊则认为,《蝴蝶》给予他的是一种生命的震撼,“直接呈现的是血肉之躯,和血肉之躯一体的,是与天地精神自由往还的生命意志。”

《青年文学》执行主编唐朝晖评价说,“中国诗歌因沈浩波而生动有趣,沈浩波是中国当代诗歌的象征”,因为“沈浩波是天才加鬼才,他的才华似乎表现在外在,其实更多的是他的内心,他用不同的方式在冲刺,从身体到病痛,从亲人到自身......他的恶和狠一直被他的诗歌凸显和张扬,正是写了爱的复杂性”。

诗人杨黎在认可沈浩波作为当代中国诗歌“大诗人”定位的同时,还认为沈浩波的长诗《蝴蝶》有一种“做大,做强”的倾向,与这个时代的某种社会心态相呼应。

诗人伊沙则有不同看法,“杨黎不喜欢大,不喜欢强,可能有一部分诗人需要做大做强,有一部分诗人去做弱,做小也可以,但是有一部分诗人可能要选择这一边。”伊沙还表示,新世纪的每个阶段,沈浩波都不属于他最中意的诗人,“但是十年下来,我承认他是,至少我认为这十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的诗人里面,他是最强的”。

沈浩波则自我总结说:“写作就是跟自己的轻浮做斗争。”

网易读书 刘伟骏

2011-09-25 20:17:49 来源: 网易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