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湾之战输给朱元璋,陈友谅一年后失去都城,他为何败得这么快?

 弋尘读书 2021-07-05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亲率舟师大举东下,打算毕其功于一役,消灭朱元璋的势力,攻占六朝古都金陵。

可是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决定诱敌深入、设伏聚歼,又让康茂才诈降陈友谅,初十这天,双方在龙湾展开激战,结果陈友谅惨败而逃。

分析陈友谅的失败原因,固然离不开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朱元璋的指挥得当,可是这些因素对于陈友谅而言都是外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陈友谅失败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

当时陈友谅的舟师数量是朱元璋的十倍,有一百多都巨舰何和几百条战船,而且陈友谅出生于渔民之家,自小在水上长大,是水上骁将,这些都是陈友谅的优势。

分析战斗的过程,发现一个细节:陈友谅令张志雄率领偏师佯攻,可是张志雄却消极怠战,而且在陈友谅渐落下风时干脆阵前倒戈,投降了朱元璋。

除了张志雄,还有梁铉、俞国兴、刘世衍等人投降。

张志雄为什么临阵倒戈呢?原来他是赵普胜的部将,对陈友谅杀害赵普胜的行为十分不满。张志雄是员猛将,号称“长张“,跟着赵普胜驻守安庆。

投降后,张志雄向朱元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情报:安庆城兵力空虚,陈友谅为了攻打应天,把安庆的守军全都带了出来,归降的士卒全都是原先安庆的守军。

朱元璋听后,马上令徐达、冯胜、廖永忠等人率军追击陈友谅,不久攻占安庆。

这年七月,浮梁守将于光以城投降;九月,袁州守将欧普祥投降;明玉珍得知徐寿辉被害后,和陈友谅断绝关系,“与友谅俱臣徐氏,顾悖逆如此。”(《明史·列传·明玉珍》)

第二年五月,陈友谅不担心失败,派李明道攻打信州,战败后与王汉二一起被俘,押送到应天。

李明道到应天后,对朱元璋说:“友谅自弑徐寿辉,将士皆离心,且政令不一,擅权者多,骁勇之将如赵普胜者,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用也“(《明太祖实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陈友谅自从弑主夺位后,将士上下离心,而且政令不一,很多人擅权独行,像赵普胜这样骁勇善战的将领,却因为猜忌而被杀害,陈友谅虽然兵力众多,战斗力却不强。

这年八月,朱元璋决定亲自带兵反击,在攻下安庆后,接着乘风西进,驻守在长江天险小孤山的陈友谅部将傅友德、丁普朗率部众归降朱元璋,不久,陈友谅的都城江都被攻克,陈友谅携妻带子仓皇逃往武昌。

此时距离龙湾之战仅仅过去了一年多,陈友谅为何败得这么快?

分析上述过程,可以发现,不断有陈友谅的部将投降朱元璋,为朱元璋冲锋陷阵,而且向朱元璋提供了重要情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妨从陈友谅最初的经历开始分析。

陈友谅小时候读过书,粗通文义,在当时可能算得上是有文化的人。有位江湖术士曾看过陈友谅家的祖坟,认为他日后定能富贵,陈友谅十分高兴。

陈友谅身材魁梧,武艺高强,曾经当过县衙的贴书,是县里书吏的助手,但是这并非陈友谅的志向。

徐寿辉举兵起义后,陈友谅便参加了天完红巾军,成为倪文俊的手下,被任命为簿掾。

元至正十一年五月,刘福通在河南颍州起义,这年八月,徐寿辉、邹普胜起兵响应,攻占蕲州,不久攻下蕲水、黄州路,击败败元威顺王宽彻不花,然后以蕲水为都城,建立天完政权,徐寿辉称皇帝,以邹普胜为太师。

徐寿辉是罗田人,以贩布为生,元朝末年,袁州僧人彭莹玉辗转逃到淮西,秘密传播白莲教,徐寿辉因相貌雄伟被推举为首领。

后来,天完红巾军遭遇挫折,逐渐转入低谷,徐寿辉逃入深山。

倪文俊是黄州黄陂人,世代以打鱼为生,因力大勇猛被称为”蛮子“。元至正十五年,倪文俊攻取武昌、汉阳等地,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倪文俊将徐寿辉迎至汉阳,自己当丞相,掌握实权。

由于同是出身于渔民之家,倪文俊可能对陈友谅有着心理上的亲近感,陈友谅因为战功升为领兵元帅,被倪文俊任命为黄州的守将。

黄州是位于汉阳的下游,是武昌、汉阳东面的门户,这里也是倪文俊的家乡。

因此,倪文俊是把陈友谅当作亲信的,当作在危急时刻可以依靠的力量。

元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弑寿辉,事情败露后,倪文俊立即想到的落脚点便是黄州。

可能此前一直陈友谅在恩公倪文俊面前一直扮演着忠心尽职、善解人意的形象,让倪文俊对这个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深信不疑,他可能打算先在黄州图谋东山再起。

陈友谅像往日一样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倪文俊对他毫无戒备,他却早已埋伏好了刀斧手。

在面临重大选择时,陈友谅最终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除掉倪文俊后,陈友谅便可以取代他的位置,掌控实权。

陈友谅趁机兼并了倪文俊的兵力、地盘,成为天完政权最强的势力。

为了攫夺实际利益,陈友谅第一次显露出凶狠、不择手段和急不可耐,其实他完全可以把倪文俊交给徐寿辉处置。

虽然陈友谅的势力迅速崛起,成长为南方起义军中占地最广、兵力最强的武装力量,“尽有江西、湖广之地”(《明史·列传·陈友谅》),但是却埋下了信任危机。

一支队伍的战斗力离不开一大批谋臣、武将的忠心追随。

在特定的时间内,谋臣、武将的数量是固定的,如果陈友谅是过河拆桥之人,他们为什么跟随陈友谅呢?他们为什么相信陈友谅呢?

仅仅是因为威慑吗?《明史》认为,“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没有信任、发自内心的认同,仅靠威慑驾驭部众,那就只能赢不能输,可是胜败乃兵家常事,谁能保证自己不遭遇一点儿挫折呢?

当部下花心思为自己留退路时,他们会在危机来临时拼力死战吗?

元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因为猜疑,故伎重施,以会师为名,从江州突然来到安庆,杀害骁勇善战的赵普胜。

彭莹玉在淮西发展了大批信徒,将能力突出的的信徒以“普”字记名,例如:邹普胜、赵普胜、欧普祥、丁普郎、李普胜。

可见,赵普胜在天完红巾军中的地位不低。

赵普胜,号称“双刀赵”,是巢湖水军的创立者之一,起初与李普胜、廖永安、俞通海等人屯兵于巢湖,当廖永安、俞通海等人率舟师投奔朱元璋时,赵普胜不愿同去,投奔了徐寿辉,与陈友谅合力攻下安庆后,便负责镇守安庆。

龙湾之战后,欧普祥、丁普郎先后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自乱阵脚,只能让对手获利。

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东下,攻占太平府,夺取采石,几天后血腥的一幕再次上演,陈友谅让人结束了徐寿辉的性命。

随后,陈友谅在采石五通庙登基称帝。这次的弑主夺位之举,进一步破坏了陈友谅队伍内部的凝聚力,“人各一心,上下猜疑”(《明太祖实录》)。

一个人的强大,离不开自身品德的修炼;以诚待人,才能收获友谊和真诚,才能建立坚不可摧的团队,成就一番事业,陈友谅失败的教训或许能给正在创业的朋友带来一些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