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志红】马慧娟——农村妇女终圆作家梦

 西岳文化 2021-07-05


文:映山红 

马慧娟,一个农村妇女的作家梦 

1

1980,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的泾源一个小村庄,马慧娟出生了,那时的农村重男轻女十分严重,她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丝毫的惊喜。
 
这里黄沙弥漫,土地贫瘠,几乎寸草不生,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全靠老天赏脸吃饭。一年之中,只有6、7、8月份才有少量降水,遇到好年成,每亩能产200斤,遇到大旱之年,甚至会颗粒不收。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里列为世界上最不宜生存的地区之一。
 
16岁那年,马慧娟初中毕业,正赶上这年小麦得了锈病,全部死亡。等待她的,只有辍学。因为家里根本没钱供她上学,她只能躲在屋里偷偷地哭泣。
 
从此,她开始了和父辈一样一眼望到头的务农生活。
 
18岁这年夏天,雨水不错,她到山上挖蕨菜,然后拿到城里卖,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妈妈给的零用钱一点一点积攒起来。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她奔向了向往已久的新华书店,冲进去,开始不停的寻找,她带的钱很少,她想找到一本自己喜欢并买得起的书。
 
看着她邋遢的衣服和粗糙的手,店员向她投来鄙夷的目光,并一步一步紧跟着她,也许觉得她根本买不起书,也许怕她的手摸脏了新书,更觉得她是一个另类。那种眼光,让她至今难忘。
 
她终于买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张贤亮中短篇精选》
 
她把剩下的钱,给妈妈买了一双拖鞋,一支牙刷和一盒牙膏。因为妈妈从来没有穿过拖鞋。
 
她回到家中,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她的心里像喝了一杯蜂蜜水那样甜蜜,她又重新拿起来反复阅读,读了67遍。
 
在书中,她看到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她的内心向往这样的世界,她似乎看到了一丝光明。
 
2
 
2000年,是马慧娟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发生了几件改变她命运的大事。
 
这一年,顺应政府号召,西海固开始了移民搬迁工程,她的家从泾源县搬迁到了红寺堡镇玉池村,从此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20岁的马慧娟已经成了“大龄剩女”,为了避免相亲的尴尬,她选择嫁给了同村一起长大的一位农民,她结婚了。
 
这一年,她烧掉了从前同学们寄给她的所有信件,切断了和所有人的联系。她知道,进入了婚姻的她,离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更加遥远,她要和过去做一个“决别”
 
从那以后,她开始养牛、养羊,种地,打工,伺候老人,伺候丈夫,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奔忙。

日子在她的辛劳中一天天变好。
 
2005年,她用自己一点点积攒的钱,花500元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为她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以前,她的时间属于老人,属于丈夫,属于孩子。属于牛羊,属于土地,有了这部手机,让她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2009年,侄子为她开通了QQ空间,她开始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用手指敲出一行行文字,把西北农村的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感悟从文字中描绘出来。从最开始的一两百字小的片段,慢慢变成了上千字的随笔。
 
由于手头拮据,没钱买流量,她的QQ空间停更了一个月,网友们焦急地寻问她为什么不写了,在得知这个情况后,湖南的一位网友连续三年给她充流量,江苏的一位网友给她寄来2部手机,还有一位网友给她寄来了许多书籍。
 
她没有辜负所有人的希望,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截止2010年,她累计完成散文组章合计20万字。
 
2014年,她的散文《我们苦中作乐的生活》被发表在《黄河文学》杂志上,她收到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930元。
 
当时的农村,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当她兴冲冲地拿着杂志让丈夫看,并告诉他收到稿费的时候,丈夫竟然不屑一顾的看了她一眼说,弄这些有社么用。因为做瓦工的丈夫一天就能挣二三百元。
 
就连妈妈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只是含蓄的表扬了她一下。
 
但只有马慧娟知道,为了这一天,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她的价值终于得到了认可。
 
3

从此,马慧娟更加辛勤的在这片“田地”里“耕耘”。别人在休息时,她在敲手机,在别人穿着拖鞋,磕着瓜子,说着家常里短时,她在敲键盘。她成了别人眼里的另类。
 
为了写作,她用坏了7部手机,但却迎来了自己写作的春天。她的作家梦在她的心里,不断生根,发芽。
 
2016年,她的第一部散文集《溪风絮语》出版,标志着她向作家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这一年,她走上了《我是演说家》的舞台,用自己的励志演讲赢得了在场观众和评委的热烈掌声,这次演讲,激励 了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2017年,她被任命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承担起了全镇文化带头人的使命。

2018年,她的新书《希望长在泥土里》出版。同年,她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在这一年,她被当选为人大代表,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第十三届人民表大会,代表人民发声。
 
之后,她的第五部新书《走出黑眼湾》出版。她在书中饱含深情地说,她热爱这片曾经养育她的土地,她会永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会离开。她感谢伟大的祖国,让她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她建立了农村图书馆,让更多的妇女参与到读书活动中,还助帮村里的文盲扫盲识字,学会读书,看报。定期举办识字比赛,朗读比赛和演讲比赛。
 
一个人影响一座城,在红寺堡,在玉池村,越来越多的农民,不但在物质上脱了贫,更在精神上进行了文化的洗礼。
 
41岁的农村妇女马慧娟,为所有还在彷徨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只要肯努力,付出永远不会太迟。

作者简介:潘志红,出生地新疆玛纳斯,藉贯河南上蔡县,汉语言文学专科。现居住山东烟台,从事酒店管理工作,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在书海中徜徉,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并乐在其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