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人类的本质是一台复读机?

 爱吃鱼的俊懒猫 2021-07-05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被某段音频“洗脑”的经历。而随着短视频越来越火,这些“上头”的旋律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就算你不看短视频,甚至彻底“戒网”,那些喜欢音乐外放的朋友,也分分钟给你强行科普。广场、超市、百货商场、地铁,随处充斥的“魔音”根本没有人能摆脱。

即便逃离了现场,但魔音已经牢牢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就等待一个机会爆发了。于是,当你开始认真学习、工作、吃饭、散步、洗澡、睡觉,这段旋律就会冷不丁地入侵,并在你脑内不断循环,简直是魔音绕耳、烦不胜烦。

那这挥之不去的魔音,到底从哪里来?其实,是你耳朵里长了耳虫(Earworm)。

别怕,此虫非彼虫。“耳虫”一词最早源于德语中的“Ohrwurm”,指的是记忆中突然弹出,并且不断循环的一段声音。而作为一种记忆,这段音频可以是一段小曲,是经典游戏《超级玛丽》的背景音乐,甚至可以是一声奇怪的叫卖。

而在学术界,耳虫则有个更正式的名称,叫作“不自主的音乐想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简称INMI)。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属于一种非自愿记忆,我们根本无法自己操控。这有点儿类似于神游和做白日梦,你无缘无故地就想起了某件事或某个人。

其实,这条在你脑子里钻来钻去的“耳虫”,也可以用认知瘙痒(Cognitive itch)的理论来解释。

想象一下,你的手臂被蚊子叮肿了,是不是很想挠?但千万别冲动,因为你一旦开始给自己挠痒痒,就会陷入越挠越痒、越痒越想挠的无限恶性循环。

是的,“耳虫效应”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我们越是用意志力克服,想让自己不去想它,它就越难以消除。因为当你试图不去想一件事情时,你就已经在反复检查自己是否在想着它了,而这反而会让人陷入死循环。

耳虫,可以说是人皆有之。一项以12000人为样本的调查就显示:99%以上的人偶尔会遭到耳虫入侵;还有92%的人,每周就至少有一次耳虫入侵。

但这种被音乐“洗脑”的现象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与一些人格特质相关。例如,平时更容易犯强迫症,又或者更神经质的人群,也更容易被耳虫入侵。而相对来说,女性被耳虫困扰的周期往往更长更持久。

另外,对音乐更为敏感,或受过音乐训练的人群,耳虫效应也来得更加频繁、明显,也更难消除。

所以说,对一些音乐人而言,这种“魔音”入脑的困扰比对普通人也要大得多。因为如果脑内一直回旋着一段自己不想听的音乐,那将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

例如,在几百年前,莫扎特的孩子就已经懂得利用耳虫来入侵莫扎特的大脑了。他们会在楼下弹奏某段旋律,以激怒楼上的莫扎特。而莫扎特很快就会忍受不了冲下楼,将这段旋律编写成曲。

流行歌曲千千万,总有一首能让你难以忘记。正因为这种感觉是相通的,才诞生了无数的“神曲”。那么,要如何打造一首让人疯狂长耳虫的歌曲?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如果我们能准确地找到具体方法,那许多流行曲作家就都得失业了。不过,这类歌曲倒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1.节奏更快的歌曲,比节奏更慢的歌曲更容易让人长耳虫。

2.有歌词的音乐,比没歌词的音乐更容易“洗脑”。据统计,73.7%的耳虫都是有歌词的。

3.歌词较简单,重复乐句较多就越容易“洗脑”。

4.音符较长且音程较短,更有利于记忆与传唱也就更容易“洗脑”。

5.简单的旋律模式,在反复的小节中先升调再降调。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一闪一闪,亮晶晶”。

6.意想不到的冲击力也很重要。在相似的音乐结构中,“洗脑”歌曲往往会加入一些不寻常的旋律。

此外,耳虫的长度一般为15~30秒,而这与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策略不谋而合。在社群媒体发达的今日,这类短平快的病毒式音乐,早已杀出了一条血路。

而广告行业,更是将耳虫效应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商家来说,他们巴不得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在消费者脑海中永远回荡。

所以,很多广告内容本身,就自带触发耳虫的属性。结构简单且大量重复的关键字,让人想忘都忘不了。

而在未来,已经尝到甜头的商家也只会加大力度制造耳虫。大家应该也能明显感到,这些“洗脑”神曲更新换代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

幸好,一般来说耳虫是无害的。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甚至觉得,耳虫能让他们感到轻松和愉悦。只是更多时候,不断重复的旋律也会让人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刻,阴魂不散的耳虫是真的要把人逼疯。

那么,有什么有效的“驱虫”方法吗?根据过去的研究,研究员也给出了一些理论上可行的方法。

1.正面对抗。有一派科学家认为,耳虫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你没能把歌听完,或者没能把歌记下来。

事实上,耳虫都是高度碎片化的,一般会卡在某句或某几句重复歌词上。我们记忆未完成或被打断的任务,会比记忆完成的任务记得更加牢靠。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Zeigornik effect)。

所以说,这种脑内循环的碎片化音乐记忆,寿命也更长更顽固。这时,你只需要静下心来,掏出耳机把整首歌听完,或许就能暂时摆脱耳虫了。

2.分散注意力。大脑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这也就是俗话说的,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我们通过另外一些活动,激活了与耳虫产生相关的工作记忆组件,魔音就会被驱赶出大脑。

与耳虫相关的工作记忆组件,叫作语音循环(Phonological loop),包括短期语音存储和发音循环。你与人交谈、看电视节目、听歌、唱歌,甚至是背元素周期表和圆周率时,都会占用到该工作记忆组件,耳虫自然也得靠边站。

不过,在这里不建议你听另一首“洗脑”的歌,因为这可能会让你从单曲循环,变成列表循环。

3.咀嚼口香糖。有研究显示,咀嚼口香糖不但能帮你缓解耳虫效应,甚至还能让你暂时不去回想那些你不愿意回忆的恶语。

这同样涉及阻断耳虫产生的工作记忆。只是,与看电视、听歌、背单词相比,嚼口香糖要省事得多。咀嚼的动作会用到嘴巴、舌头、牙齿等发声器官,这些能产生语言的器官动起来,就能有效抑制大脑的声音记忆与循环。所以说,别在背课文时嚼口香糖,容易忘记内容。

4.给自己一个强度适中的认知任务。例如想想这周的日程,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认知任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当事情太过简单,例如刷牙、洗脸、洗澡、走路、骑车时耳虫是最容易乘虚而入的。但当事情太难时,效果可能也不好。例如让你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等太深太广、且无法获得及时反馈的难题,反而会适得其反。

另外,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设计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耳虫驱散法。那就是以每秒一次的速度,在大脑中生成随机数,注意数字不能重复出现。

5.让耳虫再飞一会儿。这种放任自流的做法,刚好与前面几种积极的应对方法相反。从耳虫的认知瘙痒理论可知,我们几乎无法靠意识去克服某种意识的产生,因为这会让自己陷入越克制越忍不住去想它的困局。

倘若耳虫来势汹汹,我们在想方设法地消除它们,但很多人在采取措施后还会去检验这种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这样做的后果是,耳虫很可能就卷土重来了。所以此时,想阻止一种意识产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不采取任何积极的应对方法,什么都别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