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艺人|郭威谈薄意雕

 石道手工艺 2021-07-03
题 记

手艺人,内心是以手艺为美的,也以手艺而崇高的。他们在做的不是用来收藏的只能锁在保险柜 的珍品,也不是毫无情感的摆设品,而是贴近人内心的东西。每每悠闲的午后或深 夜,伴着喜欢的音乐,埋首在一方石上,将每把刻刀工具信手拈来,神情自若,犹如从容地游走在自己的战场,左右逢源,战无不胜。手中的刻刀在那一刻被赋予了 生命,让石头与手艺人实现了今生最完美的相遇。

手 艺 人

薄意雕是寿山石雕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形成于清末,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雕”。薄意雕素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薄意雕技法自形成以来,大受欢迎,也吸引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雕刻者加入,我便是其中一位。



我曾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三年的绘画,后又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跟随名师学习国画。精工笔,通彩画,对西方艺术理论也有涉猎。通过这些年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如何想将所学的知识融汇到传统的寿山石雕刻当中,于是我选择了薄意雕——这是最能体现画理的雕刻技艺。

“薄意雕”三字,给我的意义有三:“薄”,它要求雕刻者以刀代笔,在石材浅薄的表面施展刀法,引伸开来就是技法的意思;“意”,是作品的境界,内涵,它强调中国画的画理与笔墨韵味;“雕”,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它体现出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薄意雕之“薄”

薄意雕之“薄”,从字面上理解是雕刻层薄的意思,但我认为,它还应该包括“相石审石”、“巧色”利用及对瑕疵的处理等技法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都处理好了,作品才能“薄”。薄意之所以“薄”,是因为用来雕刻的的石材都十分珍贵,人们不忍大肆雕琢,于是只在其表面雕琢。薄意雕技法自清末林清卿首创之后,就注重将画意融合在雕技当中,注重诗情画意的表现。我之所以要拜师学画,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自身修养,并掌握中国绘画的原理和方法,将它运用到薄意雕刻中去。但薄意雕刻不比绘画,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薄意雕要以石作纸、以刀代笔,尤其是对石材的处理。面对这些问题,我都要能依据石材的材形、色泽、纹理来进行巧妙构思,审石度势,出其奇而制胜,力创佳作。当然寿山石中也有十分纯洁、没有裂纹和瑕疵的石材,这样纯净的石材,在题材选择上就可以发挥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当然对这样的石材应该倍加珍惜,石头本身如果很美,就应当留着让人们欣赏自然的鬼斧神工,对这样的石材,在创作上应以少胜多。

我的薄意雕作品在雕刻上注重比例、透视等写生法的同时,会融入现代美术理论和雕塑绘画的要素,让它与石雕艺术相结合,体现了创新的理念。用中国画的线条韵味融于寿山石雕的刀法中,在薄意作品中将形象、体积、层次、内容充分表现了出来,加上寿山石的巧色与温雅脂润,使作品更加完美。



薄意雕之“意”

薄意雕作品十分重视“意”的表现。一件好的薄意雕作品,“薄”是基础,“意”才是作品的成功之处,历代擅长薄意雕刻的前辈也都重视“意”的表现。薄意之“意”主要是指作品的意境,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因此在创作山水、田园类的薄意作品时,注重画面的疏朗有致,多以简练的刀法将画面的主体形象表现出来,剩于部分往往不多假修饰,以给人想象的空间。薄意雕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万千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这与绘画作画是一理同宗。珍贵石种中的田黄以及各种石种的印章是表现薄意雕的绝佳石材。我现在多雕田黄,因为田黄属掘性石,与生俱来的天然石皮是最理想的创作载体。而其硬度和色泽都很适合表现薄意雕。


薄意之“雕”

一件成功的薄意雕作品,它的雕刻创作技法也就是“运刀”是关键。薄意的雕刻技法自清末林清卿首创沿袭至今一般都是用平斜刀进行雕刻,我个人用的是斜尖刀(包括尖刀,尖窝,中窝,大窝)我称为“深刀雕”运用这种雕刻技法,在创作上能在同样的深度下,下刀更加凌厉,在近景的刻画上更加凸显,圆润。在远景的刻画中能更精细,更见功力!

先用尖刀,沿勒线外缘斜刻一遍,然后用中窝刀和铲刀剔地。剔地后,按景物的远近、疏密进行分层,使画面分明,虚实有致,布局结构一目了然。铲地时十分讲究刀法,下刀要稳,呈30度斜角下刀。用力要均衡,刀向要平顺,轮廓要清晰,不能有半点疏忽。开纹雕饰这个过程,最讲求刀法的变化,用尖窝刀和中窝刀对于人物的表情,衣褶,山石和树干枝叶的结构,以及花草、叶脉和鸟虫、动物等进行的雕饰。在云纹,水浪等要用中窝和大窝刀进行开纹。要选取用不同的刀具,或概括,或细刻,刀路或疏或密,采用顺行,侧行或逆行的刀法,每一刀中的深浅和弧度的变化,才能综合体现出丰富而微妙的艺术效果。

好工促好作。好的工艺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艺术价值和传承魅力。在先下田黄石等名贵石种愈来愈少,以及世界各地石种百花争艳的环境下,人们必然不惜重金请名师高手设计雕刻作品,这就迫使艺术家将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并引发艺术家之间技艺的争奇斗艳,也使薄意艺术更上一层楼,寿山石的整体艺术也得到提高。这可以说石随艺高,相辅相成。寿山石的薄意艺术,将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中,如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发光。


郭威,福建省福州市雕刻艺术世家。幼承庭训,拾刀不辍,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寿山石薄意雕刻大师郭懋介先生以及白羽等大师技艺传承;后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深造;又得中国书画名家檀东铿、林跃平先生悉心教导,在工笔花鸟、写意山水、人物线描及书法篆刻等方面造诣颇深。

善于以刀代笔绘丹青,形成“铁笔丹青”的独特雕刻艺术风格。精通寿山石薄意、浮雕、圆雕等雕刻技法,擅长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创作。注重画理运用,讲究结构布局,善于因势造型、因色取巧。作品画意生动清新自然、形神兼俱,极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参加国家及省市级雕刻艺术大赛屡获大奖,深受国内外艺术品收藏界喜爱。

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福建省宝玉石协会特聘鉴定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获亚洲玉雕大师、中国石雕艺术家、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雕刻家等等荣誉称号。

石道传媒

每日准时更新精彩资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