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熟古建筑——名人第宅、亭台楼阁

 常熟记忆 2021-07-05

摘自《重修常昭合志》《常熟市志》《虞山林场志》《虞山镇志》

配图:常熟记忆

一、名人宅第

1、言子故居

在东言子巷15—17号。唐陆广微《吴地记》载:“常熟县北一百九十步有孔子弟子言偃宅,中有圣井,阔三尺,深十丈。傍有盟,盟北百步有浣纱石,可方四丈。”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所载基本与《吴地记》相同。南宋范成大《吴郡志》,除引《吴地记》外,又引《舆地志》曰:“梁萧正德为郡太守,将石去,莫知所在。”但从南宋庆元五年(1199)大儒朱熹的《平江府常熟县学丹阳公祠堂记》碑文:“而此县有巷名子游,有桥名文学,相传至今。《图经》又言:公之故宅在县西北,而旧井存焉。则今虽不复可见,而公为此县之人,盖不诬矣。”似此时言子故居及墨井已迹湮无寻。或许朱熹写此碑文时没有到过常熟,仅是感想。不过其所引《图经》是五代北宋初之书,藉此我们仍可知道五代、北宋初宅井犹存。元至元间黄缙《常熟州学田记》曰:“常熟故吴地,州西子游宅在焉。”大德十一年(1307)周驰《重修谯楼记》称:“北则子游旧居,故家乔木,遗井沈沈。”近年出土明洪武间林大同所撰副都御史邑人吴讷祖父《吴天佑墓志铭》亦称:“世居文学里言子旧宅之傍”。据明万历间杨仪《明良记》、姚宗仪《常熟县私志》及清雍正二年(1724)孔子68世孙衍圣公孔传铎《复言子宅记》、陈祖范《复先贤言子宅记》等载,大约在永乐初,言子62世孙名言信者,由象贤斋弟子员任谏垣,一说任户部给事中,因言事得罪太祖,被簿录其家。子姓除留守坟墓祠堂者外,均遭充军发配等处分,由是宅亦废。至明末,言子故居成为西方天主教堂。清初,画家吴历曾居于井旁,自号“墨井道人”。康熙末年,圣祖一度禁教,言子裔孙言德坚乃向江苏布政使鄂尔泰等上书申请恢复先贤故宅,得到旨准。雍正初,先是由言德坚在言子故居中设言子木主供族中祭祀,其后乾隆间又有其子言如洙及言如泗等相度经营,大加修葺整治,历4个月而竣工。计有三组建筑,中轴线上为三重,每重皆三楹,依次是大门、仪门和言子正庙。庙为楼。增设户牖,藏钦赐墨迹、书籍等,名曰:“宝翰楼”,庙之东轴为四重,每重亦3楹,依次是祠堂,系园公专祠、墨井亭及世恩楼。系园公专祠亦称鸳鸯厅,墨井位于亭后东侧,世恩楼奉历世大宗神主及子孙之膺封赠有职者。楼后则为故居后门,通浜巷(今名班巷)。正庙之西二重,每重3楹,依次是照厅及祭祀时斋宿更衣之所。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编印的《言子文学录》所附言子故居图看,仍基本保持着乾隆格局。但对照现存建筑,已有较大变化。今尚存东西二组均为平屋,东组属17号,有4进,头进与第2进为3开间,第3进厅面阔5间17.5米,进深九架8.8米,厅后天井东侧为墨井。第4进在天井围墙之外。西组属15号,仅存第三进后堂。靠东组陪弄内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兵部侍郎珂兴阿所立御祭碑一通。堂后天井围墙上嵌砌乾隆及光绪间镌一松山房四止图、言子墓图、言子像等碑刻3块。据建筑风格,除墨井及乾隆碑外,均应为清代晚期大致在原有房屋基础上所重建。建国后,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重修。

2、严讷故居

在周神庙弄3号。明崇祯龚立本《常熟县志》载:“严文靖公宅在儒学西,门临琴川第一弦”。清庞志曰:“严文靖公宅在儒学西,又有读书馆,在影娥池北。文靖居官久,渐圮,其戚萧葺之。后堂祀虞仲、言子,王世贞有记,后废。文靖子泽移其坊於城西致道观右。泽子栻重建,裔孙有禧重葺,咸丰十年毁。同治十三年裔孙鍾瑞重建房屋五楹。”清同治陆筠《劫余杂录》又云:“周神庙弄严宅,(太平军)昭文军政司[上合下贝]天燕孙道成馆衙于此。”其宅原有三进,为严讷归隐后建,今尚存二进。第三进后堂属明代原构,坐北朝南,歇山顶,面阔5间21.44米,进深11.3米,檐高3米。额坊上略施有彩绘,用料粗壮,形制简朴。第二进门楼大厅,硬山顶,为清代中期所重建。厅右为小型庭院,内有湖石山子,花木等,小巧典雅。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3、赵用贤宅及脉望馆

在南赵弄10号。明万历姚宗仪《常熟县私志》载:“赵文毅公用贤宅在九万圩”。今存赵氏故居有主轴线一组共三进加东西厢房,前为门屋3间。第二进大厅面阔3间10.4米,进深10架椽10.73米,梁上浮雕云鹤、荷叶等图案,线条饱满,雕刻精美。在梁枋斗拱上,均施有彩绘,色调清新淡雅,繁而不俗。并设有方形木兼柱及抹角合盘式鼓磴,墙上嵌砌砖刻卷草纹须弥座等。厅之东侧厢屋为3小间,即赵氏藏书处“脉望馆”。内置落地长窗,前设天井,小而精巧,所存湖石亦系明代故物。此宅系常熟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上升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4、焦桐街明厅

在焦桐街5、27号,共2所,何人所建无考。据建国后70年代虞山镇古建筑普查资料载:“按房屋结构,属明代建筑,为沈氏住宅”。又据今人沈传甲先生考证,其中27号一所原名“荫远堂”。二厅均坐西朝东,面阔5间15米,进深8.2米,脊高5.15米,木构用斗拱及月梁,柱础为石磉。其中右厅明间主袱上用沥粉堆塑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工艺甚精。均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5、拂水山庄

在西门外虞山拂水岩下,临山前塘,系邑中文士瞿纯仁所创建,后为明万历进士、崇祯初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钱谦益别业。中有“耦耕堂”、“明发堂”、“朝阳榭”、“留水馆”、“秋水阁”、“小苏堤”、“玉蕊轩”等诸胜。钱氏常在此招引四方名士,曲觞流水,雅集为乐。现在这地方称“花园浜”,尚存石桥废址,及河东君柳如是墓。

6、綵衣堂

在翁家巷门2号翁同龢纪念馆内。据邑志及有关资料考,此屋在明代成化弘治间系本邑大族桑氏所有,堂名“森桂”,后易“丛桂”。隆庆万历间属邵武知府古琴家严澂居宅。清道光十三年(1833)大学士翁心存从仲姓处购得,更名为“綵衣堂”。其子同治、光绪朝帝师翁同龢曾在此度过青少年时期。明嘉靖邓韨《常熟县志》载“世俊坊,在南市街,为桑瑾建。时英坊,在南市街,为桑瑜建”。钱仁夫《时英坊记》曰:“草桥西南有桑通判瑾所辟小南园,中有'四二亭’,乃取'四美二难之义’”。清康熙钱陆灿《常熟县志》载:“桑侃宅在南市,有森桂堂,以子琼、瑾、瑜相继登科故名。后孙翘、悦复接武领乡荐改为丛桂。”邵松年《海虞文征》云:“严澂有园在南墅,严官邵武知府,古琴家”。道光十五年苏州巡抚陈銮书“綵衣堂”匾额跋曰:“道光乙未小春,二铭年大人奉命典试浙江,还过吴中,拜太夫人于里第,时值圣母六旬万寿,百僚彩服旬有五日,因述其新居有綵衣堂额,嘱余书之,以识国恩家庆,为德门盛事云。年愚弟陈銮拜跋。”今此堂坐北面南,位于第三进,是翁氏故居中主体建筑。硬山五脊顶,面阔3间14.98米,进深五架并轩前后廊共九架14.03米,用材硕壮。在梁枋檩额等处绘有彩画116幅,总面积约150平方米。分纯包袱、全构图包袱及仿官类彩画三大类。图案以几何织锦纹、浮云、游龙、仙鹤为主体,内容有狮子滚绣球、莲池鸳鸯、松鹤延寿、喜上眉梢等。花样繁多、变幻无穷。用色青、蓝、黑、白、黄、赭等,色彩素雅、基调柔和。部分画面并施沥粉堆塑,具有较强立体感。堪称江南彩画上乘之作和优秀代表。梁上并悬有道光十五年(1835)苏州巡抚陈銮所书“綵衣堂”匾额一方。此堂于1982年3月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省市文管会重修。1991年11月,作为翁氏故居辟为“翁同龢纪念馆”,由爱心觉罗、溥杰书额。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7、瓶隐庐(翁氏丙舍)

在西门外虞山鹁鸽峰下谢家浜,背山面湖,风景甚佳。原系翁氏新阡之墓庐,后为翁同龢归隐之住所。清同治间翁同爵、翁同龢兄弟所建。民国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载∶“瓶庐在鹁鸽峰下,翁文恭公同龢庐于父墓旁,为归隐之所。登楼揽翠,开轩面湖,具有山林深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朝帝师翁同龢因力主光绪皇帝亲政,被慈禧太后夺职归里后息隐于此。其自题曰∶“瓶隐庐”,据传寓守口如瓶或隐于瓶中之意。庐初创甚陋,后渐充实。但缀以庭园、假山、池塘、茅亭等,颇有山水之胜。原正门由山前塘入,门楣上镌翁同龢题额“翁氏丙舍”四字。沿路有坐北面南船楼三上三下,靠东厢房系接待宾客之处,陈设简雅。南面正屋楼房五上五下,内置天然几、太师椅,中供奉其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像,靠东系翁氏起居室,题额“紫芝白龟之室”。园内有古柏1株及堆假山1座,东墙上构月洞门,上镌“瓶隐庐”三字。西面亦有厢房3间,沿山塘辟便门,门外凿“渫井”1眼。西北角茅亭1座,题“乾坤一草亭”额,东端为池塘,养鱼放鸭。据看守庐人周关全见告,月洞门上并镌有“原思环堵,泄柳闭门”楹联。翁同龢在庐中或闭门读经,以诗酒自遣;或芒鞋竹杖,徘徊于湖光山色中。于光绪三十年抑郁而逝。民国26年,国民党军队87师曾驻扎于内,因挂有蒋介石像,房屋及园景大部分毁于兵火,仅存前进数间。新中国成立后,余屋曾作虞山林场石洞工区生产队办公室及仓库。1984年市文管会修缮厢房,重建门屋并围以砖墙等,今占地约3000平方米。

8、屈成霖宅

在南门大街46号。屈成霖,字启商,清乾隆丙辰进士,授卢龙知县,有治声,擢景州知州。在任兴修水利,振兴书院,返里后力行善事。置义田,设立安济堂,收养贫弱无依者,又修学宫,致道观、乾元宫、维摩寺等。卒年84岁,邵齐焘为撰墓志铭。据建国后70年代中虞山镇古建筑普查发现,尚存后堂楼一座,坐南朝北,硬山顶,二层,通宽5间18.2米,进深11.3米,内屋顶及上层结构以全木料铺设,用材甚巨并较为稀见,底层明间有青石所雕莲瓣纹柱础。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9、蒋泂宅

在辛峰巷20号,与燕园相邻。蒋泂,字恺思,清云贵总督蒋陈锡仲子,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历官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山西布政使领侍郎衔,因善屯田而闻名于朝。据庞志云:“屯田侍郎蒋洞宅在炳灵公殿西,从子台湾知府元枢亦居之。”今存其宅坐北朝南,共有二进,后进之楼面阔7间23.4米,进深8.3米,下檐高3.25米,所用月梁等结构粗壮,檐柱下置有木础。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0、庞鸿文宅

在南泾堂36—40号,系其父庞鍾璐居宅之一部分。民国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载:“庞文恪公鍾璐宅在望仙桥。”又载:“庞鸿文,字伯絅,号絅堂,刑部尚书鍾璐之子,光绪丙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殚精於学,词赋骈偶,敏捷伟丽,为众所推服,历官至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副使。今存其宅坐北朝南,共有五进,第二进大厅面阔5间18.6米,进深8.35米,脊高6.5米。构造用月梁及花岗石柱础等。于1982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1、沈石友故居

在翁府前38号,原为清康熙间刑部尚书翁叔元故宅,后归沈氏所有。康熙曾倬《常熟县志》载:“刑部尚书翁叔元宅在城西九万圩,有赐额曰揽秀堂。”沈石友,名汝瑾,字公周,别署纯居士,听松亭长等。光绪九年(1883)庠生,以诗名闻邑中,喜蓄金石书画,尤专于砚,所藏古砚多稀世珍品,与安吉吴昌硕有深交,砚铭较多出于吴所镌刻。著有《鸣坚白斋诗集》,《沈氏砚林》等。其宅原有四进,第二进已改建,尚存头门,后厅及偏房。第三进厅坐北朝南,硬山顶,面阔3间10.2米,进深7.2米,檐高3.88米,用青石墙基及花岗石柱础。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2、笛在月明楼

在西仓前下塘13号,据其结构约建于清代中期。清末,邑中藏砚家、诗人沈石友居此,作为会客之所,取名“笛在月明楼”,吴昌硕,赵古泥等名士雅集于此琢砚及唱和。今存此楼坐北朝南,歇山顶,共二层,面阔3间8.4米,进深8.9米,上檐高5.9米,置落地长窗体量较小。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3、张氏永忍堂

在南泾堂42号。据《张氏家谱》及张氏后裔所提供资料,系清同治末光绪初年以同知衔分发两浙金山场盐课大使邑人张治所建居宅,名“永忍堂”。其长子毓禾及次子太常寺博士毓干先后居此。今存宅坐北朝南,共有五进。第三进大厅,硬山顶,面宽5间22.7米,进深11.5米,设前翻轩等。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4、缪少村宅

在西门大街199号及西仓前上塘街44号。缪少村,名镐,清同治十三年(1874)诸生,历官五品衔署阳湖县儒学训导。擅文学诗词。其宅据建国后70年代虞山镇古建筑普查资料,约建于清代中期,原名“承古堂”。今尚存三进,坐南朝北。第三进大厅,硬山顶,面宽5间18.5米,进深8米,檐高3.35米,结构用月梁及青石柱础。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5、张氏爱日精庐

在西门大街187号,系清代嘉庆、道光间藏书家张金吾宅及其藏书处。今其故居尚存二层楼房一所,楼为坐南朝北,硬山顶,面阔7间24.5米,进深11架11.5米,底层檐高3.7米,设有后翻轩及加廊。外有砖刻门楣,上镌福乐寿图案及清光绪间翰林院编修陆懋宗所补书“树德务滋”额。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亭台楼阁

1、辛峰亭

在虞山东岭仲雍、言子墓之上。清康熙钱陆灿《常熟县志》载∶“极目亭在乾元宫前,址为齐女墓,宋嘉泰初知县何衮创。初名“望湖亭”,嘉定三年(1210年)徐次铎更名“极目亭”,米芾书匾,元末废。明嘉靖间冯汝弼重建,更名“达观亭”,又废。万历间萧应宫建阁两层,以形家言,更名“辛峰亭”。相传亭侧穴中有潜蛟,因奉许旌阳像以镇之。清康熙、雍正、乾隆朝都有人出资修葺。但未数十年,又倾圮日甚。五经博士言如洙及言如泗、姚大勋、吴敬等遂发起捐资大修,历3月而竣工。同治间,有谣传此亭坏即多雨,故乡人遇干旱,便往往毁其四角,雨后又修复之。新中国成立后屡修。1996年,市文管会委托园林管理处撤构用原材重建。今存其亭保持清乾隆间大修后形制,为六角形,单间重檐式,攒尖顶,高两层,木构砖砌,每边长3.8米,下檐高3米,东西向设门洞,造型十分优美,亭内有碑,刻许真君像及辛峰亭记。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2、言子故里亭

原在莫城镇临元和塘东岸,因距城约5公里,故又名“十里亭”。民国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载:“言子故里碑亭,在元和塘偃泾浦,清乾隆初知县陈𦳣纕立碑,三十八年建亭,知县刘沅题曰:“邑里崇名迹,东南鍾大贤。”今存其亭为花岗石筑,方形,单檐歇山顶,高约4米,宽深各3米。面朝元和塘,亭柱上镌刻刘沅所题“邑里崇名迹,东南鍾大贤”楹联一副。亭中竖青石碑一通,上镌“先贤言子故里”六大字,旁镌小字“赐进士出身知常熟县事滇南陈○纕乾隆乙丑(1745)岁次仲夏月吉立”。碑高1.8米,宽0.9米。此亭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迁建于古城区元和桥东堍。

3、松风亭

位于虞山剑门奇石西侧的高峰处,与古剑阁遥相呼应。1993年6月破土动工,10月落成,总投资10余万元。主建筑占地面积24平方米。是单间正方形、攒尖顶金山石亭。由当代著名画家、原省书画院院长是年75岁高龄的宋文治先生以画筹资、精心设计,常熟市石雕工艺厂能工巧匠营造的。亭内外精雕细刻有谢稚柳、陈佩秋及邑内书法家曹大铁、言公达等人的题咏,匾额上“松风亭”三字由已故书画大家朱屺瞻(是年102岁)书写。

4、昭明太子读书台

在虞山东南麓石梅,今书台公园内,相传系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据明清邑志及碑刻资料等载,虞山致道观东,原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其上有亭久废。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重为构筑,未久即圮,继任知县胡巍、县丞邹旸等于松竹林中觅得遗址,以为书台不可无亭,遂再葺之,又毁。嘉靖十二年(1533),知县沈弘彝秩满三载将去任,周览邑中古迹,登临台上,有客告以亭之兴废,深以为慨,乃斥俸复作新亭。并为坚固计,亭柱均以石构,又翳理四周杂树,设磴道石阶,嘱邑人邓钹撰《读书台铭》。时耆老邵复出示昭明太子像一帧,亦令绘者摹之于石,同置于台壁。邑人邵武知府古琴家严天池增建外门,榜题曰:“昭明遗构”。迄清代,顺治间王梦鼎、邵灯等再修。乾隆八年,苏州粮备道觉罗雅尔哈善重书“读书台”额。今存其台以山泥夯筑,高3.54米,南北长14.6米,东西宽12.8米,居高临下,岿然而峙。台上有石亭,系长方形,单间券棚顶,高3.65米,阔4.6米,进深5.16米。壁间嵌砌有明嘉靖间所镌昭明太子像、邓韨撰《读书台铭》,佥都御史陈察撰《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及乾隆间觉罗雅尔哈善书“读书台”额等碑刻数通。亭中又有大石台一,端面镌刻清道光间倪良耀所书《虞麓园记》。台下四周尚存数百年前所植榆、榉、朴、栎等树木十余株,北侧有焦尾泉、仓圣祠,西侧为清代游文书院等。“书台怀古”为著名虞山18景之一。读书台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5、游文书院

在虞山东南麓石梅,梁昭明太子读书台西侧。据邑志载,清康熙中,粮守道刘殿邦就读书台畔构“蹑云山房”,为公余游憩之所。五十九年(1720),邑人陶贞一、言德坚等集资银1220两,向殿邦子素中契买山房并山地各屋。又有王序东等捐助山地为头门甬道。雍正三年(1725),粮储道杨本植始建为书院,额以今名,并捐银500两为葺屋课士之费。乾隆二年(1737),姚孔鈵乃延师掌教。八年,署粮道苏州知府雅尔哈善重修,并移祀巫公於内。十一年,粮储道程光钜辟圃于院后,作亭名“卓尔亭”。西石壁间有泉涌出,曰“蒙泉”。四十二年,邑人言如泗等集资修缮,增设照墙,辟学山园门达于桂花厅。厅之南建巫公祠三楹,并修余屋,粮储道苏凌阿撰记。四十七年,邑人公捐2100千文,交典生息以助生童膏火。五十一年,又捐900余千文益之。五十二年,经巡抚闵鹗元檄饬司道会议章程,委常昭两学教官为监院,由本邑绅董佐之。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陈延恩建白文公、苏文忠公合祠於巫公祠西。咸丰十年(1860),悉毁于兵火。同治九年(1870),邑人重建讲堂及大门。十一年,重建至山堂及旁舍。十二年,于桂花厅旧址构堂五楹。十三年又于其前建屋,东三楹祀仓圣,西三楹祀巫公父子。并於至山堂左东向建白苏公合祠三楹。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书院改为常昭学堂,旋改为公立高等小学。辛亥革命后,改设石梅小学及女子高等小学。1937年又设立县立图书馆。建国后,其旧址大部分划入石梅小学。今尚存厅一进,为市图书馆古籍部阅览室。系硬山顶,面阔五间17.25米,进深7.1米,檐高3.6米。内竖清雍正间镌《公建游文书院记》及《重修石梅游文书院记》碑二通。悬挂光绪间书法家邑人杨沂孙所书“游文书院”匾额一块。于1982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6、旧山楼

在北门外报慈桥。系清咸丰间太常寺博士、藏书家赵宗建在其祖父赵同汇“总宜山房”及父赵曼华“半亩园”之中所增建。清《小石山房文集》云:“半亩园在报慈里,詹事府主簿赵奎昌筑,有贞寿堂、溪山平远阁,宅内有总宜山房。子宗建新葺台榭,有古春野屋、拜诗龛、过酒台诸胜,远近名流翕来啸咏。其藏书处曰旧山楼,邵渊耀、张瑛有记”。咸丰七年(1857)邵渊耀《旧山楼记》曰:“去年曼华仲子常博次侯,既潢治三峰《龙藏》,刊行先世著作,又於山房东缮葺亭榭,并臻整洁,命曰宝慈新居。有双梓堂、古春书屋、拜诗龛、过酒台诸胜。而兹楼居其北,地最高朗,岚彩溢目,迩延远揽,足领全园之要”。清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曰:“宗建所居曰梅巅阁,与旧山楼相属”。近人花病鹤先生《虞山园林小识》考曰:“旧山楼,址在北门外报慈桥,乾嘉间为赵曼华第宅,就隙地为园。渐次并前明吴讷'半亩园’、魏浣初'乐宾堂’而有之。其孙次侯搜求古籍,所藏至富为东南藏书家巨擘”。赵次侯与翁同龢、药龛和尚等交谊甚深,以所藏元代画家王冕之梅花图手卷及明脉望馆《元明古今杂剧》手抄本最为著名。今其楼房已毁,尚存楼前坐东面西平屋3间。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7、望海楼

又名望江楼,位于虞山中部笤帽峰维摩山庄内。回廊曲折,颇具幽趣。昔时文人雅士常结伴夜宿于此,清晨登楼观日出,云蒸霞蔚,极其壮观,向有“维摩旭日”美称,为“虞山十八景”之一。楼中昔悬有明清之际江南才女柳如是所撰楹联∶“日毂行天沧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清咸丰十年因太平军与清兵在虞山激战,寺毁楼损。清光绪时重修,屈氏后人助修望海楼等,并于楼内塑有屈成霖像,悬长联曰∶“钟磐定山声,昔有白云投刺史;棂栏接海气,远持红日照维摩”。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乏人管理,楼宇破败。1983年10月~1987年初,兴修维摩山庄时重建。

8、剑阁

在虞山锦峰剑门之上,原系明嘉靖间监察御史邑人钱籍所建。据邑志载,钱籍字汝载,举进士,除遂安知县,分校浙闱,拔名士茅坤,拜南御史,罢归。钱性故倜傥,才复赡丽,罢官归里后,益纵情诗酒,皇甫子循辈俱称赏之。於虞山最险绝处凿石开一门,以其崟崎不减蜀道,名之曰“剑门”。创楼三楹,复作亭於其上。其后又造一剑阁,栋宇翼如揭。两柱联一曰“无边风月供嘲弄,有主江山属剪裁”。又曰∶“绝壁剑开,伊阙羊肠应让险;重湖镜列,洞庭彭蠡合争奇”。游人过此,咸叹赏之。后受子累,为仇家所控,以其所题联名有图谋不轨之嫌,险遭杀身之祸。阁后毁,民国23年,常熟县文献委员会曾于原处重建石亭1座。新中国成立后,于1990年市建委在石亭东侧再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筑,规模甚宏,仍题名为“剑阁”。今成虞山一大景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