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03T【中国剪纸(一)】特种邮票

 思月邮品小屋 2021-07-04

【2018-3】中国剪纸(一)

2018.01.24发行                全套4枚          发行量1148.05万套

(4-1)T    1.20元    河北蔚县·芦花荡             (1148.05万枚)

(4-2)T    1.20元    内蒙古和林格尔·牧羊图   (1148.05万枚)

(4-3)T    1.20元    陕西旬邑·江娃拉马梅香骑(1148.05万枚)

(4-4)T    1.20元    山西新绛·小别母             (1148.05万枚)

邮票规格:30×50毫米                             齿孔度数:13.5度       

整张规格:150×194毫米(4版)                  版别:胶印

整张枚数:12枚(4×3)                              责任编辑:王静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剪纸原作者:王老赏(一图)、张花女(二图)、库淑兰(三图)、苏兰花(四图)

资料提供:田永翔(一图)、段建珺(二图)             

设计者:王虎鸣                                       印制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至迟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现存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新疆的北朝遗址中出土的运用折叠方法创作的剪纸作品。南北朝《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道:“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丽效果。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剪纸作品分为单色、彩色和立体三大类。单色剪纸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绿、褐、黑、金色等各种颜色纸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折叠剪纸、剪影、撕纸等都是单色剪纸的表现形式。彩色剪纸形式和技法多样,有点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喷绘、勾绘和彩编等。立体剪纸既可是单色,也可是彩色的。它是采用了绘画、剪刻、折叠、黏合等综合手法产生的一种近于雕塑、浮雕的新型剪纸,使剪纸由平面感变为立体化。

       我国从南国边疆到西北大漠,从云贵少数民族的村寨到东海之滨的渔村,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剪纸的踪迹,并且形成了不同地方的风格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类型。总体来说,北方剪纸以质朴浑厚见称,南方剪纸则讲究玲珑剔透、清秀雅致。

       中国剪纸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平面剪刻艺术,由于题材广泛,品种繁多,内涵丰富,而且材料易得,操作简单,既饶富情趣又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作为一种平面造型艺术,中国剪纸与民居、服饰、器物、祭祀等各种生活形态关系密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民间美术造型的思维特点,虽简括却多奇趣,于平易中见深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剪纸艺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1月24日,为展示我国历史悠久剪纸艺术和宣传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剪纸(一)》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河北蔚县·芦花荡”。画面下部为剪纸作品《芦花荡》,上面为蔚县剪纸和作品简介文字:河北蔚县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造型设计疏密有致,点染绚丽鲜艳。此幅剪纸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浑厚中有细腻,纤巧中显纯朴。

       河北蔚县剪纸(也叫蔚县窗花)源于明代,其制作工艺在中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整个工艺过程有画、订、浸、刻、染、包六道工序,即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

       蔚县剪纸的造型,较接近于自然,比较写实,但并非完全模拟现实,而是以百姓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来表达心中的形象和事物,多采用夸张变形、意象造型的手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尤重传神” 。戏曲人物剪纸,不论文人、武将、花脸、武生、旦角各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英俊沉毅,有的威武雄迈,有的矫健轻捷,有的端凝娟秀,再现了人物在舞台上的美。且有个性,有情感,人物形象生动,动作活泼自然。就是一幅幅花鸟剪纸,图中鸟儿成双配对,相呼相应,顾盼生情,或在鸣对歌、或在窃窃私语、或舞于枝头、或蹈于花间、或翔于天、或戏于水,对对情侣,恩爱无比,是自然的造化,是人间的写真。

       剪纸《芦花荡》选自《三国演义》,周瑜不听劝阻打到荆州城外。不料孔明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把周瑜打得措手不及,兵溃而逃。周瑜兵败至芦花荡欲寻路而出、孔明暗命张飞把守,将周瑜多番戏弄,气得周瑜吐血昏倒。剪纸《芦花荡》中的张飞,左手捋须,右手执矛,一个起腿动作,大大加强了这位武将威猛暴躁的性格。

4-1荧光图

       剪纸《芦花荡》作者:王老赏(1890-1951),河北省蔚县南张庄村人,是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师,也是蔚县剪纸世术开宗立派的人物。在他从艺的40多年里,先后创作和再创作了近千幅窗花作品,成为当时窗花艺人中首屈一指的人物,艺术水平达到当时的最高峰。他的作品不仅深为本地区民众所喜爱,而现广为流传。他的作品仍以传统保留项目在民间流行着。

       (4-2)为“内蒙古和林格尔·牧羊图”。画面下部为剪纸作品《牧羊图》,上面为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和作品简介文字: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作品多反映游牧生活,具有古拙浪漫、质朴奔放、热情率真的艺术风格。此幅剪纸作品造型古朴厚重,线条圆而不滑,风格老辣、遒劲,拙中见巧,显现出典雅沉稳之气。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地处内蒙古中南部,山西杀虎口外,俗称塞外和西口外。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区。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和睦相处,产生了歌谣、剪纸、岩画、壁画等民族民间艺术。这里剪纸艺术反映山区生活较多,带有浓郁的牧歌风情。表现上多以阳刻为主,阴刻相辅,显得有纵有放,厚重而洒脱;在一些装饰性较强的剪纸中,表现风格则要比山区显得更为繁丽细密,工整精致。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牧牛图》、《牧羊图》、《牧马图》的奔放洒脱的表现,都可以使我们捕捉到和林格乐剪纸呈现出粗犷豪放、深沉厚重的主体气质,反映了北方人民质朴奔放、热情坦诚的性格的性格特征和令人神往、遐想万千的多民族民俗景观。2003年3月,和林格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2008年和林格尔剪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剪纸《牧羊图》反映了人们自由自在的放牧场景,生动真切,泥土气息浓厚。是张花女95岁以后创作的作品。如今,和林格尔县已把张花女《牧羊图》等作品镌刻在主干道两旁的巨石上,红艳艳的大幅剪纸扑面而来,成为该县一道绝佳的风景线。

4-2荧光图

       剪纸《牧羊图》作者:张花女(1903-2004),从八九岁学习剪纸,1918年出嫁到和林格尔县董家营乡曹老八夭村,在繁重的农耕劳作之余,开始了她的剪纸生涯,直到她去世之日,也不肯放下心爱的剪刀。她的剪纸大多以阴刻为主,物象造型简约夸张,内部装饰简明扼要,也因此显得落落大方,毫无人工雕饰之感,极具传神气质。她的作品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我国北方长城地带中原文化游牧文化融合渗透的人文历史作品,被专家学者称为“北方长城地带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现今,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永久收藏了张花女老人的事迹和资料,中国美术馆也收藏了她的11幅作品。

       (4-3)为“陕西旬邑·江娃拉马梅香骑”。画面下部为剪纸作品《江娃拉马梅香骑》,上面为陕西旬邑剪纸和作品简介文字:陕西旬邑的彩色剪纸是对单色剪纸的延伸。此幅剪纸作品保持了民间美术的鲜活灵动、无拘无束,形象稚拙而又鲜明,构图繁密完满而又单纯明快,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

       旬邑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陕西剪纸造型古拙、风格粗犷、寓意明朗、形式多样,包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旬邑彩贴剪纸是继旬邑单色剪纸之后产生的一种剪纸艺术形式,是陕西民间传统剪纸的创新和发展,彩贴剪纸采用多色彩纸通过剪、贴、衬三种工艺流程把彩色纸粘拼并和民谣故事相呼应,点缀为一张完美的艺术作品,内容以人物、动物、花卉、民俗、民歌,宗教信仰为题材,富丽堂皇,神秘诡谲,浪漫夸张,"既传统,又现代;即淳朴又艳丽", "繁而不乱,艳而不俗。其作品纹式多样,造型犷丽独树一帜。旬邑民间彩贴剪纸具有民间传统剪纸的独具特色和创新,使中国民间剪纸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剪纸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1993年旬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剪纸《江娃拉马梅香骑》源于同名民歌,表现了新郎新娘婚后浪漫的欢喜气氛。江娃拉马梅香骑,骑着大马回娘家。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让父母看看,给他们拜年团圆。作品刻画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媳妇“梅香”婚姻生活初期的甜蜜。新郎江娃身穿黑色呢夹袄、蓝士林裤子,拉着小马,新娘梳着当时流行的长辫,扎着最时髦的蝴蝶结骑在马上。江娃用鞭子赶马,不小心打在了“梅香”的脚尖上,梅香喊着“我疼哩”。画面醒目处两只“鹐鸨鸨”在花树上戏耍,路边杨柳吐青,菊花、牡丹齐放,这些陪衬把新郎新娘结婚后的浪漫欢喜烘托到了高峰。

4-3荧光图

       剪纸《江娃拉马梅香骑》作者:库淑兰(1920-2004),陕西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赤道乡富村人。其作品主要特色以彩纸剪贴成画,色彩主要以红、蓝、黄为主,所剪内容以旬邑民俗生活题材和个人幻想题材为主,表现手法独特,作品内涵深刻,造型犷丽,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1992年3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誉为“剪花娘子”。在陕西,剪纸与民歌原为形影不离的姊妹艺术。库淑兰的剪纸创作,也都是这些民歌所给予的灵感。她1982-1990年创作的多幅《江娃拉马梅香骑》就是源于同名民歌:“鹐鸨鸨(方言'啄木鸟’),鹐树皮,江娃拉马梅香骑,江娃拿的花鞭子,打了梅香脚尖子;梅香'嗯呀,嗯呀,我疼哩!’'看把我梅香能成哩!’揭地(耕地)照(看)逼土(安置在犁头上的铁部件,被土摩擦得很光亮),照下我倩倩(心上人)好走手(好看的姿态)!”

       (4-4)为“山西新绛·小别母”。画面下部为剪纸作品《小别母》,上面为山西新绛剪纸和作品简介文字:山西新绛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尤以人物见长,戏曲题材作品更为突出。此幅剪纸作品构图简洁饱满、精炼极致,风格热烈奔放、质朴单纯、干净利落,粗犷中见典雅,简练而不简单。

       山西运城地区剪纸分剪和刻两种,纸张以大红单色居多,内容多以戏曲人物、花乌虫鱼、吉祥图案为主,风格多样。绛县剪纸最为有名,最具代表性,一块红纸,一把剪刀,弯来绕去,随心所欲。粗犷奔放、凝重洗练、简洁明快,具有版面黑白之美,雕塑厚重之感,妙趣横生,精而不陋,拙而不笨,耐人寻味。内容丰富多彩,草虫花鸟、走兽人物、民俗风情、婚丧嫁娶、福禄寿禧,应有尽有,尤以人物见长,戏曲更为突出。剪出的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等很少绘画性,不娇柔造作,神形逼真。2009年新绛剪纸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剪纸《小别母》取自晋剧传统戏《蛟蛸帕》中的一折,宋室赵子云的部下寿州守将石炳,被南唐旧部康祺攻破城池,并将石夫人与幼子石恩掳取,霸作妻、子。13年后石炳收复寿州时,已改名康恩的石恩,不明底细,反助康祺打伤石炳。石夫人悲痛难忍,乃向其子讲明真情,石恩别母上阵认父,杀敌保国。作品将母子依依离别的场景表现得惟妙惟肖。

4-4荧光图 

       剪纸《小别母》作者:苏兰花(1906-1995),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人。她天智聪慧,从小学习“女红”,是拿起剪刀能铰花,捏住针线会绣花,会做彩灯、花馍的巧女子。其作品不仅涉及岁时节令、人生礼仪,还包括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和现实的生活情景。她的艺术成就主要反映在戏曲故事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场面和人物动态上,构图简洁、饱满,人物略微夸张,造型简练、概括,生旦净丑、忠奸侠义及神态、性格都通过面部表情刻画出来。《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系列丛书:苏兰花剪纸》收编了她近百幅剪纸精品。

       本套邮票表现了我国北方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河北蔚县《芦花荡》、内蒙古和林格尔《牧羊图》、陕西旬邑《江娃拉马梅香骑》、山西新绛《小别母》四幅剪纸作品,令不同地域、风格各异的剪纸作品跃然于方寸之间。画面采用统一的竖构图,用简单的白底色衬托五彩鲜艳、造型丰富的剪纸,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剪纸的传统风貌。画面中的文字简要阐述了四种剪纸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将风格迥异的四种剪纸图案统一为一体,加强了版面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整体看去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受。印制上运用特殊工艺,隐藏了“福”字窗花图。邮票两边齿孔中间一个为椭圆形齿孔。

4-1版票
4-2版票
 4-3版票
4-4版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