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性看待中国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丨不可不知的4件事实

 柒国联军 2021-07-03


2017 年 5 月 18 日,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宣布, 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试采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 试采成功的消息立即霸屏式占据各大新闻传媒头条, 各种消息观点甚嚣尘上. 

如今时隔两年过去,事件略有降温,然而仍有观点认为, 这将会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 引发新的能源革命, 推动整个世界能源格局的改变.

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 可燃冰试采成功可喜可贺, 而要达到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的程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更有人担心试采成功的宣传言过其实, 有炒作嫌疑.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水合物的试采成功以及其背后的水合物研究, 的确需要审慎的乐观、缜密的思考. 

图片

天然气水合物, 俗称可燃冰, 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水分子通过氢键建构成笼子, 小分子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充填在笼子内部使得晶体结构稳定后形成的似冰状固态物质. 

自然界中, 水合物广泛分布在陆上冻土带和水深超过 300 m 的海底浅层沉积物中, 其中 99%以上为甲烷水合物. 

水合物贮存了约 1.5×10^4 亿吨的碳, 占到全球陆地-海洋-大气系统中可移动有机碳量的 25%. 如此储量丰富的水合物资源有潜力成为未来常规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

神狐海域水合物试采的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国人大众爱国之心, 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些报道为搏眼球, 肆意夸大, 有违科学根本, 反而为此有历史性意义的突破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报道的着眼点在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能源前景, 因此, 正确认识其现实能源意义和经济价值有助于大众全面了解天然气水合物.

1. 水合物是一种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
由其开采过程可以看出,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一般是通过降压或者注热等方法使水合物发生相变, 抽取到地面的分解后的天然气
作为能源, 水合物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特点, 在标准状况下, 1 体积的甲烷水合物可以释放出 164 体积的甲烷气体. 
与常规油气相比,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分布范围更广, 在水深超过 300 m 的海底沉积物和陆上冻土带都有发育.
全球的水合物资源总量尚难确定, 据估计, 仅海域中水合物含有的甲烷量可达 2.5×10^15立方米, 这个资源量不容小觑, 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国家投入水合物调查研究的主要驱动力. 
从经济角度看, 全球有多少水合物资源量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多少天然气水合物能被开发利用. 
例如美国目前正在对墨西哥湾开展水合物的储层评价, 关注的是技术可开采资源量和经济可开采资源量, 这无疑会将全球资源量大为降低, 让水合物资源量回归到更为合理、更为可信的可采资源量, 便于政府和科学家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水合物开发“路线图”.
2. 试采成功并非商业开采, 不会立即转化为经济效益
试采成功意味着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成功开采出水合物, 但距离商业开采或者普通居民的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水合物研究计划, 规划最快于 2030 年前后实现水合物的商业化开采. 
尽管常规化石燃料已经开采了近一个世纪, 不时有专家提出石油的枯竭问题, 但不可否认未来一段时间内, 常规油气仍然占据世界能源格局的重心. 
即使如此, 对非常规油气或者新能源的研究仍是一项战略性投入. 
美国最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已经开始页岩气的开发, 但在相当长时间内开采成本高、发展缓慢, 得益于长期的技术研发投入, 水平井技术和压裂技术逐渐成熟, 截至 2014 年, 美国页岩气产量达到3400 亿立方米, 相当于中国同期天然气产量的 3 倍多, 美国也一跃成为全球最大能源生产国. 
美国页岩气的成功是建立在数十年的开采技术研究之上, 对于水合物的研究亦是如此, 随着研究深入和技术革新成熟, 未来开采水合物成本必定下降, 届时, 水合物的商业开采可能会改变世界能源格局.

3. 如何实现商业开采水合物, 未来需要克服更多挑战, 需扎实推进后续工作

首先, 一定要注重环境研究,这可能是制约水合物能不能利用的关键. 

由于甲烷是一种温室效应非常强烈的温室气体, 大气中甲烷含量的增加势必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天然气水合物释放的甲烷在古新世末气候变暖时间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要持续开展海洋环境调查与检测, 评价水合物开发的环境效应, 确保实现水合物绿色开采. 

其次, 目前的水合物开采成本太高, 需要开展不同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研究和试采技术研究, 研发不同类型水合物的储层评价技术和试采工艺. 

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的发明, 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页岩气的开采速率, 还提高了单井最终采收率, 大部分生产井的极限采收率提高到 15%~35%之间, 降低了单位体积页岩气的生产成本, 最终促成了页岩气的产业化.

因此, 水合物的最终产业化之路必然依赖于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 

最后, 建议在水合物调查研究中, 调动能源企业的积极性, 为未来实现商业化开采铺好路.

4. 在宣传水合物的试采成果时, 确保科学性和真实性, 让普通老百姓获得准确的消息
在人类尝试开采水合物的短暂历史中, 有几个事件需要特别铭记.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 苏联在西伯利亚采用注热、化学剂等方法成功地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2002 年, 日本与加拿大等国在加拿大北部冻土带试验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取得成功. 
2013 年, 日本在南海海槽成功在海域水合物中试采获得天然气, 并申请了相当多的发明专利. 
2017 年,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只能是实现海域细粒沉积物中水合物的试采成功, 但在专利申请海洋资源探采核心技术方面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差距

总结与展望

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目前对油气需求量的一半依赖进口, 能源短缺与能源安全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寻找新的后续能源是实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天然气水合物是常规化石燃料的重要后续能源, 尽快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产业化, 使其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水合物研究起步晚, 因为有国家的大力支持, 有广大调查研究一线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 15 年时间实现了海域水合物的成功试采, 成果值得祝贺. 但要实现商业开采仍需攻坚克难, 再接再厉, 争取尽早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经济、安全、绿色开采.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 后续仍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

吴时国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1993 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2001 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 中国石油大学特聘教授, 山东省“泰山学者”, 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日本科技厅特别研究员.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海底构造学、深水油气地质、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地震勘探.

王吉亮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5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反演、海洋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和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