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文化】神秘的九十九间屋

 老沔城人 2021-07-05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建筑文化】


神秘的九十九间屋

文/李勋明



    九十九间屋(亦名老屋湾),位于荆门城西马河镇院子河村,其人文历史充满传奇,建筑布局独特。为了让这栋古老的民居建筑文化得以传承,我们多次到实地踏勘,并请马河镇政府和周氏二十五代孙周昌建先生协助勘查,力求将该建筑文化精准编入《江汉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以备后人修复移建时查用,现将部分考正资料简述如下:

    一,历史沿革

    实测老屋湾建筑群为四进四轴,总宽68.4m,深49.8m,占地总面积3379m²,大小房屋99间,14个天井。整体建筑依山就势分五台四轴推进,前后落差约4m。根据主屋前墙镶嵌的两块砖刻:“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八月十三日起□造,瓦匠吕国贤”。“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九月廿八日立”,还有前院一块脱落的砖刻:“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由此确定,九十九间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查墙体多有重复翻修的痕迹和不同规格的青砖,推断老屋前后修建次序为;明万历年间首建中轴四合院,清康熙年间续建中轴前楼及左右轴部分房屋,嘉庆年间调整主大门,完善左右三轴房屋,乾隆至民国初期续建部分附属屋,形成99间规模。可惜日军侵华期间,烧毁了几十间房屋,九十九间屋开始衰败倒塌,后又被人为不断拆除改建,逐步倒塌,剩下中轴和左轴部分危房。

    二,地理环境

    按中国传统建筑学理论评析老屋湾地理环境,察老屋湾座巽向乾(东南向北),七十二龙辛已对丁亥。背后靠山源之东北50里外的荆山主脉偏观寺,连绵五十余里于老屋后独峙一峰,再向左右双双伸出青龙白虎支脉环抱老屋,形如军盔,与屋前数里外马鞍山遥遥相对。老屋前空间开阔,院子河自北而来从前面畈地环流而过,在左青龙护山外形成曲水流觞,迥为太极,关锁水口,实乃天造地设太极地,鬼斧神工八卦水。河中两级石坎清流哗哗,跃鱼飞燕,俗称“石龙过江”“鲤鱼跳龙门”。屋前堰塘如鱼形, 置石鱼头,代表眼珠,置石鱼尾,象征年年有鱼(余)。老屋从建筑选址到文化内涵布置,都力求顺应自然,达到了人居与自然完美和谐相与。     

    三,建筑玄机

    察老屋湾与本土其它古民居不同点有六:

    一是中轴门楼设计独特,既是观景楼又是安全瞭望台,左右山墙飞垛设计精巧,垛头翘角为龙头鱼尾,寓鱼跃龙门。龙口塑一燕子,寓意鸿运当头;龙下檐口塑蝙蝠浮雕,寓意“遍福”;蝙蝠下方造型为书本,代表四书,所绘图案,寓文运昌盛;书下绘祥云仙草、樵夫砍柴类水墨画,寓耕读传家;垛中凹处左塑青龙,右雕白虎,雄视苍穹,消煞镇宅。总之,该飞垛造型奇特,工艺精湛,集龙、虎、燕、鱼、蝙蝠、书画、卷草等吉祥物于一体,堪称本土民居建筑装饰之精华;

    二是“忠孝传家”门头塑四龙戏珠,民宅少有;

    三是中轴内宅檐画寓意深奥,无法解读;

    四是二进楼后天井高悬室内一米多,而室内陆面却无潮无浸,其天井下水处置堪称一绝;

    五是整栋房屋阁楼隐蔽互通,石楼为堡,安全防范严密;

    六是主大门开在中轴和右轴之间。乍看有违惯例,实则顺合地理。原来,因老屋门朝西北,大门在中轴右边,更偏向近东方,利于中轴采阳纳瑞。大门在右轴左,则避开了右白虎埂太近损丁之弊,其中玄妙,非高人莫识!

    四,人文历史

    九十九间屋初建者为周堤,传说他在河北邯郸做官,告老还乡,在猪头岭下仿造北方房屋养老。而周堤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呢?由于民国战乱,家谱失传,已无史料可查。但是根据其房屋规制,周堤官位至少在五品以上。按周昌建回忆,主大门上原悬有乾隆年间“恩赐登仕郎”牌匾,而恩赐谁?周昌建仅儿童时记忆,也说不清楚。按清朝官衔,登仕郎从九品,“恩赐登仕郎”牌匾应该是周氏在乾隆年间出过一个有作为的人才,清廷恩赐其为登仕郎,而非周堤。通过三块砖刻时间,也可以推断该屋在明万历、清嘉庆、康熙、乾隆年间为家族鼎盛时期,而且出个五品以上的官员,否则,不可能超规制建房。

    民间传说老屋湾修到99间,再增修一间倒塌一间,始终只能建九十九间。有一篇文章引述周氏后人周良谋父亲的话 “天道恶满盈,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人要低调,房屋也要低调。即此也!   

    九十九间屋历经四百多年岁月沧桑,始终为周氏所居,从明朝中期至民国末年一直人丁兴旺,实属罕见。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嫡传周春生被强制迁出,房屋被分配给十余家周氏穷人。按周昌建介绍,周春生大儿子周永坚毕业于黄埔军校十七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九六八年病逝于沙市,其子周昌池曾参与组建龙泉中学和沙洋师范,可见九十九间屋一直人才辈出。

    九十九间屋乃江汉地区民居建筑精典,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充满神奇的故事,其建筑与漳河镇佘楼堡式古民居、京山易家老屋都是较珍贵的古民居,相关部门应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适时修复或移建,让其建筑文化得以保护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