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心武散文集心里难过读后感

 昵称48979411 2021-07-05

刘心武有一篇文章,里面的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找来了整本散文集,心里难过,一个小时看完了。

整个文集基本上是在回忆往事,讲自己的童年,讲自己的父亲母亲,讲自己当教师的经历以及文革期间的经历,还有就是老乡的人生故事。一开始觉得还蛮有意思,还提到张洁那本 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世了,但是读着读着就会有一种这是别人家的事情的感觉。就像陈丹青说的,回忆自己父母的文章太多了,除非写的特别好的,才会去翻一番。我感兴趣的是他写的一篇班主任,特地找来看了,觉得文笔一般,但文字真诚。最后我认真读完的是他最后拜访高行健的日记。

高行健,绝对是个才子。他虽然入了法国籍,用法语写剧本,但是他一直是个华语作家,这点可以从刘心武的日记里面印证。他写的灵山,被编辑部退回,理由是你我他人称混用,后来凭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估计因为政治原因未见国内宣传。高行健,江苏泰州人,这是让我必须记住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我也是泰州人,家乡出了如此文豪,怎么能不铭记于心。

为什么要认真读最后一篇文章,因为里面说到了中外文学环境的差异,可以类比到艺术,乃至社会制度上。国内,个体生命是被绑架的,被别人注视着,甚至不知不觉同化了都不知道。人从出生到老死,是有一套流程的,上学读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不这么做,你就会觉得自己是异类。亲朋好友之间讨论最多的也是你家孩子学习怎么样,谁家又换新房了,买车了。年轻人从小就要承受激烈的升学压力,从走出校门的一刻起,似乎就要以能够供得起房贷为目标,而很少思考爱情和生命的意义,一些非常纯粹的东西。结婚要门当户对,工作要体面,很少有人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论贫富。而国外则注重平等,不同的生命都有自己发声的渠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群体或者协会,真的是为了共同的兴趣而走到一起,不会被主流的声音淹没。就拿性来说,有保守也有前卫,大家都能够互相尊重,不会互相倾轧,谩骂。

心里难过,不是愤世嫉俗,不是愧悔羞赧,不是耿耿于怀,是一种平静的难过,但那难过深入骨髓。静静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实体是独一无二的。不但不可能为最亲近最善意的他人所了解,就是自己,又何尝真能把握最隐秘的底蕴和玄机。。。在白日那最热闹的场景里,会忽然感到刺心的孤独。同样,在黑夜那最安适的时刻里,会忽然有一种进入肺腑的难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