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魔力发问,然后闭嘴

 安慰记心理小店 2021-07-02

「Would you like to be famous? In what way?」

(你想变得有名么?怎么样有名呢?)

「I want to become a famous artist to honor my family and keep the reputation.」

(我想成为一个著名的艺术家,荣耀我的家族并将家族名誉保持下去)

「Feeling pressured?」

(很有压力么?)

「Yeah, I’m from a huge family. My grandma is a famous artist. Science is always my passion. But I have to do art to pass down her reputation. I feel so much pressure all the time. I can’t do what I really want. I had depression for the first year in college. Rui, that was just awful. Awful. I don’t usually talk about this with someone I don’t know much. I talk too much today.」

(嗯,我来自一个大家族。我祖母是一个有名的艺术家。我其实一直对科学有很大的激情,但是我却不得不学习艺术,传承她的名誉。我真的压力特别大,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大一的时候得了抑郁症。瑞,那感觉太糟了。真的,糟糕透了。我今天实在说太多了,我向来不会跟不太熟的人聊这么多。)

这是在认识一个新朋友不久时的对话。首先要承认,我当时确实使用了一点小技巧。看过《生活大爆炸》的人可能对那「让对方爱上你的36个问题」有印象,虽然「爱上」略显夸张,但是可以达到让关系更亲近这个目是没有问题的。我翻出原文献来看过,跟我的想法相差无几:在实验中产生的感觉是真实的,但时间的短暂导致很多爱情中的元素客观上就无法实现,比如忠诚,依赖,还有承诺等等,所以和真正的爱情还是有一定差距。当然,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我并无意使对方爱上自己,只是我一直想尝试一下那些问题,因为我觉得这些问题问得可真好,真诚,有趣。挑两个我觉得很棒的问题跟大家分享,感兴趣的可自行搜索全部问题:

「When did you last sing to yourself, or someone else?」

(你上次给自己或者给别人唱歌是什么时候?)

「Do you have a secret hunch about how you will die?」

(你有偷偷预感过你会怎么死去么?)

这些问题真的好像是有某种神奇的魔力,让人毫无防备地打开心门。当时和那位新朋友聊天时,我只是好奇尝试了一下,根本没有期待那么私密经历的分享,以至于我听到的时候不知所措,突然想到Sheldon安慰别人的时候的样子,于是我拍拍他:「There, there.」然后继续安静地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之所以安静一方面是我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另一方面是我不敢多问了,怕他的话匣子打开过度,我那天就回不去了... …以后我得小心发问了,我可不想把私人生活也变成咨询过程(哭笑脸)。不过那晚的心灵对话是个美好的回忆,毫无疑问。人在坦诚地聊着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有种独特的魅力。

聆听最好的状态是:走心的发问,然后闭嘴。

我时常觉得人复杂难以捉摸,但也总有这样的时刻让我觉得,人也蛮简单,只要你愿意聆听,想了解一个人又并不难。不过聆听看似由两个简单的元素组成,走心的发问和闭嘴,真正实践起来也还是需要些功夫。

走心的发问。大家可千万别搞成问卷调查,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你之所以提问时因为你感兴趣,你想知道,重点在了解对方,而不是为了没话找话,或者难倒对方,以显示自己过人的智慧。就好比我在尝试研究中的问题时,并非问了一个接着问下一个,而是在他对某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就产生了某一个让我好奇和关心的点,然后慢慢展开话题。说是尝试,其实那整整好几个小时的对话中,我一共也只问了两三个研究中的问题。真实的对话其实都是自发的和不可预料的,所以发问的前提是走心,至于问什么就看当时当刻的气氛了。没事儿的时候也可以留意一下感兴趣的话题,作为问题包的收藏。比如我最近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并非那36问中的)是:

「你有没有想过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然后就那么没有目的的待着,什么也不干?」

往往让你有感触的问题,和你处于同样人生阶段的人也不免会遇到,所以更容易产生共鸣,交谈就更加自然些。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你也愿意听喽。

然后是闭嘴。让有些人闭嘴真是太难了,好像有给不完的建议,说不完的「然后」。我觉得这是多动症的表现,得治。可以控制当然最好,在对方倾诉的时候,自然地看着对方的眼睛(有尴尬症的看眼睛中间的位置),仿佛在说:「嗯,你说,我听着呢。」不能控制的,可以尝试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自己闭嘴,比如观察对方在说话的时候身体发生的变化,五官啦,肢体动作啦等等,乐趣也是蛮多的。

聆听是眼睛会说话的关注

聆听是只要微笑就足够的回复

聆听还是「Hey, 我把手机关了。」 

这很难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