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教化是永恒的话题

 我们的作品秀 2021-07-02

作者/怡情而已

——《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尚,有推崇、崇尚、标榜的意思。“不尚贤”,不去刻意崇尚有一定才能的人,才不会使人民产生争名夺利之心。也许有人奇怪,为什么老子不推崇贤才呢?其实,这里的贤才,指有一技之长、有一定才学的人,与后面的“智”者是一个意思,特指那些“聪明人”、“能人”。老子处在战乱纷争、社会动荡时代,各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到处招揽人才,这些“贤才”为了获得赏识,也是大施身手,尽力地出谋划策,进行变革,扩军,提高实力,诸侯争斗,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这种“尚贤”之风,使民众为了出人头地,争名夺利,而跃跃欲试。因此,只有不“尚贤”,民众才不会去争夺虚名。老子要推崇的是圣人,不是贤人,贤人只会添乱。只有圣人之治才是有效的。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去推崇奇珍异宝这些难以得到的东西,百姓就不会去做盗贼。不去显扬容易让人心生贪念的东西,百姓的心就不会被搅乱。老子真的是远见卓识,想想今天我们各种名目的寻宝、鉴宝,不是在推崇收藏文化,而是在极力推崇奇珍异宝的价值,使收藏的文化意味淡化了,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搅乱了人心,更使得盗抢文物泛滥,赝品纷飞,这是不可取的。更有各种富人排行榜,各种奢侈的场面,能不让人产生邪念么?可以想见,当今一些花样点子,都是一些“贤人”想出来的,所以不能标榜贤人,只有正确使用贤人,方不会出乱。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有道的圣人治国理政,是“虚其心”,使人民的心灵开阔,心胸宽广;“弱其志”,弱化民众争名夺利的念头;“实其腹”,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强其骨”,健全人民的体质。可见,有道的圣人治国理政是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而是注重道德的教化,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尤其重视精神文明的培养。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的“无知”是与上面的“贤”相对应的,不去尚贤,不去养成自夸、自尚的风气,才能做到无知,也就是要做到谦虚、谨慎、低调、虚心;“无欲”,是与上面的 “可欲”、“心乱”相对应的,指没有不切实际的欲望。不同于佛学中的无欲念。这句的意思是常使民众保持着谦虚、低调心态,去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欲念。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老子的愚民思想,就大错特错了。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智者”此处并不是智慧的意思,而是指偷奸耍滑,耍小聪明之人,也就是那些所谓的“贤人”。意思是整个民风变好了,即使有偷奸耍滑、耍小聪明的人也不敢有所作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做无为的事,那么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事。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去过多干预。可见,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说圣人以无为的心态做事,以榜样力量来带动社会进步。

这一章意在告诉我们:1.试图通过“尚贤”的办法来加强人才建设是不可行的,有才无德的人不算是真正的“贤人”;2.对于文物古董等“难得之货”,要多从文化价值上进行宣传,不要夸大其经济价值,让人产生占有的欲望;3.朴实的民风是国家安定的保证;4.“无为”政府才是真正的“有为”之治。

编者按

一个人的领悟,一群人的坚持。如果你也喜欢国学,赶快加入我们吧。让我们一起在成长中感悟,获取内心的幸福。

《我读经典》为学友们提供思考、发布平台,期待拜读您的来稿,期待一起与智者神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