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 读书人生

 蔚蓝的读书世界 2021-07-05

                      总第61期

                               


                              朋友们,晚上好!

正月,热爱生活的人,退休后活得平静而有滋有味,打打网球、写写博客,爱旅游、爱摄影。有一天我发现了他的博客,写得真好,于是“挖”到我这里来了。

很长时间了,我感到生活总是缺少一种滋味,就如做菜,菜还是那些,做法也别无二致,可吃到嘴里总觉得不对味,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都是盐惹的祸,自从看了电视养生节目,老伴做菜便不再放盐,只是在端到桌上后,用筷子头蘸上一小点酱油,“意思意思”也就得了。老伴也有歪理邪说,“这也就是个习惯,常了就好了”。

    我基本是一个靠书本吃饭的人,后来有些忘本,以各种俗务为借口,淡忘了读书的习惯,这个过程也是渐进式的,很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意思。

 记得小时候,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都很爱读书。那时每个班里都订《红领巾》、《少年先锋》《中国少年报》,这些刊物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刊物和报纸由班干部从教导处领回,而后由班长再分配给各小组,每个小组只看3天,然后交换,传到别的组。很多孩子看书毛楞,大家挤在一起,特别是一些同学还习惯性的把手指在嘴唇上舔一下然后翻书,这样一本杂志不待传完,基本就面目全非了。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每次来刊物或报纸由班里的宣传委员统一保管,每个星期的最后一节活动课由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被选中读刊物和报纸的同学觉得相当光荣。记得一次一位被选中读报纸的女同学患了感冒,家长已经给请了假,可这位同学为了光荣的读报,硬是坚持到了学校,尽管那次阅读活动一塌糊涂,但大家并未埋怨。那位同学带病读报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读报刊活动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我们小学毕业。

 就在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本地一座最好的初中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席卷到了我们这里。学校开始停课。在“文化大革命”最初的几年,因为年纪小,加入红卫兵组织不够资格,特别是一次大串联到北京,走到半路,被赶了回来。自那以后我们无所事事到处闲逛,外带做家务,一次我去粮站买粮,看到一个单位里出来很多人,把一摞摞的书乱七八糟的扔到了一辆马车上。车走了,单位屋里空空荡荡,我随便走进一间办公室,想捡点洋落,在这里我就像今天的拾荒者,翻了开来,突然一本躺在地上的旧书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本《新知识辞典》,我没再顾得买粮,赶紧将那本精装旧书装到那条本来装玉米面的面口袋里,做贼一般,心里咚咚跳着跑回了家,一连好几天我都没敢出门,生怕别人找上门来。过了一段时间,风平浪静,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我好像明白了,根本没人顾得上你那点小破事。后来我通过这种手段又淘到了《四角号码新词典》《说文解字》《中国古代活页文选》《红旗飘飘》《暴风骤雨》《上海的早晨》《三家巷》《子夜》等大部头著作。那时候小孩子大多都有“狗肚子盛不了四两香油”的毛病,有点小秘密总是怕别人不知道,家属院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听我讲书上读来的故事。我现学现卖,弄的小伙伴们挺崇拜我。几个年龄比我大的看出端倪,他们趁我不在家,找我母亲借书,我母亲不识字,于是我放在大面上准备阅读的几本喜欢的书就这样被“借”走了。从此家属院多了好几个讲故事的人。

 参加工作后,我到一所山区小学当了一名老师,那时学校学生少,老师更少,于是我又当语文老师,又当音乐老师,还是美术老师外兼班主任。我常常把我小时候看书记下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山村小学,山高皇帝远,什么“封资修”,基本没人管,后来有一位“觉悟”较高,嫉妒心较重的老师,把我给孩子们讲故事的事捅到了公社教育组,教育组长慢声拉语“那是人家有能耐,你有能耐也讲一个?”那位老师弄了个灰头土脸。

  “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先后调到了教育局、文化局、宣传部工作,在这期间我读了《艳阳天》《金光大道》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我买到了一套简装本《红楼梦》。这套四卷本大部头著作我夜以继日,只用了3天就读了一遍。这是我读到的古典四大名著的第一部。书中讲述的宁、荣二府兴衰故事,实在是有别于其他一些小说。宝黛爱情感动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里面的诗词令我着迷,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本“软面抄”,差不多抄了满满的一本“红楼们诗词”。

  1977年,我结婚,自己找人打制的第一件家具便是一个书橱。那在当时绝对是另类,母亲和爱人那是绝对反对。后来他们见我实在是割舍不下我的那些宝贝书籍,也就不说什么了。我将那些单位发的装订精美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伟人著作和哲学著作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我把我最爱的在辽宁第一师范学院读书时购买的20余本鲁迅杂文小册子包上书皮,放在领袖文集下面的第二个格子里。这期间我在书店当经理的忘年老哥们勾搭我先后买下了《春秋左传集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镜花缘》《三言二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赵树理文集》《唐诗三百首》等40余部名著,尽管那时书籍很便宜,但还是搞得我经常闹灾荒。我很感谢我这位老哥们,是他那些当时很紧张凭票的名著充实了我的书橱。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我的书橱由一个变成了4个,样式也很时髦,我的书籍由几百册变成了上千册,而且大多装订精美,但我觉得他们更加像是一种装饰,一种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的门面,老伴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猛烈炮轰:“现在谁家还弄那些不当吃、不当喝的破书橱,明天赶紧把它们都弄走,我还等着买新衣厨呢!”。

 当今时代科学飞速发展,各种获取现代化的知识手段更加丰富。各种文化快餐使人们已不愿再花费时间躲在图书馆里啃那些纸质的大部头,人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微信、微机了解世界,融入世界,交友、谈朋友、购物、打游戏、猎奇,满足自己的感官需要。图书馆门可罗雀,书店也空无一人。尽管图书部门不断改革经营方式,引进电子图书、组织专题讲座、有奖读书,但更多的年轻人则是手机一族。

 我很想安静地坐下来,一杯茶,一本书,哪怕每星期只享受一次这样的美好时光,但这只能是一种奢望。

我坐在我的书房里,背后是我的书橱,书桌上一杯“大红袍”冒着热气,我关上门,想躲进我自己的世界,那些电视里喧嚣吵闹的娱乐节目顿时远去,摒却一切杂念,抛开一切烦恼,找找我已久别的读书人生。

外面传来开门声音,顷刻老伴发话“快过来,三缺一”,得,看来我的读书生活又要泡汤了。


读书的时候,我喜欢把读到的好句子做成书签,奖励一下自己,就像每天的日子有了点晴之笔。

图片:艺凡  方方  里奥  爱跳舞的Emm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