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教仁:滇西之祸源篇(1911)

 滇史 2021-07-05
宋教仁

宋教仁(1 8 8 2—1 9 1 3),湖南桃源人,字初,一作钝初,号渔父,辛亥时期著名革命党人。1903年入湖北文普通中学堂,后参与创立华兴会,次年因长沙起义事泄逃亡日本。在日期间参与中国同盟会筹备工作,后代理同盟会庶务,主持本部工作。1910年归国,后任《民立报》主笔,参与发动黄花岗起义,又与谭人凤等组织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法制院总裁,政府北迁后任农林总长。1912年8月,将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共和实进会等团体改组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被刺杀。编者简介郭汉民,男,1 9 4 5年生,湘潭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著有《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近代史事探索》、《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等,主编、参编四卷本《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六卷、第八卷)、《中国近代史实正误》、《湖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研究》等十余种著作,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暴宏博,男,1984年生,湘潭大学出版社编辑。

片马问题之解释
近日道路相传,英人遣兵入云南片马,筑营而居,为永据计,且声言高黎共山以西为其领地。我政府闻此警耗,瞿然惊惧,纷纷议防御,议交涉,几不知所措;滇人亦毅然以领土权促当道力争。将来作何解决,尚在不可知之数,亦西南边防上一大问题也。
此事发生之原因,传闻各异其词。或谓片马与英属缅甸接壤,滇吏向不治理,匪类匿迹其间,时出扰害两国商民,故英人遣兵防戍。或谓片马为野人山地,去年中国官吏发见由滇经过野人山入藏之道,派兵驻扎,而英人指为英国领土,故亦遣兵抵御。或谓英人于去夏潜移腾越西边界碑,冀侵占边地,迤西道与之交涉,相争不下,英领事径调兵入占片马。三说未知孰为真实,然要之因我国素不关心边事,以致境界不明,启人觊觎,乃有此祸,则当为此事之真相也。
片马之地,中国图籍载者少,英国新出地图中有之。其地望在北纬二十六度格林尼址东经九十八度三十五分之交,当腾越西北大塘关外高黎共山之西。英人谓滇缅交界为高黎共山,犹在片马东五英里,故其地为英属。中国人则谓滇缅交界,原为恩买卡河,片马已在河东,且野人山各夷向纳中国贡赋,供役属片马各寨,素分隶各抚夷,执有道光时兵部札副,故应为中属,且据滇缅续约为盾。吾人以谓英人之说,直是矫诬之言,吾国之说,颇得实据,惜误解滇缅续约,反有授人口实之虞耳。
考滇边界务之交涉,始于英灭缅甸以后,自光绪二十年与英人会同查勘划定,缔结条约,始克无事。其后光绪二十五年,复行查勘,订立续约,其腾越西北之界,两次约文皆载在第一条,无有异同。其文曰,“两国边界自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格林尼址东经九十八度十四分,即北京西经十八度十六分之尖高山起,随山脊而行,向西南至瓦仑山尖,即高良山,由此直至萨伯坪”云云。考尖高山与瓦仑山,皆即高黎共山之一脉(高良即高黎共,一音之转),约文所载,是明定两国境界自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格林尼址东经九十八度十四分高黎共山起,向西南至瓦仑山尖,皆以高黎共山为国界矣。然高黎共山由此而东北,尚蜿蜒不绝,而约中无何等之载明,则自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格林尼址东经九十八度十四分以北,当日未定在条约以内可知。换言之,即自此以北之高黎共山,未尝以为国界也。是英人之误一也。片马之地,既在北纬二十六度格林尼址东经九十八度三十五分,则尚在当日划界起点之地之北稍东,不得以为当日条约范围内之地明甚;既非当日条约范围内之地,则不得以为已划归英国之地,更彰彰矣。是英人之误二也。夫英人之说之不足据如此。其或狃于条约之文,未详审地望之实,而漫为此言,亦未可知。然而出以利人土地之心,而行违法之举动,则甚为英人不取也。吾国引历年抚治夷人之事实以为证据,此大得体,然以滇缅续约为盾,则亦未审当日条约所指之地望,滇缅续约实未尝规定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格林尼址东经九十八度十四分以北之界线,则何得漫然引以证据耶?若果如所说,则自此以北之高黎共山,亦不可不为分界之标识,岂非反假人以柄乎?故其所据,实不足以折服英人也。
然则如何而可?曰有条约者,据约以折冲,条约所不及者,则新开交涉,另订补充之约,此国际之惯例也。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格林尼址东经九十八度十四分之高黎共山以南,既有明约,固无所容其疑矣。其以北之境界,自昔原在野人山地之内。曩者薛庸菴为驻英星使,尝与英人力争野人山主权,滇缅条约成时,卒以总署王大臣援之不力,割以与英。然而潞江以西,恩买卡河以东之间,其境界未尝明定,此实当日之疏漏也。今宜乘此时再与英人新定划界条约,我既有历年收赋役给札副之事,则是历史的证据已确实,又有恩买卡河旧界之迹,则是地理的证据亦已具备,固不患英人之不我服也,是在秉国钧者之善为因应耳。
嗟乎!自缅甸、越南沦亡以还,滇中有日蹙百里之势。光绪二十一年,猛连车里亡于法,二十五年,腾越边外诸土司失于英,西南二面,遂致门户洞辟,边事日非,滇中危急存亡之象,迫在眉睫,迄于近日,滇越铁道由南而北,已贯滇南之腹,滇缅铁道南线由西而东,亦捣滇西之液[腋],皆前此当局愚昧不谙边事之结果也。今者英人经营野人山地日益进步,而其北缅铁道下达密芝那府,正当腾越西北之冲,盖其虎视眈眈之谋,欲据高黎共山,东下渡潞江,出大理,附云南之背,以取高屋建瓴之势也,片马之事,不过其见端耳。噫,我当局者,其勿再蹈前此之覆辙乎!
片马地理之考证
吾人于昨日本报解释片马问题之真相,既略述片马地望在北纬二十六度格林尼址东经九十八度三十五分之交,当腾越北方大塘关外高黎共山之西麓矣,今且再叙片马之地理的状态,以益证吾所主张之不诬。
片马之地势。片马原为一寨,属云南省永昌府保山县,距保山县治北稍西二百八十里,东邻大理府云龙州之六库寨,南望马面、大塘二关,西通北缅之密芝那,北方为野人山腹地。自大理云龙西来与自腾越北来往野人山之道,皆会于此,足称迤西之要害;若据而有之,则南可以制永昌,东可以窥大理。乾隆时,尝因夷人寇片马各寨而迤西震动,即其证矣。盖高黎共山之险,不可与敌共之者也。
片马之沿革。周秦时为滇国地(《云南通志》谓力些人自庄通滇时已有之。力些人,即片马居民种族,见后),汉为益州郡地,后汉为永昌郡地,蜀汉为云南郡地,晋、宋、齐因之(俱见《大清一统志》)。梁末,入于蛮(见《皇朝舆地通考》)。南诏国时,为云龙甸地,大理国因之。元平大理,为云龙甸军民府地(俱见《云南通志》)。明为茶山里麻长官司地(《云南通志·腾越州志》)。国朝初为大理府云龙州土目叚[段]氏地。乾隆十二年,因腾越边外官寨夷人劫掠云龙州土目叚[段]连第管下片马、鱼洞二寨,经官兵剿平,乃以段氏管地移属腾越,徙居登埂,片马寨亦随之(见《云南通志》)。道光中,又移隶土目左氏,仍属腾越。光绪二十年,与英国订划界条约,弃永昌腾越边外野人山地,其约中明载“自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格林尼址东经九十八度十四分以北,俟将来查明情形,再定界线”(同条约第四条)。因是片马等寨之界,反成暗昧。光绪二十五年,又与英订划界续约,腾越西北边诸土舍,均割与英,左氏亦亡,片马由是又无人治理,以迄于今日。
片马之人文。片马之居民为力些(Lasli)人种(亦作傈傈),一名赤发野人,相传为缅甸之马留人与中国人之混合种。所用言语,近世言语学者谓其属于藏缅语辞。其人囚首跣足,高鼻深眼,衣麻衣,服毡衫,无文字,善用矢,性情桀骜,勇悍而质直,多从事幼稚农业,时以土产出与汉人交易,汉人亦多往商其地者。盖善抚而用之,亦边徼之保障也。
由以上观之,则片马之地原为我属而非英属如是,原不可弃为英属而不可不保持为我属又如是。惟以光绪二十年之约,使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格林尼址东经九十八度十四分以北之地变为不明之域,且以吾国官吏素事放任,故有此次之纠葛耳。使假吾国仍复因循苟且,听其侵略,吾知英人必执前约高黎共山为界之文,欺吾当局,以为久假不归计,复延长其密芝那铁道,使至斯地以为根据,然后据前此云南如修建铁道允与缅甸铁道相接之约(《滇缅条约》第十二条),要求展至滇省内陆,以冲吾之心腹。此盖事有必至者也,吾当局可不猛然深省也耶?


文章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页131-13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