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右玉之绿

 冬歌文苑 2021-07-03

右玉之绿

林海茫茫,绿波绵延。注目欣赏右玉的绿,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让人心潮澎湃,它是一幅宏伟的画,更是一首壮丽的诗。

去年九月,有幸参加了新疆驻山西工作组党委在右玉的教育培训暨“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活动,听党课报告,看精神展馆,观生态变化,了解人文历史,重温入党誓言,接受教育,留下深刻印象,升腾起无限敬意。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西北端,古称“善无”。远古时期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占领,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右玉县,归朔平府,府治设右玉。境内南高北低,四面环山,黄土地貌,土石山地,连绵丘陵。平均海拔1400 米,面积1969平方千米。西面是毛乌素沙漠,西北是库布齐沙漠,正北沙丘地带走向内蒙古草原,向南则是黄土高原。“狂风翻卷尘蔽日,沙暴横空土漫天”,远古至解放前伴随右玉的是黄沙和黄风。清雍正《朔平府志》所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催,牲畜亦伤。”“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在家一身土,出门不见人。”右玉人说得更明白。“男人走口外,女人剜野菜”,老百姓盼的是能够活下来。

如今的右玉,森林覆盖率达到56%。春天草长莺飞,山花烂漫;夏时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秋季红黄相间、层林尽染;冬来晶莹剔透、三松挺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沙棘及林下产业兴起;羊存栏数70多万只,人均7、8只。成功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所有的改变,起始于一个人。他就是从当年解放太原的战场上走来,回到了抗战时期打游击的地方,与风沙作战的新中国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刚解放的右玉,一年中,风和日丽的天气屈指可数,无情的风沙天天光顾。大风起时,天空都是带土的沙,带沙的土,天昏地暗,浑沌的世界在沙尘中震颤、旋转、舞动,风卷行人,沙埋城墙不只是传说。“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过籽种,够吃一顿”。怎样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何破解让老百姓生存下来这个亘古的难题是摆在张书记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深入调查,定下决心。他像组织战斗一样,安排工作,规划未来。为了掌握翔实的一手资料,上任第二天就和时任县长江永济及其他领导背上水壶,带上地图,两只脚走遍了县域内的沟沟坎坎、角角落落,进行了一百多天的走访踏察。

生存下来是群众之盼。“智慧”来自于群众。曹村农民曹国权在西南沟一带坡上种树,沟里种粮提高产量的做法,对张荣怀启发极大。进一步坚定了他“人想要生存下来,树就要扎下根去”的信念。未来很远,目光更远。县委一班人形成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的工作思路,带领右玉广大干部群众向恶劣的生存环境宣战。响亮地提出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向全县下达了植树造林的任务号令,拉开了沙漠栽树绿化右玉大地的序幕。

为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张荣怀以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扛起责任,苦中有为,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开创了历史、引领着未来。

一场前无古人的人民战争。右玉栽树是一场战争,是人和铁锹与风沙的殊死决战。铁锹就是冲锋枪,荒原秃岭摆战场,挖坑、培土、浇水,树活了,一场风沙刮过来,树死了。今年的树栽活了,地绿了;来年刮起风,树死了,地又变黄了。栽了,死了,黄了,绿了。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反复复拉锯战,可谓屡败屡战。风沙里栽活树,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树成活、成长艰难,人奋斗得艰辛。远处挑来的水,人舍不得喝,给树浇上;寒夜降温,人脱下自己的外衣给树苗盖上,暴雨洪水袭击,为救护一片松树被电杆压倒牺牲。右玉栽活一棵树就像养大一个孩子一样难,右玉人也像爱孩子一样爱着树。在右玉的土地上,树就是人,人就是树,树和人一样珍贵。终于,大漠上、风沙里,艰难地生长起了一坡一坡的绿,右玉的大地上有了一抹抹的绿色。

铁锹是右玉人同风沙作战的“武器”。战士爱“武器”,右玉人与铁锹生死相依。一位栽树人劳累而死,安葬时,家里人给他糊一把纸铁锹陪葬。家人说:“他一辈子没个惦记的,就惦记个铁锹!”一位县委书记调离右玉时,带走了他那把磨秃了的铁锹。他说:“什么都可以不带,但这把铁锹我得带上。”铁锹已然成为右玉人融入情感触动心灵之物。

铁锹是与风沙战斗的武器,也是一把火炬,一把铁锹,在二十多位县委书记手中接力传承。二十多把铁锹,带动了右玉十多万人举起铁锹;十多万把铁锹,让曾经黄沙肆虐的右玉布满了绿色。

一段时期,曾有急功近利者主张放下铁锹开挖煤炭,地下蕴藏着30多亿吨煤炭资源,挖出来就是钱,县委书记没有被眼前的利益迷惑,“绿色不进,风沙就进,耽误植树,就是罪人!”随着经济大潮的涌动,看着已达150万亩的森林面积,也曾有人动过丢弃铁锹开伐木材的心思,但都被县委书记顶住了:“在右玉,植树是第一大事,谁也不能打树的主意!”一时贫苦,没有让右玉人离开栽树的铁锹、放下栽树的铁锹。二十多位县委书记以“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的政绩观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与担当,一把铁锹,一个信念,栽树七十年!从森林覆盖率不足0.3%,到森林覆盖率达56%。都不曾动摇过紧握铁锹的决心,都没有改变奋斗信仰,所支撑他们的是铁一样坚硬的党性观念。苦中作为,付出不问收获,他们是信念的火种,是带领人民群众奋斗的典范,每一位都是人民英雄。

从风沙成患到满目苍翠,由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正是有一代接一代的好领导,一茬接一茬的好领班。历任县委书记一张蓝图、一个目标,一任接一任,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70多年,用心血和汗水染绿了沙丘、染绿了荒山。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铸就了新时代伟大的右玉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集中民众智慧,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形成了植树造林的人民战争。正在栽树和准备栽树,一年四季栽树不止,栽树下足了绣花的功夫。单位有任务,个人有定量。“镢头加窝头,觉悟加义务”。村里老支书干枯的双手形似干柴,但他毫不抱怨,总说的一句话是“这一辈子就种了个树。”“野人”王占锋,36年执著植树,4000亩荒漠成为绿州后,他却变成了野人的模样。黄沙洼、四五道林、松涛园一坡坡松树、一道道绿,满山满坡的油松、樟子松、杨树、柠条等林木郁郁葱葱,仿佛就是一片绿色海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张荣怀为代表的二十多任县委书记带领下,人民群众造就了人类沙漠栽树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中华民族荒漠绿化成为历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高矗入云的右玉绿化丰碑就是人民的功绩碑。

“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2011年3月到2020年5月,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批示指示,对右玉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阐释了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凭着立党初心,勇于担当,扛起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生活过好了,党的干部心里才踏实。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政贵有恒”的政绩观值得学习,值得称道。 

浓荫遮地,翠色连天。右玉之绿是奋斗出来的。右玉七十多年的植绿历史,根本在于贯穿了党的领导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洋溢着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昂扬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激人励后,永放光华。右玉之绿已成为中华民族熠熠闪光的精神文化。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动力源泉、力量鼓舞。

                                   图片/作者

作者简介

刘玉庆,男,山西平定人,从军多年(上校)退役,现居太原。文学爱好者,多篇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