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望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

 AlanZhu1978 2021-07-02
6月6日,全国爱眼日。和3月3日全国爱耳日如出一辙,把数字形象化而来的,主要是提醒大家要保护好它们,也挺好的。想起来从小就做眼保健操,但很遗憾早早就戴上了眼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自然也是很多歌曲的主题了。先听一首印象最深的《你的眼神》吧。


算来这首歌也有将近40岁了。那时候的蔡琴距离试机女王、发烧天后还有很长一段路等着她来走,只是架着一幅粗框眼镜,穿着台湾学生独特的军训服,但低回婉转富有磁性的嗓音倒是浑然天成的。

从民歌比赛脱颖而出,先是参与了好几张民歌合辑的灌录,其中就有传唱至今的《恰似你的温柔》。


熬了几年才有机会出专辑,已经是民歌的中后期了,《出塞曲》,《秋瑾》和以这首《你的眼神》为同名的专辑,还有在民歌运动最后一个巅峰——李建复(王力宏的舅舅)成立的天水乐集工作室合作的《一千个春天》专辑,接连推出,达到第一个高峰。从这几张专辑名称也能看出,那时候民歌运动其实特别推崇家国情怀的大主题,到《你的眼神》女人味才浓了一些,也是她几十年风格基本成型的一张专辑。

那时候她就意识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始灌录怀旧老歌重唱的专辑,把三四五十年代的经典唱出了自己的风格,特别是能去除那些十里洋场的胭脂气。后来进入飞碟七年,一直保持高水准,但也没有特别出彩和突破(可能她也没想过刻意的突破)。


但到了90年代,唱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已经容不下一间安静的录音室了。蔡琴先是和飞碟解约,再又兜兜转转,惨到哭求唱片公司让自己出完这张专辑,但老板哭着回答:公司都保不住了,还出什么专辑啊。然后公司被别的国际大公司收购了。


倒霉起来喝凉水也塞牙,因为人气下滑,再加上感情问题的打击使得蔡琴发挥也不佳,连主持了十多年的广播节目也被停了。没有歌唱的蔡琴,那几年只好去演音乐剧。也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段音乐剧的经历让她的现场水平稳定做了很好的锻炼和铺垫,因为再过几年,她的演唱会邀请就不断了。

先是一张和编曲圣手鲍比达出了一张《遇见》,把很多老歌重编再唱,然后是上春晚唱的就是这首你的眼神,加深大家的印象,但一个标志性的拐点,来的有些神奇,是《无间道》里反复响起、起到串联剧情关键作用的“是谁,在敲打我窗”,这首出自第一张专辑的《被遗忘的时光》带起了蔡琴热。再加上,可能也是正好那时候财富积累出来了一大批发烧友,也不知道怎么分辨质量,听蔡琴的歌就成了口口相传的经验。折腾了几年,后来身体原因,现场演出还是少了,但这些试音天碟仍是一出再出,这个声音也基本被“封神”了。


回头再从专辑听起,更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包括封面设计这些细节。虽然从市场反应有起有落,年年出,风格总类似,除了铁粉,搁在当时的人们肯定倾向于选有新鲜感的来听,但回顾起来,值得记住的,和终会光芒万丈的,还是这些执着的坚持。蔡琴曾经甩过一句狠话:“我没有唱过一首后悔的歌!”这可能也是能被封后的人应有的霸气。

就像这首你的眼神,40年如一,给一个眼神,让你体会40年,每次都能有不同。

像一阵细雨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
我不禁抬起头看着你,而你并不露痕迹
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
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
啊,有情天地,我满心欢喜

这首歌据说是词曲作者苏来在卢浮宫看到那幅著名的蒙娜丽莎,被她神秘的眼神所吸引而写出来的。

苏来,也是民歌时期的重要人物,和蔡琴在同一次歌唱比赛出道,分别是三四名。冠军是李丽芬,就是后来唱爱江山更爱美人的那个,亚军郑怡,李宗盛的前女友,第一次担任制作人也是她的,小虫的第一个作品《小雨来的正是时候》也是她唱的,苏来也为她写过一首《月琴》。咱们开始能大范围听到对岸的歌的时候,已经是80年代末,跳过了整个民歌时期,流行歌曲这个东西也是很少有人有心去review的,所以苏来那时候很多作品也就随时间沉淀了。一个很有才气但又很有个性的人,曾经把席慕容的诗谱上曲唱成一张专辑,开创先河,后来才有三毛的《回声》。


随着民歌的淡出,他也随之淡出。90年代末,十多年没出专辑的他,带着精心创作,在意大利找弦乐团合作的专辑《大火》回到歌坛,专辑里仍坚持着他的风格,我也想不到什么词,野心?固执?惊艳?但肯定不是一边干别的一边能听进去的。就这样一个他苦心孤诣满怀期待但充满个人理想主义的作品,市场反应极为惨淡。苏来一气之下,一把火把母带和所有资料烧成灰烬,正应了这张专辑的名字。然后远走让他伤心灰心透顶的歌坛,只在后来的民歌30年和民歌40年活动中出现过。


蔡琴在她的前夫、导演杨德昌去世之后写过一封隔世的信笺,其实是回应媒体在杨去世后不胜其烦要一个“前妻的反应”的骚扰,有个叫《见字如面》的电视节目里归亚蕾还念过。不知道杨德昌的眼神,是什么样一种魔力,能让蔡如此付出空白的十年,还有寂寞的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