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慰剂效应:为什么“假”药也会有“真”效果

 熙桓心理 2021-07-04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所谓“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都并不鲜见。由此,不少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不得不将这种“安慰剂效应”考虑进去。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反安慰剂效应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心理咨询中的“安慰剂效应”指心理咨询者在咨询中向来访者提供“ 安慰剂”,使来访者由于期望而促进心理障碍减轻或病情好转的心理现象。


心理咨询中的“ 安慰剂”包括心理病理性药物、生物意义上的中性物质、咨询者的形象、咨询者的言语和非言语技术及咨询环境的建构,咨询人员通过药物、药物替代、言行及环境暗示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改变和发展。


心理咨询与临床医学“ 安慰剂”的不同在于它更强调咨询者本身的形象、对来访者的引导和心理咨询环境的建设。

他们对个体认知改变、心理适应和发展甚至比药物“安慰剂”的作用更大。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地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完全依赖于心理咨询中的实际效果,经实验证明很可靠和很有效的疗法之一。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现象,能使至少1/3甚至更多的患者病症显著改善。这种非常有力的现象凭借的是信念,即我们的健康好转是因为我们相信身体将要好转。


安慰剂效应是我们心理预期任何能操控来自于身体的信号的明显例证。安慰剂只有在患者相信其作用时才会十分有效。


如果心理医生说服患者相信这种治疗会使他们身体症状好转,或者提供安慰剂的方式能够增强其心理效果,安慰剂药物或医疗过程的效力会大大提高。


“安慰剂效应”本质上属于暗示效应,它是多种心理咨询方法的综合,主要包含催眠疗法、认知疗法、暗示疗法、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以及意象对话技术、自我防御、行为疗法等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原理。

举例来说,注射安慰剂比服用安慰剂通常效果要好,这是因为注射药物比吞服药片能产生更大的心理影响。

研究发现,以药片的方式服用安慰剂时,其颜色、大小和形状都会影响其效果。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27年行医生涯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

一些牙痛患者在来到杜斯的诊所后便说:“一来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

其实他们并未说假话,可能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也可能像参加了宗教仪式一样,当他们接触到医生的手时,病痛便得以缓解了……

实际上,这和安慰剂所起的作用大同小异。

针对安慰剂效应,曾经做过这样的心理测试:


有三盘磁带,被告知一盘磁带保证你拥有更好的性生活,一盘可以帮助你迅速增加自尊,第三盘帮助你有效减肥。

实验组着手判断,那些为了提高自尊和记忆力而设计的磁带是否真有效果。


237名18—60岁的男女参加了实验。首先是前测,通过标准的心理测试和量表测定他们最初的自尊和记忆力,然后被试被随机分到两种情景中。

其中的一半被试得到记忆磁带,其他的被试得到自尊磁带,要求他们定期听这些磁带。


5周以后,他们回到实验室进行后测,接受记忆和自尊测验。研究者并不知道哪名被试接受了哪种处理。


这些磁带提高了自尊,增强了记忆力吗?这项被控制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客观的测量中,被试无论在自尊还是在记忆上都不存在明显的增加。


然而,一个非常强的效应确实出现了:那就是预期会获得帮助的安慰剂效应。


研究者增加了一个独立的变量,每一组中的一半被试得到误标记为自尊的记忆磁带,其他被试得到放在记忆盒子中的自尊磁带。


被试相信如果接受了标记为自尊的磁带,他们的自尊就会增加,或者如果接受了标记为记忆的磁带,他们的记忆力就会增强——这种现象甚至在他们听的根本不是领到的磁带时也会发生。


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 帮助来访者的自立自强”,所以心理咨询的“安慰剂”不仅仅是使用药物,还包括引导来访者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


“安稳剂效应”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例如人们崇拜专家、名医,信赖所谓的好药、贵药、进口药等也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


目前我们仍不清楚安慰剂效应产生的内在原因,它有可能涉及到一套复杂的神经反应,比如通过增加内啡肽和多巴胺,或者激活情绪、情感反应相关的脑区活动来让人感觉良好。


而除了大脑活动外,安慰剂可能也和治疗的仪式感相关,即便在这过程中没有使用真正的药物和治疗手段,这些流程也会影响我们对症状的看法,因为我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和专业的照顾。


ENDING
熙桓心语

安慰剂效应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我们想要在生活中减轻不适,无论是生理上的疼痛还是精神上的焦虑和抑郁,都可以通过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行为来帮助缓解,比如刻意形成一套健康的作息方式、练习瑜伽和冥想等等。


但同时也再强调一句,安慰剂效应说到底并不是药物,它能在你确诊后帮助你缓解症状,但并不能治愈疾病本身,当身体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寻求医疗救助还是更靠谱的做法。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