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天史:81.星际移民?

 科学声音 2021-07-04

上文书我们讲到了地球生物圈2号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这个实验失败了。因为在一个小的封闭环境里模拟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循环的生态系统实在是不容易。人类设想的再细致,也无法面面俱到。细节上的考虑不周就导致了系统的崩溃。
我们设想,在火星上生存下去,总要形成一个封闭循环吧。你只派几个考察人员去火星,坚持一下,忍一忍也就算了,靠地球带过去的食物坚守一段时间也不是不行。

中俄以及欧洲联合开展了一个火星500实验,就是在俄罗斯的一个封闭的模拟舱里面,生活520天,完全靠封闭空间内储存的食物和自己在温室里种植的蔬菜。毕竟在里面生活的只有6个人,3名俄罗斯人,2名欧洲人和1名中国人。中国的参与者王跃是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教练。
这6个人在封闭的实验室里进行了很多的实验,主要是看看各种食物不同的营养成分摄入量如何搭配是最节省的,而且仍能保持实验者的健康。还有就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大家是不是还能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为了避免无聊,他们带了大批的图书和视听资料进入实验舱里,无聊的时候就看书听音乐呗。最后,这6个人硬是坚持了520天,完成实验出来的时候,还是活蹦乱跳的,看样子没什么问题。
假如是大批量移民,肯定要考虑如何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适宜生存的居住环境,而且规模还不能小,小了装不下。马斯克的星舰火箭能装100人,他也期望能达到普通民航航班的规模,100人和6个人就不是一码事了。

我们讨论航天技术,讨论火箭的各种性能指标,这只是火星移民计划的一个基础。总有人拿星际殖民和大航海时代相提并论。当你有一艘能远渡重洋的船以后,你能保证开辟新殖民地就一定成功吗?你无法保证,因为殖民成与不成,就已经不是航天技术能管得了的事儿了。我们需要对人类社会如何分工协作,如何组织一个社会,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在社会科学方面,我们了解的还是远远不够。这并不像航天工程那样一目了然。
我对星际殖民做了一些类比和猜测,全是我自己的一家之言,大家不妨听一听,看看有没有道理。
大航海时代也有很多的案例可以提供参考。英国的弗吉尼亚公司运了一百多人来到北美洲的海边。他们想在新大陆建立定居点,以前的十几次尝试都失败了。这一次,他们建立了詹姆斯敦定居点。

詹姆斯敦定居点

但是他们到达詹姆斯敦已经错过了当地的播种季节,而且遇上了大旱。首先面临的就是饿肚子的问题。他们靠印第安人接济才勉强度日。后来又有几批殖民者到达詹姆斯敦,可惜他们跟印第安人发生冲突,断了粮食来源,詹姆斯敦很多人饿死,从500人锐减到60人。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悲剧。
由此可见,你能把100人运到火星上,并不是说这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如何生存下去呢?地球上最恶劣的地方都比火星要强啊。七八个人能活下来不等于100个人能活下来。活几个月不等于就能永远活下去。那么,这个定居点会不会过了几年之后崩溃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整个定居点非常脆弱,假如庄稼闹了病虫害,饥荒就是难免的了。殖民者要么撤回地球,要么等死。这就是此前十几次建立殖民点的努力都失败的原因之一。
当然,殖民失败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某一批次的殖民者都是一帮秃小子,都是年轻男性,一个女的都没有。这不是去建立新的家园,这是去建少林寺分舵。这人口性别搭配不对啊。
我们假设,殖民者在火星表面终于加持下来了。建立了一个定居点,等着后续的移民大批到来。每26个月发射一次飞船,20年内最多也就能运送几千人去火星,火星上会形成一个小的城镇。
现在已经20年过去了,第一批开拓者也都老了。火星上的定居点的人口成分越来越复杂。老中青都有,拖家带口的也不少。有些孩子干脆就是在火星上出生的。有了孩子就必须有幼儿园和学校。人多了总要有商店,老人多了,医疗服务需求也会变多,难道得了阑尾炎只能回地球去动手术吗?这个一个小社会必定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你是不是觉得这样封闭的拥有几千人口的小镇似曾相识,印象里好像在哪里见到过。我想,不仅仅是见到过,很多人可能亲身经历过。这时候火星上的殖民小镇是不是很像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在大山里建立的那些工厂?这些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建立在了偏僻的大山深处,厂区内部五脏俱全,无论是学校、医院、商店,样样不缺。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人类登陆火星以后的前10个火星年都在解决生存的问题,建立能够自持的生态系统。经历多年的努力,这个目标基本达成。现在,火星小镇开始解决来这里的目的问题。我们费劲巴拉的从地球来到火星,克服了很多艰难困苦,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火星上气候不如地球舒适,资源也不如地球丰富。我们难道就是为了开拓而开拓,为了殖民而殖民吗?按照马斯克的说法,这是为了两手准备。如果地球上的人灭亡了,火星上还有备份。如果这就是火星殖民的目的的话,也显得太过虚无缥缈了。
先驱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他们也许有着坚定的理想,因为他们本就是被崇高的使命召唤来的。但是他们的儿孙可不是这样。儿孙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可不想被奉献。他们也许是厌烦火星上铁锈一样的颜色,厌烦出门总要穿上厚重的宇航服。他们从望远镜里已经不止一次眺望自己的老家地球,尽管他们一出生就在火星,从来没回去过。他们期望去地球就像父辈们期望去火星一样。
在这个火星小镇上,恐怕年轻人的生活从一出生就确定的了,能够从事的职业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小镇只有一所学校。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全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没有激烈的小升初考试,也没有中考高考,你只要愿意读书,那就一路读下去。等着老一代退休以后,你能获得一个小镇的工作岗位,要么就分配到遥远的考察站去工作,那里的人更少,也就是十几个人吧。说实话,火星能提供的岗位也就只有那么多。除非,扛起背包回地球去。那里可是个花花世界。有蓝天白云,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也比不上绿水青山哦。
地球上还有动物园和水族馆。这些都在VR眼镜里看到过,但是虚拟的体验总比不上看真的。地球有着无数新奇的职业,送外卖这种职业,在火星上用不着,也不可能诞生。地铁上负责在早高峰把人推进车厢的职业在火星上更是不可能存在,没办法,地球上人太多了。
年轻人适应能力很强,回地球唯一要担心的是重力。从小出生在火星的孩子似乎适应了低重力。火星表面的引力只有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左右。回到地球是不是会直不起腰来呢?这只有靠加强锻炼了。
总之,这个小镇虽然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生活太过无聊。人生似乎没有什么悬念。要么去前方的考察站,要么就在总部找个工作,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火星。老人们回不去,家里的房子早就卖了,要他们住到哪里去?再说了,在火星上享受免费医疗。地球上据说看病贵死。火星和地球的货币也不通用。算了,就在火星安度晚年吧。
火星殖民非常依赖于地球的政策,假如地球能找到那么多愿意上火星定居的人,源源不断的连续输送几十年,那么火星上的人口就会越来越多,当人口多到一定程度,那么各种产业都会兴起,这个经济系统就活起来了。但是地球不可能不求回报的持续做下去。从火星上运回去的矿产贵的要死,根本就不划算。太阳系在形成岩石行星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成分基本一致。说实话,也没有那哪种东西是地球上没有。也许,可以靠旅游业来拉动火星的经济,前提是票价不能太贵。去火星总比登上珠峰要贵吧,每年登珠峰的人也就那几百号人。

所以马斯克强调,要快速移民100万人,慢腾腾的是不行的。热情与兴趣总会被漫长的时间消耗殆尽。他热切期盼着每到发射窗口期就能看到1000艘飞船腾空而起,飞向火星。我对此还是深表怀疑的。因为火星上的定居点建设没那么快。
我觉得,人类掌握先进的航天技术,能够来往于行星之间并不难。但是,大规模的星际移民却并不容易。遇到的困难会多得多。你别说从地球移到火星,就是电视剧《山海情》里边从山沟沟里边吊庄移民都费了老鼻子劲了,这还是有沿海省份对口支援的情况下。你打算将来让美国对口支援火星?他们干吗?
你也许会发现,似乎制约人类成为星际生物的因素并不来自于外部,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来自于内部的。我们似乎总是会被经济因素所制约。为什么阿波罗登月在17号以后就停止了呢?因为太贵了,得不偿失。阿波罗计划本来就是个面子工程。至于给科学与工程技术带来的进步,那都是附带效应。
是什么导致了大航海时代的早期殖民者那么艰苦,是什么导致了三线建设那些封闭独立的小镇衰败。似乎背后总是有看不见的手在操纵这一切。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之中。亲属、朋友、工作伙伴构成了人际关系网。你买东西也离不开商业网络,这个网络包括物流和信息流。这些网络层层叠叠的把每个人都嵌入进来,每个人都是这张网络的节点。
如果从网络角度去重新解读大航海时代,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过去人们认为,大航海是为了寻找资源。你看,西班牙人从南美洲弄回了大量的金银,于是西班牙人就突然之间暴富起来了。一艘艘大帆船来到了当时的中国,用白花花的银子购买了大批的瓷器、茶叶、丝绸带回了欧洲,马上能赚更多的钱。明朝末期,大批银子流进了中国,因此明朝才可以实现银本位。
实际上,大航海是把东西方庞大的人口联系在了一起,银子只是中介。中国出产的丝绸和瓷器茶叶都是靠人的辛勤劳动换来的,真正的财富是人的劳动。后来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西班牙人的银子都被英国赚了去。西班牙人成了过路财神。英国人富起来了,英国人出售的是科学与技术,出售的是智慧。大航海实际上是把本来无法连接在一起的人群给连起来了,正是这种商品交换产生了大量的财富。
北美殖民地为什么一开始那么惨呢?因为没人,人口少得可怜。后来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手段有点下三滥,贩卖黑奴。从非洲弄了大批青壮年来到美洲。非洲流失大量的人口,这对非洲是个沉重的打击。
农业时代,人的劳动其实不值钱,农业生产阳光雨露占了更大的份额。获取土地就是在争夺阳光,这是真正的能量来源。所以,当人口太多的时候,就只有靠扩张领土面积解决问题。但是社会进入工业时代,逻辑就变了。主要是靠人的双手和脑子来赚钱。互相之间的协作分工更加紧密,由此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为了降低成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必须拉近,也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如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地球人生活在城市里。人类不但没有扩张,反而呈现出收缩的趋势。人口往大城市集中,这个趋势很明显。
一个社会是不是先进,就看能组织起多大规模的社会协作网络,这个网络足够复杂,足够庞大,就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职业和分工。相反,人口稀少,就支撑不了高度发达的社会。
总是有科幻小说幻想先进的外星人开着飞船来入侵地球。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你想想看,就那么一艘飞船,上边才几个人啊?他们即便有分工合作,能复杂到哪里去?最重要的工作,恐怕就是保证自己的生存,其他的哪里还谈得上呢?
少数人是无法组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再大的飞船也装不走多少人口,即便是出发的时候,他们掌握高科技,但是随着漫长的旅途,很多技术会逐渐失传,最后慢慢消失,当飞船损坏了以后,他们也不知道怎么修理,最后就这么自生自灭了。

说到最后,我们不得不佩服刘慈欣有先见之明,那就带着地球去流浪了。我也觉得,这不是开脑洞,这是必然。我们的地球实在是太过优越了,局面再糟糕,也比火星要强得多。这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要好好的珍惜它,毕竟地球是没有替补的。

航天史到这里就讲完了,当然,我以后还是会不断的出各种有关航天的音频视频,但是那都时事新闻,不是历史了。下一个系列呢,我们换换口味,讲一讲地理方面的内容。我们讲一讲发现非洲的历史。
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事儿,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在美洲被发现很多年以后,大家对非洲腹地的情况仍然是一头雾水,别看北非很早就是地中海贸易圈的一部分,欧洲人非常的熟悉,但是即便后来航海家们绕过好望角,甚至航行到了印度,他们也只是了解了非洲的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依然是一无所知。当时的地理学界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尼罗河的源头究竟在何处。这就引出了两位探险大师的一场竞争。我们下次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