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心理年龄是哪部电视剧?

 安慰记心理小店 2021-07-02


3-6岁《猫和老鼠》:「非黑即白」心理阶段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6岁的孩子还处在前习俗水平,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会认为「一个行为所受的惩罚有多重,就说明这个行为有多坏」。这一点在动画片《猫和老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汤姆猫总是被主人拿扫把piapia打屁股,不断的负强化很容易让孩子认为汤姆做什么都是错的;而杰瑞鼠虽然总是偷东西搞破坏,但由于结局总是胜利,所以杰瑞鼠往往是孩子眼中的「好人」。

可是如果我们现在用成人视角再来看这部动画片的话,会觉得汤姆真的好惨,抓老鼠明明就是他分内的工作啊,而且整个过程中他也真的没有过于邪恶的表现,却总是挨罚,你的同情心爆棚,说明,你长大了。不过如果你现在重看《猫和老鼠》,仍旧觉得汤姆的惨败和被罚很解气的话,说明你的心里还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6岁宝宝。

7-12岁《名侦探柯南》:「极为勤奋地自我证明」心理阶段


名侦探柯南的大热大概是从1998年左右的时候开始的,那个时候我上小学。我认为流行的核心爆发点就在于,柯南还有少年侦探团用他们无所不能的智慧完成着大人们都无法破解的谜题。这给了同样处在小学生年纪的我们一种强有力的自我证明,那就是「我们很行」。

这个信息点的传达非常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中儿童期的心理任务:勤奋vs自卑。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教育」,儿童期待获得学习能力和成就感,但是很明显应试教育的观念满足不了儿童庞大的学习心理需求,《名侦探柯南》以及一系列日本动漫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日漫几乎覆盖了所有现实和虚幻的职业或身份,还有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

《美少女战士》:英雄联盟

《机器猫》:所有能想到的技能

《海贼王》:海盗

《足球小子》:足球

《灌篮高手》:篮球

《网球王子》:网球

…...

青山刚昌要是不离婚,估计《名侦探柯南》早就完结了,也不至于沦落到剧场版的票房还要靠情怀维持。对柯南还是有感情的,不过现在再去看TV版,看了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感觉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

13-19岁《流星花园》:「自我中心」心理阶段


青春期了,哈哈,懵懂的爱情来了。

台湾版的电视剧《流星花园》翻拍了日本漫画《花样男子》,火遍全亚洲,创造了直到现在偶像剧还在频繁使用的,而且屡试不爽的,富二代男主和草根女主冲破世俗和阶级的浪漫爱情故事模式。我相信这部电视剧是很多人回忆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得不承认,偶像剧也是霍霍了一代人青春的电视剧类型。就像童话故事一样,习惯以「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结尾,以为互表心意就是永远,但从来没告诉你真的在一起后,那些无休止的争吵、欺骗、柴米油盐、甚至出轨、分手还有从此分道扬镳。

不过这本来就是个两难的问题: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在不谙世事的时候就让孩子去了解世界的现实和黑暗?但是当你真的早早就捅破孩子对于圣诞老人的幻想和期待,似乎又觉得无趣甚至残忍。

我现在觉得,我们终究会经历一下这个阶段,如果跳过,人生似乎确实不太完整,少体验了很多不那么令人愉悦,但却丰富了世界观的情绪,比如执念和遗憾。

但是要注意了,这个阶段总是要画个句号。我注意到一个不太健康的现象,那就是偶像剧观众的高龄化。从未谈过恋爱的和已经失恋数次的女青年、步入家庭的已婚妇女还有孩子都已经到了看偶像剧年龄的妈妈,还是深深地迷恋着纯情偶像剧中的男主无法自拔。这是一种心理阶段的滞留,就像是我们有时候受了委屈哭得像个孩子一样,是一种拒绝成长的表现。

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加大了择偶的难度和降低了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的质量。偶像剧对于心理状态的影响早有调查和研究,很容易形成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别说自己的男友没有电视剧里的男主那么养眼,那些编造出来的浪漫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荒谬的存在。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现在的恋情,先把偶像剧戒了试试。

20-24岁《老友记》:「归属感需求强烈」心理阶段


1994年在美国NBC开播的情景喜剧《老友记》创造了很多千万收视奇迹,仅次于超级碗(相当于中国春晚)创造的收视率。这部剧的风靡全球是有着强有力的心理因素的,20出头的成年人主要面对的心理危机就是「亲密vs孤独」,最期望的关系是能够互相关怀和分享的朋友和配偶。而这两种关系就是《老友记》铁打不动的主线。

朋友和配偶满足了我们的什么需求呢?

归属感。

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归属感的需求置于仅次于自尊的位置,可见其关键的角色。如果归属感的需求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我们的自尊都是很难建立的,而自尊的缺乏将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许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归属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但是《老友记》的出现给了我们无限的期待和希望,这种可能性让我们感到安慰。

这部剧大概前前后后看了十几遍了,现在关注的重点早已从归属感过渡到精彩的笑料。如果这部剧还是你的safe place,也许你还停留在归属感的心理阶段,惆怅着。

25-30岁《纸牌屋》:「人性战争」心理阶段


这个阶段我就瞎掰了,因为从来没有在常规的职场长期稳定地求生存的经历,但是以我有限的了解分析,这个年龄段大概开始了在职场的明争暗斗模式。那爱上《纸牌屋》这个电视剧就是意料之中了。个人看法,我觉得《纸牌屋》就是文艺风格的成功学。你大概会特别渴望学到这些技能:

如何能将各种人脉玩弄于鼓掌之中?

怎么奠定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

情商如何提升?

怎么能像男主女主一样将爱情作为生意来经营?

…...

进入职场之后,总觉得自己不够会说话,掌握的各种技能太少,担心稍一松懈就会别人取代......

实在编不下去了,我一直觉得难道不是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到最好,就没有太多七七八八的问题了么?欢迎大家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31-40岁《犯罪心理》 :「期待未知的创造力」心理阶段


这个阶段我想好好说说,我最近蛮深刻的一个体会。为什么选这部美剧来代表这个阶段呢?

大家都知道美剧经常会因为演员自己的档期安排或者编剧自己的喜好,有些角色就莫名其妙地死掉了或者失踪了,不过一般来说演员调动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犯罪心理》是我目前看过的美剧里人员调动最可怕的,主演有一半都翻过新。这要搁以前,偶像剧的时代是希望男女主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对儿,美剧的时代是希望主创永远不会离开,一直演到最后一季,对于变化的承受力非常低。但这次有意思的是,我的内心竟然非常平静,甚至还会期待各种未知的变化。

这种心理状态非常满足埃里克森对成人中期(40-65)的界定,但是我觉得应用到中国文化可能还是有些误差,因为对于美国人来说,50岁可能都还不能叫人到中年,所以我们就借用一下这个阶段的任务来解释一下这种心理状态:获得创造力。

我觉得期待未知和创造力的获得之间有很高的相关。英文有一句谚语叫「Think outside of the box」,直译是「在盒子外思考」,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打破思维定式去思考」。其实很多心理困惑的来源都是因为这个思维定式盒子的束缚,忽略了那些盒子外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期待未知——有创造力的安全感「全新升级版」

再大的年龄段店长就够不着了

继续成长慢慢分享吧

你的心理年龄是哪部电视剧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