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石非石——杜海中寿山石雕中的古典情怀

 石道手工艺 2021-07-03

只有在艺术的范畴中,颠覆与破坏才成为一种正当的理由。无论古今中外,这一传统都是稳定地存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正是在不断被颠覆、被破坏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能,并不断地涅槃重生。

就艺术本身而言,愈是历史越悠久的艺术门类,其文化内涵就愈加丰厚;另一方面,正因为历史悠久,其审美范式也更为稳固,而创新的难度也就愈大,这一点在工艺美术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个传统的手艺人,掌握一门传统技艺已是不易,而要创作超越经典的杰作,不但要有巧手、匠心,更要有敢于颠覆固有模式的勇气。作为一名青年艺人,杜海中寿山石雕作品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敢于创新的勇气,而他作品中洋溢的古典情怀又显示了他的开阔的文化视野与艺术才华。

杜海中出生于闽北邵武的一个偏远山村,那里民风淳朴,与山水融为一体,花草树木同伴成长,以至于保持者一颗质朴的内心;在福州艺术师范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习经历,让他具有一些所谓的“学院派”气质。因为一些机缘,他有幸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丽娟女士门下系统地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并成为黄丽娟大师最为得意的门生之一。这样的学艺经历,让他的作品兼具现代与古典的双重特质。

杜海中擅长圆雕人物,并将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传统雕刻创作中。他雕刻的人物古拙、质朴、厚重,其造型元素都源自古代的经典作品,再经过自己的提炼与加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古典格调与韵味,一种不同与古代也不随时流的全新气象。

他的《吴带当风》系列圆雕人物显然汲取了我国汉、唐时期简练质朴的造型特色,并摒除了当下流行的“仿清工”的繁缛与琐碎,这些人物都是从唐人绘制的《八十七神仙卷》中演变而来,他们峨冠博带,衣袂飘扬,雍容大度,气宇轩昂。虽然这些作品尺寸并不大,但在这些小雕刻件中,都有着一种雄强的气质与优雅的古典韵味。而在《残石·佛像》系列作品中,虽然消解对造型完整性的追求,但是天然的石皮带来的沧桑感与佛像的庄严肃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相辉映,表达出一种安静神秘的庄严气质和浓重的宗教氛围。

鸟与鱼也是海中偏爱的创作题材。在常人的印象中,无论是飞鸟还是游鱼,都能给人自由与快乐的感受,而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鸟与鱼有着另外一种超越形骸的宏大意象。《庄子·逍遥游》云:“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里的鲲是大鱼,这里的鹏是大鸟,在这个神话的场景中,鸟和鱼是可以自由转换的,是合二为一不分彼此的。海中的鱼,造型极简,看到这些鱼,总让人联想起半坡陶器上的鱼形纹饰;而他的鸟也被抽象成各种螺旋的线条,如漩流,如卷草,如浪花,它们似乎都在甜美的梦中安睡,而观众在这些可爱的小鸟面前,也只能屏息静气,享受这静谧的一刻。爱看鱼、爱看鸟的人都有着天真的好奇心,或许在他心中也藏着一个鳞潜羽翔的梦。

海中还偏爱制作各类小型器物。近年来他设计制作的《花·器》系列作品,这些寿山石雕刻而成的小花瓶同样以造型简练质朴为特征,再通过细致的打磨,将寿山五彩的纹理优雅地展现出来,极具设计感与时尚感。

总体上看,杜海中在创作中似乎并不刻意去表现过多的细节,他对人物表情和衣纹的刻画都是较为简练质朴,器物的纹饰上,往往也是寥寥数笔,不多费笔墨,更多的是通过简练的造型来表达一种精神气质。在材料特性的表达上,刻意发掘一些不起眼的普通石料中蕴含的肌理美感。他用的材料的选择没有特别的偏好,往往是随性而为,或保留寿山石石皮的粗犷与沧桑,或展现寿山石本身的华美与细腻。一些其他雕刻师都不爱用的石料,经由他的雕琢与打磨,都能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

就创作而言,构建新的艺术范式,确立新的审美标准,传统的技艺作为一种知识才能转变为智慧的层次,作者也由此在达到创作思想与技艺表达上的极大自由。从这个意义上看,杜海中“以石非石”的努力是他加速成长并促成自身“蝶变”的方式。

向经典作品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新的理念与新的风格来尝试传统技艺的种种可能。衷心希望海中能在今后的创作中,保持谦虚、保持勤奋、保持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保持对创作的天真,做一块不随俗流的掘性石,不重复自我,在“以石非石”的道路上勇往前行。一个可以不断被重新塑造的状态,蕴含了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

可喜的是,近年来杜海中的作品在工艺美术大赛中屡获大奖,这些荣誉代表了业内对他的关注、肯定与期许。一颗艺术新星正在冉冉升起,而随着阅历的增长,他的创作技艺与理念也会更加成熟,我们有理由对他新的主题创作充满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