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花果白腐病及其防治

 止水拥云 2021-07-03

图片

(一)

业内专家针对某一致病菌危害无花果的病状,存在不同的称谓和解释。

这里先说三个词:白腐病、疫腐病、褐腐病。

1、白腐病

白腐病菌危害无花果的叶片和果实。从6月上旬开始新叶就有染病。初呈暗灰色小点,后因病斑扩大,出现不规则形。被害严重的植株,大量落叶。继而侵染幼果,至7月上旬,随着果实成熟而果实腐烂。并且在整个果实成熟期,都有发病烂果。果面病斑,初为水渍状,后使果实呈淡褐色软化,表面产生白色的霉层。大多病果掉落,亦有少数病果吊在树上干瘪(参见《无花果白腐病的防治》,1994年第10期《新农村》,作者:王沛霖)。

2、疫腐病

疫腐病为害无花果的果实、叶片和根颈等器官。受害果病斑不规则,病组织空隙处有白色绵毛状菌丝体下部近地面的果实先发病,逐步上移,病果易脱落。苗木及大树根颈部受害时,病部皮层呈褐色腐烂状,并不断扩展,最后整个根颈部环状腐烂,全株萎蔫干枯而死。叶片被害后,病斑呈不规则形,暗褐色、水渍状,多发生于叶片边缘或中部,并逐步扩展致全叶腐烂(参见《无花果疫腐病及其防治》,1997年第2期《江西果树》,作者:黄海)。

3、褐腐病

病菌主要危害幼果和即将成熟果实。果实初受害,在果面产生水烫状褐色圆形病斑。继续发展,病斑 1-2 天内即可扩至全果,果肉从外向内变褐软腐,严重时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灰白色绒状霉丛病果后干缩成僵果,悬挂树上,少数脱落,霉丛是分生孢子丝,僵果其实是个大假菌核。该病危害叶片一般自嫩叶叶尖或边缘开始,逐渐扩至整个叶片,病部变褐萎垂,就像霜打了似的,天气潮湿时能长出灰色霉层(参见《无花果褐腐病的发生与防治》,2019年第11期《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作者:任善军等)。

以上三种对无花果遭受致病菌危害的叫法虽有不同,但在发病症状以及病原表现两个方面,基本都是一样的。根据果树病害症状,我们认为今后还是统一叫做“白腐病”为宜,通俗,形象。

除此而外,还有被称作果腐病、菌核病的。

图片

(二)

科研人员在显微镜下检视,无花果白腐病的致病菌为真菌,孢子囊有卵圆形、倒洋梨形,淡黄褐色,乳头状突起,菌丝和孢子囊梗无显著区别,鉴定其为藻菌纲的疫霉属(Phytophthora)。

微生物的分类层次由高到低为:门、纲、目、科、属、种。让我们先脑补一下“藻菌纲疫霉属。”

藻菌纲(Phycomycetes)是真菌门的一纲。本纲约有200多属,1500多种。有水生、陆生或两栖。其生物学特征为,都是分枝的丝状体,常无横隔壁而多核。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或孢囊孢子。有性生殖有同配、异配或卵式生殖或接合生殖。

依据孢子囊梗和孢子囊的特征,疫霉属隶属于藻菌纲、霜霉目下面的腐霉科。

疫霉属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大多为两栖类型,少数为水生的。它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以侵染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疫霉菌以厚垣孢子或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在土壤中的腐生能力不强。为害植物在病斑表面形成类似于腐霉菌的白色棉絮状物或近似于霜霉菌的霜状霉层。致病疫霉能侵染植物各个部分,引起根腐、颈腐、基腐、果腐、树干溃疡、枝萎、叶腐、叶枯、叶疫和早期落叶等症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疫霉属真菌作为无花果的致病真菌,寄生性强,其休眠孢子囊和厚垣孢子都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可生存很久。真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随病组织在土壤里越冬,在适宜条件下,土壤带菌量逐年累积增多。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最低为10℃,最高为30℃。35℃以上的高温不利干疫霉病菌的存活。

图片

(三)

无花果的叶片、新梢、枝条、果实都能感染白腐病。

一般而言,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下部叶片出现不规则的暗绿色病斑,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枯焦落叶;

新梢发病后呈黄褐色至暗褐色,潮湿时有白色霉层,继而新芽变黑、枯死;

枝条发病时,感病处出现暗褐色病斑,严重时枝条枯死;

果实从幼果到成熟果都能发病,6月下旬靠近地面的幼果先发病,后渐上移,发病初呈暗绿色,后转为黑色水渍状,有不规则的白色霉层,潮湿时迅速软化、落地,遇干旱天气,病果易失水干枯,挂于枝头。

致病真菌在无花果展叶时开始活动,降雨时土表的病菌溅到下部叶片,引起感染,此为初侵染;病斑上形成的游动孢子囊在合适的条件下飞散出游动孢子向附近的叶、枝、果侵染,为再次侵染。白腐病主要为害树冠下部果实,以距地面50cm以下为多。矮化栽培、树冠下垂枝多、杂草丛生、通风不良、湿度高,疫腐病发生重。无花果根颈部或近地面主枝上有伤口,病菌可通过伤口侵染皮层造成危害。

上海浦东新区植保植检站吴时英等人指出,高温高湿是白腐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根据病菌所适宜的温度,一般在6月底至7月份和9月份有两个发病高峰,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一时期的雨水及田间的温湿度。在雨水偏多的情况下发病重;天旱,发病轻;树龄高,田间郁闭,通风条件差,发病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株发病率逐年上升,是因为土壤带菌量逐年增多,且随着雨水的冲刷而逐渐扩散。另外,疫病同品种关系密切,发病程度差异显著(

上海浦东新区植保植检站吴时英等人指出,高温高湿是白腐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根据病菌所适宜的温度,一般在6月底至7月份和9月份有两个发病高峰,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一时期的雨水及田间的温湿度。在雨水偏多的情况下发病重;天旱,发病轻;树龄高,田间郁闭,通风条件差,发病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株发病率逐年上升,是因为土壤带菌量逐年增多,且随着雨水的冲刷而逐渐扩散。另外,疫病同品种关系密切,发病程度差异显著(参见《无花果疫病的发生和防治》,1997年第1期《植保技术与推广》,作者:吴时英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