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该是中国年轻人最棒的偶像

 茂林之家 2021-07-04

图片

Jun.

30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我们应该铭记,这样一群勇敢的年轻人曾经百折不挠地追求着真理,为了信仰付出自己的全部。

作者 | 壮壮小公主

图片


01

前天晚上,有幸观看了《革命者》的点映场。

之前看过预告和剧照,心里预估值大约是八十五分;没想到影片质量更让人惊喜,有热血沸腾亦有热泪盈眶,感动远超预期。

一句话推荐《革命者》:它让我们在崇敬之外,真正“认识”了李大钊——一个更鲜活、更可爱、更有血有肉的李大钊。

图片

记忆中的李大钊,是历史课本上的精神先驱,是博物馆中的革命斗士。

在他38年的人生中,实在做了太多轰轰烈烈的大事:

26岁倡导新文化运动;29岁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31岁与陈独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领导工农运动;促成国共合作……

这样壮阔不凡又崇高勇敢的一生,百年之后,依然让人们肃然起敬。

但,在这些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之外,我们关于李大钊其实了解得很少很少;在“伟人”李大钊之外,“凡人”李大钊似乎不怎么被人们知晓。

《革命者》监制管虎曾感慨,沉浸下来研究李大钊的时候,发现当时的资料不多,“汇集起来也不过薄薄的几页纸”。

面对有限的史料,对伟人的塑造也很容易扁平化。

而《革命者》最打动人之处在于,它没有急着给我们展示一个“伟人李大钊”。

而先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文人,一个老师。

影片中清楚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本可以选择的另一种人生——做着体面的工作,有着幸福的家庭,他明明可以选择简简单单地度过这一生,春天和妻儿幸福地坐在草丛上沐浴春光,周末拉着妻子的手弹奏一曲,看窗外院子里孩子们快活的笑容。

图片

他本可以在灿烂的阳光下,在新绿的草地上这样轻松地活着。

但影片更让我们看到了,他是如何不安于同胞的苦难,如何主动走入了黑暗——在开滦煤矿,他心痛被英国资本家无情压榨的煤矿工人们,组织大家为争取更多权益而罢工;在上海租界,他抱着被俄国人枪杀在街头的无辜报童痛哭,联合各界发声抗争,终于让外国人迫于压力交出凶手……

他本可以过着阳光下的生活,但他知道,在阳光的背面,这大地上依旧有无数人在遭受苦难。

为了自己遭受的苦难揭竿而起,是勇士。

为了天下人的苦难,走入黑暗面对寒风,是伟人。

02

《革命者》是一个注定结局的故事。因为历史的悲剧,无法重写——1927年,李大钊被捕入狱,遭绞杀牺牲。

影片也在开篇不久,就告诉了观众一个令人绝望的残酷事实:李大钊被捕入狱,且即将在38小时后被执行绞刑。

就这样,仿佛打开了一本早已知晓结局的书,我们带着忧伤和痛心,重新走入了李大钊的人生。

图片

《革命者》最惊艳我的,毫无疑问,是张颂文的演绎。

作为他的演技粉,观影前我就已满怀期待,观看后依然满满惊喜和震撼。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是我目前最欣赏的一版李大钊。

因为他不仅仅演出了李大钊的勇敢和昂扬。

更演出了李大钊的善良,李大钊的浪漫,李大钊的坚定……甚至李大钊的孤独,李大钊的无助和李大钊的遗憾。

图片

看电影的时候,常常忘了这是张颂文,恍惚中觉得,那就是真实的李大钊。

而张颂文演绎李大钊时,也被主创们评价为“钻研到成魔”

导演徐展雄透露,张颂文在拍一场被人打倒、在地上滚爬的戏份时,原本化妆师要给张颂文化上“脏妆”和“伤妆”。

可就在一瞬间,张颂文忽然趴到地上打滚,让地上的灰尘和石子在自己衣服和脸上留下真实的痕迹。

看拍摄花絮,演绞刑的过程时,张颂文为了呈现出最真实的效果,嘱咐工作人员:“只要我的生理极限能扛得住,我就努力演完。”

这样“成魔”的演绎,造就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李大钊。

说说个人最喜欢的一些片段吧。

接陈独秀出狱时,他背着手,捻着一片银杏叶;在玉兰花树下读书,他抬手拈了一片花瓣,夹到书里。

图片

在狱中,李大钊那些交织着孤独与骄傲的瞬间也很戳人:

靠在墙上,轻轻哼着国际歌;顺着光亮,用双手在墙上比出飞鸟的手影;就义前夕,拒绝逃跑,眼中盛满了太多东西——疲惫、不忍与依旧不灭的希望。

图片

最终,当守常先生慷慨就义,从容赴死,纵使早就知道了这故事的结局,还是一瞬间忍不住泪盈于睫。

很明显,大家也都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我甚至还清晰听到了后排观众压抑的啜泣。

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悼念的,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那个伟人李大钊。

还是温柔的丈夫李大钊,是慈爱的父亲李大钊;是浪漫地收起银杏叶和玉兰花瓣的文人李大钊;是会和陈独秀并肩战斗、互相鼓励的同志李大钊;是会和毛泽东挥斥方遒、畅想未来的老师李大钊……

是那个写下“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的热血年轻人,李大钊。

图片

牺牲的时候,他也不过只有38岁。

他做到了自己写的那样——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03

《革命者》用多时空的切换,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疮痍、觉醒与希望,更让我们想起了,为什么我们直到今天还会为了李大钊热泪盈眶——在中国人被欺负的屈辱年代,在最黑暗绝望的日子里,是他用生命划亮了黑暗中的第一簇烛火,唤醒了中华人民心中的不甘与勇敢,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真正可以燎原的,奇迹般的力量。

图片

令人心痛的是,他教会了我们相信,他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却没能亲眼看到祖国扬眉吐气,环球赤旗飘扬。

距离李大钊牺牲的1927年,已经过去了94个春天。

如今,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已经有了9514.8万同志。

如今,在他的家乡乐亭的大钊路两旁,建起了“青春广场”和“富强家园”。

如今,在他的墓碑前,总有人热泪盈眶,向着守常先生逝去的方向宣读入党的誓言……

这些,要是他能亲眼看到,该有多好?

图片

今年七一,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春秋。

看完《革命者》走出影院,在这仲夏的夜晚,心中突然涌起了一种比夏日热浪更滚烫的澎湃情绪。

南陈北李的笑谈与壮语犹在耳畔,而我们在建党一百年后,有幸生活在先辈们曾坚信与期盼的最好的时代。

如今,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不再任人剥削;泱泱中华繁荣富强,挥别耻辱历史。

而今天,也恰恰是我们再次怀念李大钊和那个年代的先驱者们最好的时候——我们应该感恩,他们燃烧自己照亮最初的黑暗,才用血肉之躯为我们掀开了世界的光明;我们应该铭记,这样一群勇敢的年轻人曾经百折不挠地追求着真理,为了信仰付出自己的全部。

1919年,30岁的李大钊在《牺牲》中慷慨写下: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1927年,38岁的李大钊在站上绞刑架前,毫无惧色,慷慨赴死。

或许那一瞬间,他已经准备好了——用自己的壮烈牺牲,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更用自己短暂却壮美的一生,向后来的一代代中华儿女证明,能够跨越生死和岁月的,信仰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