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途有“师” | 首届全国舞蹈研究生毕业季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精彩回顾!

 顺其自然h 2021-07-04
图片

“研途有你”

首届全国舞蹈研究生毕业季

学术交流与成果展

6月30日,为期6天连轴不停歇的“研途有你”——首届全国舞蹈研究生毕业季学术交流与成果展圆满结束。面向全国范围内的舞蹈研究生,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积极响应广大应届毕业研究生的“发声”需求,聚焦研究生作为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展示、培养成效凸显、育人活力激发,“展成果、立人才、树形象、促交流”,充分彰显舞蹈领域不同于其它学科专业领域,以“身体实践为贯穿、专业实践为引领、行业实践为方向”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特色,打造具有舞蹈学科特色的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品牌项目

图片

为了更好的感受活动现场,下面,让我们通过活动学术型论文特邀点评人——于平教授在闭幕式总结发言的“手稿”内容全篇“回放”,共同回顾学术型研究生的专场所涉及到的23篇学位论文,不断涌现出的一些具有深度研讨意义的学术命题。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与对话中,深度感受此次入围的学术型研究生基于各自不同院校、专业、知识谱系构建背景的研学差异,感受他们在学术思考中理论与实践互为贯通,始终立足自身学科领域“以身试法”的探究舞蹈本体规律的学科本位意识。

图片

学术型论文

特邀点评人

于平教授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北京舞蹈学院兼职教授。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处搭建了一个平台,叫“研途有你”。这个“研途”既是舞蹈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交流之途,也可回归“研途”的本质“沿途”——也即我们将其视为舞蹈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的一个过程。这个研究生教学,如果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舞蹈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获得者的1985年起算,已经是36个年头了。如果从北京舞蹈学院首届“舞蹈史论”和“舞蹈教育”硕士学位获得者的2002年起算,已经应该是19个年头了。

 北舞研究生处的苏娅处长作为“搭台人”,希望我做一回“点评嘉宾”。我其实有点犹豫,在这个“术业有专攻”,且“攻得无死角”的学术大爆炸时代,我也担心点着、评着就露了怯——露出了自己的学养不足、视野偏狭。但苏娅很执着也很中肯,让我想起了她作为北舞第二届、也是当年我带的第二个硕士,做学位论文时的投入和执拗。于是我答应试试,并把这当作一次不甘被拍倒在沙滩上的“前浪”对众多“后浪”的回望——这也是一种“充电”,因为这些硕士学位的攻读者都裹挟着青春锐气,同时又都包藏着他们导师们的气定神闲。

图片

 本次“研途有你”让我充电的学位论文一共23篇。23位同学每人至少一年之功,让我在一个下午“充电”后就得“点评”,我终于明白了“前浪”是怎样被“后浪”拍倒在沙滩上的。回到这次论文本身,大致的分类是这样:一是属于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有2篇。分别是文学的《明代祭祀雅乐舞谱研究》和郑晨的《汉画像中俳优的舞蹈身体语言研究》。据我所知,目前在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史的十分罕见。这两位同学的论文一看就是坐得住“冷板凳”。因为不同的研究对象,两位同学的研究方法很不一样,这大致也反映出他们的导师的治史主张。相比较而言,文学同学的文献功夫下得更深一些,郑晨则力图去探索汉画像舞者图像不同形态的内在关联,为复建做准备。文学的研究是我们古代舞蹈史研究的学统,郑晨则有更多当代阐释的意味。

 第二类属于民族舞蹈学/舞蹈人类学的研究。这类有4篇,分别是熊晴怡的《非遗保护视野下西藏山南卓舞的田野考察研究》、田园的《香花仪轨中的身体记忆——基于梅州市梅江区“香花佛事舞”的形态研究》、赵宏文的《鲁南花棍舞的艺术形态与文化价值研究》、潘辛的《土家族民间舞蹈“滚龙连厢”教材的提炼方法及运用》。这一类学位论文目前在各高校比较普遍,既往尤其以云南艺术学院的硕士学位论文为多,且在这方面较有成效。这类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但目前的四篇论文中,一篇的写作重心是做“比较研究”,当然“比较舞蹈学”本身也是“民族舞蹈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一篇是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教材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可以视为“教学论”的研究。只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从中国民间舞学科建设视角来研究“民族舞蹈”的论文;即便是持有“非遗保护的视角”,也应有学科建设的立场。这类研究作为硕士论文,其实之间的水准会有很大的差异,我甚至见到不少舞蹈学本科专业的学位论文就具有我们其中某些论文的水平。这里的一个问题是,这类研究到底有多少真正做到了“田野调查”,特别是做到了真正的“田野调查”(深入、长期)。我曾见到不少这类论文的写作,“田野调查”浅尝辄止,多去使用前人“田野调查”的二手文献。这是应当克服的。另外有一个建议,就是我们民族舞蹈学的“田野调查”,一定要运用好资华筠先生的《舞蹈生态学》学理,这会扩展我们的视阈并提升我们的视界。

 第三类属于中国当代舞蹈史、特别是以作品和编导为主要对象的创作史为研究。主要有刘小艺的《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湖湘文化研究》、涂越的《论艺术院校大型舞蹈作品创作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意义——以南京艺术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为例》、王情的《符号的互文与演绎:当代岭南舞蹈创作研究 ——以梁伦、陈翘、黄健强艺术实践为例》、张顺的《杨威舞剧创作的诗性表达》、梁亚坤的《新中国初期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发展研究》。近五年来,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主要以达到一定成就的舞剧编导、以及独立编舞者为研究对象,这与南艺成立“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并开展七次大型研究活动有关(对门文元、佟睿睿、王亚彬、万素、周莉亚、上海歌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舞剧创作)。以致形成一种现象。我本人在北舞所带硕士也是如此,分别研究了高艳津子、张建民和吴蓓、田露、高度、赵明、赵小刚等。目前南艺的这两篇因为研究对象的局限,论文也有所局限。王情的这篇比较厚实,与对象的选择有关,且具有较高的理论视野,会在当代中国舞史研究中留下印记。梁亚坤写的是我囯最初的舞蹈教育的一段历史,因为这里涉及创作和新中国舞蹈创作奠基人的培养,也是有当代舞史研究价值的。这可能是我们中国当代舞蹈史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今后在选题注中应当去大力关注的。

第四类我归了6篇,分别属于宏观性和前瞻性研究。宏观性的分别是潘凯玲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舞台化民间舞的根性意识研究》、高欣的《群众舞蹈编排方式及舞蹈特点研究》和欧阳嘉欣的《现代舞:本土化淬炼下重建的意义世界》。相比较而言,潘凯玲、高欣的论文有比较系统对应的舞蹈历史的梳理,“论”的见解从“史”中自然而然的“溢”出,显然比较“坚实”。欧阳嘉欣想以“论”说“史”,但目前用来点缀的材料显得比较“碎片化”,说服力不够。前瞻性的三篇分别是杨普超的《“全媒体”时代陶身体剧场的跨文化阐释——对2011-2020年中外舞蹈批评的批评》、董爽的《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他鉴与本土化(2006-2020)》、吴孟洋的《中国舞蹈著作权司法问题研究》。所谓“前瞻性”,我指的是舞蹈学研究领域的破圈,虽然此前并非完全没人涉及,但这几篇都到达了相对的理论深度。比如杨普超关于全媒体时代中国舞蹈批评学科跨文化语境的整体性建构诉求。比如董爽关于中国舞蹈综艺发展通过节目制作方式选择、后期制作、结构编排、受众分析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本土化转变,形成供应链、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有效衔接。比如吴孟洋关于打通理性“经济人”的有效激励与艺术家的有效创作激励的差异,从艺术理论出发分析符合经济规律共性因子等都是如此。

其余6篇我认为都是对“舞蹈教学”为研究,何洋洋的《舞蹈创编中“时空转换”的应用研究》(舞蹈教学)、白易丹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朱月的《从梅兰芳的三次“卧鱼”谈身韵语汇探索》、邓璐赟的《舞蹈训练对青少年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弯(AIS)康复治疗影响的个案研究》、邬斌瑶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提升中国古典舞者有氧能力的应用研究》,以及王艳琢的《舞蹈慕课教学中助教执行力的实证分析》。除何洋洋的论文外,其余或者是“科学方向”或者是需要配合“实践”的“艺硕”型的,我们就不展开了。最后,我要再一次感谢北舞研究生处给我这样一个“充电”的机会,一个与“后浪”交换看法的机会。我也要再一次强调,“研途有你”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将会有效促进舞蹈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预祝“研途有你”跋涉不断,延展不断,精彩不断。

-   END  -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微信ID:bdayjs1999

统筹:苏娅

核稿:李卿

文案:BDA毕业季成果展统筹小组

责任编辑:刘明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