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鱼

 古磨盘州人 2021-07-04

我家住在长江边,长江里的白鳍豚、江豚、鮰鱼等珍稀鱼类,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见过。

河里和塘里有各式各样的淡水鱼,我差不多都吃过。可认识金鱼是很晚的事。

第一次看见金鱼,应该是十岁以后的事。我坐船去老家,中途要在安庆的叔叔家住一天。

叔叔家的阳台上有个鱼缸,鱼缸里养着好多条红色的鱼,父亲告诉我这是金鱼。当时,我也不知道金鱼是什么鱼,它与池塘里放养的鱼有什么区别。当时没有觉得金鱼有多漂亮,只是觉得它们长得比较奇怪,不大的脑袋上长着一对鼓出来的眼珠,通体呈绯红的颜色,不同的是,每条鱼的身材都不太相同,相同的是,金鱼的尾巴都出奇的大,感觉像两把巨大的扇子,在身体后面摇曳着。这把扇子是那么的轻薄,几乎是透明的。

金鱼放在一个玻璃围成的立体缸里,此外,叔叔在阳台上还放了一个很大的瓦缸,缸里盛满了水,几天后,叔叔会拿出一根橡胶皮管,一头放到鱼缸里,一头用嘴吸着,等嘴里有水了,叔叔把嘴里的这头放到一个水桶里,只见鱼缸里面的水顺着管子流到水桶里,在鱼缸里的水差不多见底的时候,叔叔又进行反向操作,将水缸里的水抽到鱼缸里。这是在给鱼缸换水,只有定期地给鱼缸换水,才能保证里面的金鱼快活地游动着。

长大后,我知道了,金鱼跟我们平时吃的鱼不同,它有个专有的名称“观赏鱼”,即它们的宿命就是让别人看的,死了后,它们会像垃圾一样,被人扔掉。金鱼自身没有繁殖能力,需要靠人工进行饲养。金鱼的幼苗需要从鱼贩子处购买,不能自己在家繁育。

再后来,我知道了,金鱼的奇形怪状不是天生的,是人工后天造成的,金鱼的身体变形,那是因为人的审美需要而设计的。后来听美学专家说,最高层次的美,是一种病态的美,是一种畸形的美,如金鱼的身体变形,如梅花的奇形怪状。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段文字摘自于清朝的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说,自己想购买300盆梅花,建一个梅花馆,打碎花盆,让梅花在地里自由生长,以前扭曲的让其自然长直,以此来医治曾经被折腾成病态的梅花。

读中学的时候,我觉得龚自珍的思想很是超然卓绝,非常钦佩他崇尚自然,效法天地的审美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地走到了他的对立面。人们豢养金鱼,固然是出于变态的审美需求,这也是保持世界多样性的一种方式。

再后来,我也买了一个鱼缸,也买了几条金鱼。不过,我养鱼的条件比叔叔当年强多了,鱼缸里可以配备温度计和水泵,水泵是造氧的,通过水泵的运转,可以确保水箱里的水含氧量丰富,且水泵底下还带了过滤棉,随时吸附水中的杂质,带加热棒的温度计,确保水温常年处于设定的状态。

让我感到沮丧的是,没过多久,金鱼的身上就出现了白色的斑点,很快,金鱼就开始侧身在水中艰难地游弋着,终于在一个早晨,金鱼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水泵抽出水溅起的波纹,在水面上微微颤动着。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