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无冕之王001 2021-07-04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静乐县位于汾源之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晋国“汾阳邑”,距今已有2600多年了。静乐自古山清水秀,人文景观众多。有史料记载为世人所瞩目的景观因历史沿革、区域划分、时代变迁而不断变更。不同时期的“静乐八景”,诠释出不同的人文历史和时代背景。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留存至今最早的《静乐县志》所记载的“静乐八景”是为静乐的古八景。它们分别是:静乐县城南碾河外天柱山的“天柱龙泉”、静乐县城西北五里汾水西黑风山上的“神烟风洞”、静乐县城南六十里的石峡山“石峡温泉”、静乐县城东一百二十里巾字山上的“巾岩濑雨”、距静乐县城南一百五十里的白刁岭山的“白岭仙葩”、静乐县城南一百二十里龙和山的“龙和晚照”、静乐县城西北一百五十里芦芽山的“㳽莲异水”、静乐县城东北一百六十里的“天池霞映”。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如今的静乐古八景因行政区划的变更只剩下三个景点了。县北的“㳽莲异水”、“天池霞映”划归宁武县;县南“石峡温泉”、“白岭仙葩”、“龙和晚照”划归娄烦县。

《静乐县志》是这样记述留存古静乐八景的:

天柱龙泉:县前碾河外。乃芦芽东出枝,环回而至止者。元魏都督尔朱荣,自为天柱大将军,即此。山半一泉,久而不涸,人频称异,名“天柱龙泉”,为静乐八景之一。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静乐县志》载学博士李体严留有一诗描写“天柱龙泉”

《登天柱山观金龙泉》

风日清和柳带烟,峻嶒高处出龙泉。

银河谁识源头远,疑是山中别有天。

明代诗人赵梦麟(字季兆,又字瑞明,直隶永年县(今属河北)人。博学能诗。万历十三年乙酉科举人,十四年丙戌科唐文献榜三甲50名进士),万历二十年(1592)以后被贬为山西岢岚知县、静乐署事,曾漫游静乐,为静乐八景题诗: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天柱龙泉》

岩岩天柱高,湛湛龙泉静。

清乘兴一登,临日影波映。

两川烟雨晴,孤城楼阁晓。

上下树参差,来往人环绕。

山峙水停停,炎凉知多少。

《游天柱山》清·李焕

扶杖陟巅纵眺余,收来翠色满衣裾。

城峦历历宛如画,岑岫层层不胜书。

泉液到唇知性淡,松声入耳悟禅虚。

碾汾清水濯天柱,愿卜半区结一庐。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神烟风洞:县右五里,汾水西。乃芦芽西出枝,绕回而至止者。递度迢远,形势穹隆。山侧一窍,秋冬出黑气,寥寥吸嚎,人闻之,战栗不敢近,八景称“神烟风洞”。山上有风神祠,岁三月十八日,有司祀之。或旱霾为虐,祷于祠而封其窍,风止。虽说荒唐,而勤民事者不以为非也。

《神烟风洞》明 赵梦麟

混沌谁人凿窍开,天风从此应时来。

清朝识得神功密,三月年年设奠杯。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巾岩濑雨:县东百二十里,绝顶处状如“巾”字,因名。山岩布石如云,滴水若雨,渍而为濑,清洁如瑩,八景名“巾岩濑雨”。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巾岩濑雨》明 赵梦麟

突兀巾山秀,蹁跹鸟道欹。

昼晴寰宇小,夜静斗牛卑。

风动林岩应,云封殿阁微。

深山通露泽,兀坐雨沾衣。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清代静乐隐士、岁贡段世达曾游巾字山留诗一首:

《游巾字山》

脉接芦芽体势雄,宛然布字本天成。

奇峰崛起云常峙,岩下时闻濑雨声。

清光绪廪生胡希贤在《新修濑雨亭记》中留诗一首

《咏巾字山》

山高水滴石岩高,添造新亭濑雨中。

庙宇辉煌开函里,声灵赫濯震西东。

龙蟠未嫌千丈远,虎踞惟有数岗通。

但是此间遗古迹,甘霖甘澍总不同。

静乐县原教育局副局长,诗词造诣很深的胡温厚老师也为巾字山写下两首诗:

《忆巾字山》

一峰雄峙万仞间,横绝如巾黛色染。

甘澍脉脉就地汩,大庙巍巍傍天悬。

文台七韵扬和弦,古楼八角傲飞燕。

巾岩濑雨千古秀,更有先狐壮名山。

《巾字山颂》

山高崖欲倾,路险云作蹬。

风动松回应,水滴韵自生。

叠云垒丹青,奇花立画屏。

半空托古寺,一巾临绝顶。

清代静乐知县黄图昌(黄图昌:直隶大名府长垣县人,丙辰进士,清康熙三十四年任静乐知县。)曾记述“静乐八景”“天池霞映”(现划归宁武县的“天池霞映”、“㳽莲异水”)。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天池霞映:管涔山,县东北百六十里,唐置管州於此。一名燕京山,与林溪山龙眼泉盘曲相连。《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此汾河源也。世传刘渊隐此,得神剑。又为文中子王通教授之地。高处有天池,广五里,水不测深浅,天旱不涸,阴霖不溢。池东有小池,清可见眉发,与天池通。按《通志》名“祁连泊池”。潜通桑干河。昔人有乘车遇风,飘车于池者,后获轮桑干。魏孝文以金珠穿七鱼放池中,后于桑干河得之。又以金镂著箭,射池巨鲸,亦于桑干河获所射之箭。当日出时,日光射池水,水光四射,霞映满山,为静一景,曰“天池霞映”

元好问留有“游天池”诗一首:

《游天池》

天池一雨洒尘埃,全晋堂堂四望开。

不上朝元峰北岭,真成不到此山来。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静乐署事赵梦麟题诗曰:

龙潭高贮碧山巅,清影沉沉射九天。

夜半风吹龙欲起,散来霖雨满平川。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㳽莲异水:县西北百五十里,汾水之西,山前有荷叶坪,山后有林溪山,右有神林山,连镇诸州,迤延数百里。最上一峰,突入云汉;五月飞霜,千载凝冰;时或山上晴而山下雨。所生香草甚异,名“芦芽异香”。其树木、梵宇、奇泉、怪石,乃与五台山比肩而齐名者也。高处有㳽莲池,又一名金莲池,水深丈余,广十丈,其色若金,泛光焜耀,朝则纷郁祥云,夜则映辉皓月。游览者,或以金珠投水中,宛在眼底,手摸之不可获。八景“㳽莲异水”即此。

静乐署事赵梦麟题诗曰:

《㳽莲异水》

丹溪注下金莲坡,漾漾金波映薜萝。

影彻半空飞紫电,光摇三峡泻银河。

明沙夜月瑶池景,赤水秋霞玉液波。

应是王母临晓镜,水晶宫里弄婆娑。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白岭仙葩清康熙三十九年《静乐县志》是这样记述(现属娄烦县的“白岭仙葩”)的:“白刁岭山,山上有十郎庙,下有牡丹一株,历岁久远,枝柯不朽,名'白岭仙葩’”。又载:“白刁岭山,晋永嘉间美姬之说,疑正之。”相传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年间(307—312)慕名亲临楼烦白刁岭山观赏牡丹仙葩时,偶遇一位貌若天仙的农家姑娘,带入宫中,封为美姬,史称“白岭姬”。此景观因之而得名。

静乐署事赵梦麟题《白岭仙葩》诗一首:

《白岭仙葩》

玉府真人下洞天,万山丛里逞鲜艳。

灵葩岂是闲花柳,肯插游人两鬓边。

静乐中学老校长,县南西果园村的苏化南曾为“白岭仙葩赋诗一首:

《白岭仙葩》

白岭仙葩传古迹,过往行人细寻觅。

仰见悬崖丛草绿,定是仙花开放穴。

流年岁月中的“静乐八景”之古八景

龙和晚照:距县百二十里,左引周洪,右接孝文,峭壁削拔,瑞云常饶如龙,因名。日落后,光曜独存,八景称“龙和晚照”。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曾专游至此,并有《登龙和山》诗一首:

《登龙和山》

悬麻白雨映层崖,过尽行云晚照开。

可是登临动高兴,马蹄新自太行来。

明代诗人赵梦麟为《龙和晚照》题诗曰:

《龙和晚照》

云山寂寂曙光微,万里羊肠远接衣。

高云层峦疑日近,晚来独伴夕阳归。

静乐中学老校长苏化南也曾为“龙和晚照赋诗一首:

《龙和晚照》

远上龙和眼界开,山坡处处有人烟。

日落群峰呈暮色, 独见龙岗霞满天。

石峡温泉:位于静乐南部(娄烦县境内)峰岭山与石峡山之间的石峡沟之中,汾河水库北端。每当深秋、隆冬和初春季节,石峡沟水不冻结,上空雾气缭绕,靠近河畔的温泉周围,水草如茵,严冬不衰。冬季,汾河上下游的流水均结为坚硬的冰川,唯石峡沟上下三四里段,草绿水清,河岸蔬菜吐翠,两岸山峰倒映水中。石峡沟两岸奇山秀峰,怪石嶙峋多有洞穴,酷如长江三峡之秀美,是绝好的旅游胜地。

代诗人赵梦麟有描写“石峡温泉”诗一首:

《石峡温泉》

重山对列如环堵,沸沸清泉漱江渚。

隆冬不冻夜不寒,水面鸳鸯来往语。

隔溪古寺插峰头,晓气晴岚带雨收。

青苔两岸和烟柳,山自盘旋水自流。

静乐中学老校长苏化南曾为“石峡温泉”赋诗:

《石峡温泉》

汾水汤汤穿石流,温泉沸沸似汤洲。

寒冬犹见芳草绿,鸳鸯对对水中游。

(杨秀川 王彦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