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秋人物记(9)---大秦帝国奠基者、掘墓者·商鞅

 古风新词日日记 2021-07-05

千秋人物记(9---大秦帝国奠基者、掘墓者·商鞅

      文       约   5290  字

       读       需       要

13分钟

战国时代,列国纷争,烽火燃遍华夏大地,顺时应世者强盛,因循遵古者灭亡,各国在亡国压力下无不变革图强。

战国七雄局势图

源头源自春秋的诸子百家学说应时而生,顺势而变,此起彼伏,精彩纷呈。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为当时显学。

商鞅是法家学说信奉者,西奔秦国,受秦王重用,主持变法,一变承认土地私有,彻底打破“封建”贵族垄断生产资料局面,奠定国家直辖郡县法理依据;二变奖励耕战,以生产性环节为核心,集聚财富,以军功为爵位及社会地位升降标准,人人想战、喜战、乐战。从而奠定了秦国一统六国基础。

奔魏国,为家臣

商鞅是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公元前395年出生,和卫国国君一个家族。卫国王族乃姬姓公孙氏,故也叫卫鞅、公孙鞅。

商鞅图像

大争之世,没有桃源之地。夹在大国之间的卫国,谨小慎微,处处逢迎,艰难维持局面,国亡家破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结果。

有志向的人都在找出路,商鞅当然在此列。但他是王族,国君不放他,要他为卫国效力。

一身法家学问将来要行之于天下,非大国不可。卫国格局太小,不可挽救,垂死挣扎艰难续命而已。商鞅弃生养他的母国而去。

商鞅选择了魏国(辖地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在一个风高天黑夜里,他逃来。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狭仄旅店里,商鞅拿着《法经》(战国李悝著)细细研读,如豆油灯照着这个热情似火年轻人如饥似渴汲取知识。

才华在哪里都可以闪闪发光,魏国相国公叔痤(?―公元前361年)相中了他。高马大车拉他入府中,纳为家臣。

一年年过去了,始终在家臣位置上才华不得施展。

他渴望的大变革,相国极为赞成,奈何大王不喜。相国如是告诉他。

公元前364年,魏国把王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新的王都,湿湿润润的风,甜的人安逸。大河(今黄河)缓缓流过一旁,麦田四面一眼望不到头,天赐之地,霸业之基。

商鞅再次草拟了变法章程,期望着十几年的蹉跎等待终将有所收获。相国以自己的名义递给了魏王,再次被否了。

而商鞅已经32岁了,他又有多少个32岁可以虚度。他想到别的国家试试。相国软禁了他,要么在魏,要么被杀,他别无选择,继续在大梁深宅大院蹉跎着岁月,有相国大人时时送上的好酒好肉喝着吃着。

他的主张要把一个国家变成一个人人接受“束缚”的大大的“监狱”,以“奸人”治“良人”,魏王将是最大受益者。权力和财富集中,国家必然强盛,相对应的,自由与活力将可能失去。王在上,臣与民皆在治下,变贵族之天下为王之天下。

魏王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敢吐露。有封地的贵族太多,他们的私兵太强,而大魏横亘中原,正强盛一时,上上下下变革需求不强烈,且处在四战之地也经不得内部大动乱。总之,当时的魏国不具备进行商鞅式大变革条件。

魏国强盛时期示意图,北灭中山、西战秦、南攻楚、东伐齐,为当时第一强国

况且,用商鞅之法变革后,恶人和奸佞之人将可能步步高升,老实人困顿下层,动辄违法,忍无可忍后,火山势必爆发。他的变法本质上就是:以天下侍奉大王一人,以一国如一人如臂指使,国家富强,百姓穷困,且逼良善之人为奸滑之人。可为强盛一时之策,非为长治久安之谋。

公元前361年,久在相位的公叔痤病了,很重。临死前,他生平第一次向魏王举荐商鞅:“公孙鞅(商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原来,以前种种礼遇、恩宠只是给商鞅看的,相国大人从来没有向大王举荐过他。知其有大才,怕大王真的重用商鞅,以至于危及到公叔痤丢掉相位。更怕他离开魏国,投奔他国。

魏王并不看重商鞅,不重用他,也不杀他,只是和公叔痤一样把他好吃好喝供起来。

至秦国,得大用

猪一般的生活,日子很快。

某一日,商鞅听到秦孝公雄才大略,正招纳天下英才,许诺高官厚禄,许诺托以国柄,只求强盛秦国。

他激动了许久,风高天黑夜里,他怀揣李悝的《法经》一步步逃到秦国,正如当年艰难离开卫国。

秦王世系图

举荐无门,晋身无阶,不甘心从小吏做起,他求到了宦官景监身前,跪了又跪。是的,他做的出,要不然也不会有商鞅变法了。对别人狠,对自己当然更狠。

第一次见秦孝公,商鞅提出了以尧、舜为代表的传统治国之道,这是当时主流。秦孝公嫌强盛起来太慢,否了。

回头,商鞅又跪在宦官景监面前,求再给一次机会。

第二次见秦孝公,商鞅提出了以王道礼制治国,他想着有百里奚用王道之学辅佐秦穆公称霸在前,秦孝公应该心动。拾人牙慧,秦孝公又否了。

宦官景监对他不再抱希望,商鞅竟跪在景监大门前苦苦哀求。路上行人指指点点,商鞅不要脸面,景监要脸面。

商鞅第三次见到秦孝公。大谈霸道治国,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事扩张,必速成,秦孝公大喜。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时间不长,升商鞅为大良造,权倾秦国朝野。

之前,秦国打了太多败仗,丢城失地,亟需通过变法强盛起来,好一雪前耻。

贵族们群起反对,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舌战众人

有秦孝公为坚定后盾,商鞅舌战众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商鞅认为: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

不管臣民们作何感想,如何反对,秦王扛起所有压力,坚定支持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颁布《垦草令》,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建立二十等爵制、奖励耕织、推行小家庭制等等,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第一次登上中国法理舞台。

其变法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三点:

1、按军功授爵;

2、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

3、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出自360百科商鞅词条)

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对照图

种地好的发奖,织布多的发奖,军功多的人授爵位,连坐、告密之法全面推行,举国成了耕田场、织布场、军伍场和监狱。

告奸盛行,邻里、亲友之间关系渐渐紧张,民众动辄徙边,财产动辄被罚没,人人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不敢逾越。

秦国世子违反了商鞅之法,人人皆在求情,商鞅坚持非要处罚。最后,割了世子老师的鼻子,怪老师没有教好。

仇恨的种子在世子心里深深扎下根,将来一旦继位,报复将疾风骤雨而至。

因为违法的人太多,商鞅在涛涛渭河边,一日之间竟处决囚犯七百余人,河水红彤彤东流,号哭之声惊天动地。

路不拾遗的局面当然出现,国家强盛的局面当然出现。而新王继位后,他当然必死。

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大起来,疆域大大拓展,图为公元前260年秦国疆域图

而严刑峻法被长时间实行后,不会有惰性,不会出现徇私枉法吗?举国都是犯人,谁是良民?谁能真的安定下来?谁敢不学会奸滑好保住自己和家人性命?

出门必须告知邻居,说不清邻居干什么去了,连坐。一块陨石掉在地上,震动浩大,方圆十里尽诛,谓之曰“天诛”,这就是商鞅之法。

让大多数国人动辄出现违法事实的法律,绝不是良法!而被秦法真正惩处的,慢慢都成了“老实人”和本分百姓。破家县令在秦国越来越多,法对县令是摆设,对治下百姓是有力屠刀。不听话的、不贿赂他的,结果可想而知。官威一下子重了好多。

商鞅的逻辑是这样的:百姓贫穷,就会有追求财富的动力;百姓富起来了,就容易有“淫”欲(商鞅所谓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欲多了,国家就会有“虱”(商鞅认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等为六虱);国家有了“虱”,国家就不能强盛。(出自《商君书》)

所以,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起来后“合理”地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才会重新激发百姓追求财富的动力,让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求智,国家也不再有“虱”。商鞅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国家强盛了。(出自《商君书》)

失进退,招祸患

公元前340年,商鞅亲率秦赵联军大败魏国,魏国被迫割让西河之地(今陕西省东部)与秦,求和。商鞅因大功被封于商(今陕西省商洛市),十五邑,他成了新的贵族。高喊着加强王权,到他这里被撕的粉碎,商鞅的新姓氏由此而来。他的封地,官吏他来任命,军队他来组建,赋税他来享用,他的宏大形象轰然而塌,他是新的商君,乃一个封地之君。

挚友赵良劝商鞅,秦国百姓对他积怨太多太多,应当“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不要贪恋商、于封地的富庶,不要总是醉心秦国的教令)“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协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商鞅听不进去,他喜欢上了权势滔天的滋味,喜欢上了富贵一方的感觉。他养了大量死士,保卫他,效忠他,为他挡住四面八方射来的箭。

他以为他有了兵,安全无虞;有了封地,家族得以代代传承。法家治国治别人就可以了,不治他自己。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商鞅的庇护伞失去,新王是当年那个世子。

新秦王命他领兵征讨敌国,是一场必输的战争。他果然战败了。战战兢兢,一日间数次想到头颅落地。

商鞅选择了逃跑,在秦国边关,他拿不出身份证明,客店不敢让他住宿,将士不敢将他放行。他报出了自己的名字,店家和守关将士战战兢兢就是不许。

他是大名鼎鼎的商君又如何?谁知道他说的真的假的,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商君杀过的人,全部放到渭河里,河水都将断流。

最终,他自己制定的法禁锢了他自己,他自己的赫赫威名结的苦果种在了自己身上。

秦魏边界,他苦苦恳求魏国军队收留他,魏军将士大声叱骂他忘恩负义。恩养他十几年,他竟率着别国军队攻打魏国,薄情寡义如此,哪个国家敢要他!

想当年,魏国西河(今陕西东部)百姓何辜,被迫扶老携幼数百里迁到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苟活,罪魁祸首就是商鞅,他引大兵攻魏,魏战败了,被迫割让河西。

秦王有了光明正大借口,依照商鞅之法,发出了通缉商鞅诏令,悬赏给的很重,秦国百姓无不心动,人人想拿住商鞅换取功劳,而厚赏重罚不正是商鞅定下的秦国规制。

商鞅如过街老鼠,偷偷摸摸回到了商,他的封地,率领着他的封民和私兵,先下手为强,竟出兵攻打秦国郑(今陕西华县),秦王恼怒至极,签发大兵征讨他。商鞅一步步败退。

封地的民众循着古礼维护着他,奋勇厮杀,尸体在城墙上堆了一层又一层,悬殊太大,商地百姓战败了。商鞅被秦国将军斩于商,时年58岁。

尸体被带回了咸阳,被一群群人围观唾骂,秦王亲自下令,众人面前,车裂商鞅。五辆马车拴在商鞅的脖子、手腕、脚裸处,一声令下,尸体四分五裂。而且依照商鞅制定的秦律,商氏一族被连坐灭族。

影视作品五马分尸

公元前221年,大秦一统六国。

公元前209年秋,远行赴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戍边的陈胜、吴广等戍卒,因为连绵不绝阴雨,不能按期到达地方,按照商鞅制定的秦律当斩。与其伸着脖子被杀,不如拼上性命博一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选择了武力反抗。大泽乡起义爆发,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到整个大秦。

而此时,流氓混混刘邦竟是大秦帝国一亭之长(泗水亭亭长),现实讽刺了太多正直的人。而作为王朝既得利益者,刘邦竟然也起兵造反。江山这匹鹿太肥,刘邦嘴太馋了。

公元前202年,大汉帝国建立,刘邦即位称帝。

身已死,毁誉半

自古以来,商鞅毁誉参半。

诋毁者以为:商鞅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人们活在大恐惧中,人人小心谨慎,渐渐麻木不仁。

商鞅之法行愚民之实,让民众接受猪的生活,吃吃喝喝外,莫作他想,有其他想法的,承商鞅之法而来的秦始皇做了回答:焚书坑儒。

诸葛亮说:“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司马迁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旧唐书》载: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赞誉者以为功莫大焉,为中国再次统一作出莫大贡献。

李斯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王安石说:“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毛泽东说:“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后记

秦朝之后,儒表法里大兴于中国数千年。说的是儒家仁义治国那一套,用的是法家愚民及专制集权这一招。无一例外。

中国之春秋大义死于此,中国之农耕社会固步自封于此,中国之官本位社会确立于此。

统治者以天下苍生的名义统治天下苍生,民间再鲜少见到生气与活力,书生们再也不允许有不同政见,歌功颂德外,再不能发出其他声音。诸子百家精神死矣!

奉法者必强,但如果奉的是恶法呢!

一个社会,如果遵纪守法者穷,违法乱纪者富,还不能说明这个社会有问题吗?

  20191月6日·伊川

参考资料

1.  360百科、百度百科:商鞅、商鞅变法、秦孝公、商君书等词条内容;

2. 顾颉刚《国史讲话》(上古、春秋篇);

3. 商鞅《商君书》。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其他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