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正式启动

 奇怪知识图书馆 2021-07-04

为促成北京科幻创作发展良好氛围,为科幻创作者和从业者提供展示、交流、学习、提升的平台,展示北京科幻实力与特色,5月20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蝌蚪五线谱、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承办,UI中国、喜马拉雅、快看漫画、高校科幻平台协办的2021年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正式启动。

奖项设置升级七大奖项36个名额

2021年北京市科协以蝌蚪五线谱网站为依托,在九届“光年奖”原创科幻征文大赛的基础上,打造北京科幻创意大赛“光年奖”,大赛从小说、剧本、美术、有声作品的形式出发设立七大奖项共36个名额。在已有的长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科幻微小说奖、校园之星奖的基础上增设了科幻剧本奖、科幻美术奖(插画/漫画)、科幻有声作品奖三个奖项,并在UI中国网站、喜马拉雅APP分别设立科幻美术奖(插画/漫画)、科幻有声作品奖分赛场,最大限度挖掘优秀科幻创作创意人才与优质科幻作品。

评委会阵容升级 19位行业专家齐聚

本届大赛终审评委会由来自科幻创作、出版、影视、动漫、游戏领域的19位专家组成,阵容强大。大赛设网络公示、初审、复审三个环节,坚持全程匿名审稿原则,力求稿件评分依据只来源于稿件质量,挖掘科幻创作创意优秀人才,打造北京科幻的明星作品。

多平台融合打造北京科幻创作创意阵地

本届大赛联合来自文艺出版、影视动漫、有声平台、高校科幻平台等15家专业组织机构,多平台合作,打通创作与产业间的壁垒,实现优秀作品的二次开发,将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打造为科幻领域最具公信力、同时能兼容并包的奖项。

大赛活动丰富持续关注科幻人才培养

征稿期间,大赛还将举办科幻创作创意写作营,开展线下笔会沙龙、创作培训、采风等多形式的科幻交流活动,通过跨行跨界交流碰撞,放宽视野,摒弃惯性思维,进一步提升本土科幻作品的原创性。

大赛获奖作者将获得由主办方颁发的荣誉证书,并由主办方推荐加入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获奖作品将有机会结集出版。

大赛专题于5月20日上线,8月20日完成稿件征集,9月底完成初审和复审。投稿细则请查阅大赛官方专题页面。

今年是“光年奖”原创科幻征文大赛举办的第十年。十年十届,品牌坚守。“光年奖”自设立以来,累计收到作品四千万字,发掘出有潜力的科幻作者逾百名,策划出版科幻图书12册。王元、吕默默、刘啸、萧河、刘洋、孙望路、吴楚、杨晚晴、王恩蔚、肥狐狸、稻野熊、刘琦等数十位优秀的科幻新星通过“光年奖”在国内科幻界展露头角并持续创作至今,且渐已成为科幻界的中坚力量,“光年奖”也因此被科幻作者群体亲切地称为“对新人最友好的奖项”。

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是“光年奖”原创科幻征文大赛的重装升级,今后大赛将秉承挖掘培养科幻创作领域有生力量、繁荣科幻创作的宗旨,搭建北京特色科幻孵化与服务平台,为打造北京科幻创作基地提供更丰沃的创作土壤,积极推进北京科幻产业发展,发出中国科幻发展的北京声音。

附:

2021年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章程

一、宗旨

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的设立,旨在中国国内发掘、评选和鼓励科幻创作领域有生力量,提供科幻竞技和全方位发展的平台,提升社会公众对科幻的关注度,推动我国科幻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奖项

2021年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共设7类奖项。包括长篇小说一等奖1名;短篇小说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科幻微小说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科幻剧本一等奖1名;校园之星一等奖 1名、优秀奖3名;科幻美术一等奖2名(科幻插画1名、科幻漫画1名),优秀奖10名(科幻插画5名、科幻漫画5名);科幻有声作品一等奖2名(个人1名、团体1名)。

获奖作者将获得由主办方颁发的荣誉证书,并由主办方推荐加入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获奖作品将有机会结集出版。

三、评审

1.评审原则

参赛作品须以中文表达,且为原创、未在媒体公开发表。作品需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

创新性:鼓励发散思维,尽情展开脑洞,但要符合大环境下对科幻的广泛定义,内容中避免包含过多言情、惊悚、魔幻、历史架空等情节。

思想性: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能立足于中国如今的科技现实、生活现实,同时面向未来社会、未来世界;能着眼地球,开阔视野,放眼宇宙,对生命、人性、自然、宇宙有独特和深邃的思考。

文学性:情节饱满丰富、文字简洁流畅,具有较高可读性。

艺术性:文字类作品要求实现科学性、可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美术类作品要求主题鲜明、流畅自然、具想象力,与“光年奖”大赛整体风格一致;有声类作品要求音质清晰,氛围渲染到位,听感出色。

2.评审方式

(1)本次比赛共设有七类奖项:长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科幻微小说奖、科幻剧本奖、校园之星奖、科幻美术奖、科幻有声作品奖。均设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

(2)初赛阶段,初赛评审人员将对参赛作品打分。每个参赛作品设置三名初赛评审。通过加权的方式,进行分数统计。

(3)复赛阶段,大赛评委老师将对所有进入该阶段的作品给出分数。评委老师的分数合计即为该作品的复赛分数。作品中复赛分数最高的作品,获得本届大赛一等奖,分数由高到低排名,以此类推。当分数相同时,则由大赛组委会讨论决定。

3.评审专家

(1)本届大赛由组办单位推选专家评审委员,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在确定时间内,专家评委会完成评审,将结果交予大赛组委会,并予保密,待奖项公布之日揭晓。

(2)为保持评审委员会工作的延续性,此次和以后各届专家评审委员会须保证有三位评审委员与上届一致。评审委员本人及其作品须在本次所有奖项入围者之外。评审委员必须承诺在充分阅读、调查的基础上做出公平、公正之判断。

(3)为确保本次评审工作的专业性、权威性、独立性,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工作独立进行,与大赛运营机构无交叉关系。专家评审委员会全体成员必须承诺评选期间严守评选规则及保密协议。

四、参赛

1.关于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小说、校园之星、科幻剧本类参赛说明:

(1)保证作品为原创并且未在媒体公开发表。投稿默认授予组委会展示权、宣传权。

(2)所有参赛作品须为科幻题材。

(3)小说作品字数限制:长篇(6万-20万字),需提交全文、大纲;短篇(8千-3万字);微科幻(8千字以内);校园之星(1万字以内)。

(4)同一作品不得同时投两类比赛项目。

(5)文字作品建议配图一张,图片内容与文章主题相符合,无版权争议。

(6)为保持公平公正,所有参赛作品由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统一上传。投稿请注明姓名、手机号等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7)投稿须知:编辑部不接受纸质投稿。

邮件主题请注明:

【光年奖】+【长篇小说】+【文章标题】

【光年奖】+【短篇小说】+【文章标题】

【光年奖】+【微小说】+【文章标题】

【光年奖】+【校园之星】+【文章标题】

【光年奖】+【科幻剧本】+【文章标题】

2.关于科幻美术、科幻有声作品参赛说明:

(1)保证作品为原创并且未在媒体公开发表。投稿默认授予组委会展示权、宣传权。

(2)所有参赛作品须为科幻题材。

(3)科幻美术奖项,题材包括但不限于宇航探索、人工智能、空间维度、生命科技、蒸汽朋克、末世废土、异星文明、机甲主题等。参赛入口设在UI中国分赛场,分赛场专题于6月10日在UI中国网站上线,请参赛者在UI中国网站注册后上传参赛作品,并附上参赛作品简介。

主题请注明:

【光年奖】+【科幻插画】+【作品标题】

【光年奖】+【科幻漫画】+【作品标题】

(4)科幻有声作品奖项,参赛入口设在喜马拉雅分赛场,分赛场专题于6月10日在喜马拉雅APP上线,请参赛者在喜马拉雅APP注册后上传参赛作品。参赛作品音频时长8分钟以上。为保证版权无争议,由蝌蚪五线谱提供50部科幻小说,仅供参投该奖项使用。

主题请注明:

【光年奖】+【科幻有声作品】+【作品标题】

3.其他

(1)大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除此之外,任何个人和群体以此为由所宣称的任何主办主管机构,均未被授权。

(2)主办方享有作品网络传播权及版权代理权。未获奖作品版权自动归于作者本人。

(3)在评选的任何阶段,参选对象均有权宣布放弃参与评选。组委会以参选者正式授权的通知为准,宣布放弃参选的作品及个人不再参加同次或以后的评选。

(4)参选对象如未书面通知组委会退出评选,则视为自愿参加本次评选。组委会有权在宣传过程中提及获奖者/作品,并有权在参选者同意的前提下结集出版获奖作品。

(5)参加评选的作品,相应署名作者必须保证为该作品的第一创作人,若涉嫌抄袭等侵权行为,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五、流程

1.征稿期 2021年5月20日—2021年8月20日

2021年5月20起至2021年8月20日,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小说、校园之星、科幻剧本类参赛选手可将作品发送至指定邮箱。由工作人员将参赛作品统一匿名处理后,上传至蝌蚪五线谱网站的大赛专题页面进行全文展示;长篇参赛作品仅在网站发布部分信息,不进行全文展示。

科幻美术、科幻有声作品类参赛选手请按照(四、2.)的说明上传作品。

2.初审期2021年8月22日—2021年9月10日

初赛评审人员将对参赛作品打分。每个参赛作品设置三名初赛评审。通过加权的方式,进行分数统计。

大赛组委会在初审期结束日将初审结果(即进入复赛的作品名单)予以公示。

3.终审期 2021年9月12日—2021年9月28日

(1)复赛阶段,专家评审委员会将对所有进入该阶段的作品给出分数。所有参与评审的专家的分数合计即为该作品的复赛分数。

(2)每一奖项类别中的获奖者按照复赛分数排名,由高到低,一一对应。当分数相同时,则由大赛组委会讨论决定。

(3)这一时期亦为大赛组委会接受“退出参赛声明”电子或书面函件的最后时期。

4.比赛结果确认

2021年9月30日为获奖名单确认期。专家评审委员会在充分讨论的前提下评选出最终的获奖名单,确定七大奖项得主。在此期间,名单的评选过程及结果须对包括大赛运营机构在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保密。

六、组织

组办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机构:蝌蚪五线谱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

协办机构: UI中国

喜马拉雅

快看漫画

高校科幻平台

支持机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博峰文化(北京)有限公司

成都八光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每天读点故事APP

成都奇影动漫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科普中国网

成都万物声学数字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三体网站社群

专家评审委员会

文学专家组(12位):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领军人物。

杨枫,八光分文化创始人,科幻MOOK《银河边缘》中文版主编。

凌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女性科幻作家之一,中国科幻文学“银河奖”得主。

张冉,知名科幻作家、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

江波,中国太空歌剧科幻代表作家之一。

宝树,80后科幻作家代表人物,代表作《时间之墟》等。

阿缺,90后科幻作家代表人物,代表作《再见哆啦A梦》《彼岸花》等。

夏笳,西安交大副教授,代表作《关妖精的瓶子》等。

迟卉,《科幻世界》执行主编,代表作有《归者无路》《虫巢》等。

飞氘,科幻作家,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灰狐,新锐科幻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固体海洋》获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科幻小说金奖。

杨晚晴,新锐科幻作家,代表作《麦浪》《墓志铭》等,曾获得未来科幻大师奖、光年奖、冷湖奖、晨星奖、星云奖、银河奖,新浪评选十大青年科幻作者。

创意专家组(8位):

丁冰,快看漫画签约作者,知名漫画家。

李路,电影厂牌“锦橙合制计划”负责人。

柳青伶,电影厂牌“可能制造”负责人。

李扬墨,万物声学产品总监,原成都人民广播电台首席录音师与制作人。国家广电总局认证调音师。

吴炜,万物声学项目总监,四川电视台主持人,四川省文联理事、特聘讲师,四川新闻奖获得者。

董景博,UI中国创始人。

陈晋涛,完美世界游戏文创负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