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总是处理不好与妈妈的关系?

 Ada烨 2021-07-05

我和妈妈的关系一直很冷淡。妈妈现在年老多病,看到她瘫倒在病床上,我心里没有一丝波澜。这点让我感到很羞愧。憋了好久,我才硬着头皮跟妈妈说了一句:“你好好休息”。

窝在被子里的妈妈,没有睁开眼睛,只是淡淡的“嗯”了一声。

我在原地站了一会,不知该做些什么。终于还是转身走了。——网友小林

亲近的母女,像对姐妹花,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欢声笑语;

但有的母女,却像是“前世的仇人”,怎么都亲近不起来,甚至每次相见都很容易发生冲突。

《都挺好》中苏明玉和妈妈的关系就很糟糕。即使在妈妈的追悼会上,苏明玉一滴眼泪都没有流。

那么为何有的母女,就是亲近不起来呢?

首先,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出在妈妈身上。在《因为我是女性》这本书中,就阐述了多种母女相处不和谐的模式与背后的原因。

之所以说妈妈要付绝大多数原因,是由于孩子在早年,是需要依靠妈妈的养育,才能存活下来的。这种养育,不仅是生理上让孩子安全地活下来,还包括情感上的养育。

凡是在情感养育上,出现问题的,都会引发孩子的状况。


《因为我是女性》中列举的情感剥夺的类型:

1. 照顾性剥夺

母亲的照顾性指的是对孩子温暖的关注和身体情感的表达。在重男轻女或多子女的家庭,由于母亲对孩子所持有的态度与受限的精力,孩子很有可能会有照顾性剥夺的经历。

这会造成孩子很容易出现躯体化问题。因为身体是我们最早的表达方式。当我们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时,身体会本能地表达。

所以成年人躯体形式障碍,很有可能与照顾性剥夺所引发的情绪相关。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莉莉,婚后总是出现头晕的毛病。经过多家医院检查,都未检出异常。后被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

莉莉经过长程的心理咨询后,才发现从小由于自己是女性,不被家人重视,经常被忽略。婚后为了获得老公的关注,就通过头疼的病症,来让老公更多的照顾自己。


2. 共情性剥夺

共情是指有人能够理解你的内心情感,认同你的情绪感受,并对此做出回应。

孩子的手被玩具划了一道印子,被疼痛感吓到的孩子,通过哭喊呼唤妈妈来到身边,给与自己安慰。

有共情性的妈妈,会俯下身子,柔声细语地安慰孩子,轻轻地拍孩子的背,让孩子的情绪逐渐安定下来。

没有共情性的妈妈,会不耐烦地呵斥孩子不要苦恼,甚至听到了孩子的呼唤,也懒得现身。

那么经历共情性剥夺的孩子,会心智受损,自我价值感低下,也会非常渴望被认可。

这类人会非常理智化。在恋爱中会被称为“直男”。

女朋友:“我发烧到39度了”。跟男朋友说是想要获得关心和安慰。

男朋友:“这么高?!牛掰!”

女朋友:“我要你安慰我一下!傻子!”

男朋友:“多喝热水。那今天你不舒服,我们就不见面了。我去打会游戏。”

早年经历共情性剥夺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良好的共情力。


3. 保护性剥夺。

“保护性”是指为孩子提供力量和引导,与孩子共同面对困境的能力。

父母本身是个软弱无能的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也是容易被忽略,自我力量弱的人。在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时,父母就会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样子。

这类父母在孩子遭受校园霸凌的时候,会倾向于让孩子躲着点,或反问孩子:“为什么那些人不欺负别人,偏偏欺负你?”

或是当孩子遭受到性侵或猥亵,求助于父母的时候,父母大多不相信孩子说的,或是选择忽视。

网络上随手就能搜到的案例《北电学生阿廖沙遭性侵事件》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被性侵后常年抑郁,最终选择主动离开人世。这些受害女生的背后,都有着一对无法为孩子提供力量和保护的父母。


如果你的妈妈,是一位自恋型的妈妈,那么也会影响你们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不健康的自恋。

不健康自恋指的是一种婴儿式的全能自恋。

这样的人由于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不可爱和不值得被爱的,所以非常需要他人的评价来证实自己,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自然地会把主观想象当成现实,外在表现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事事追求完美。

当年那句娱乐圈的名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就是一句充满自恋意味的金句。

所以自恋的人很难容忍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意见,他们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贬低和否认。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将过错都投射给他人,以此来避免自身受挫的感觉。

看上去似乎很“霸气”,但内里是很惧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就像职场上自恋型的领导,很容易制定出以下的规则:

  1. 在群里发消息,下属必须在10分钟之内回复。

  2. 在朋友圈发的消息,下属必须点赞并转发。

一旦有下属没有按照要求做到,自恋型的上司就会找茬。因为下属的不顺从,会让上司很失落,隐约会认为是自己人缘不好或社交表现差,所以下属才不买账。 


那么当孩子在一位自恋控制型妈妈的养育下,会形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自恋控制型妈妈的惯用方式:道德绑架,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由于自恋型的妈妈内心深处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所以他们想要追求完美,对孩子高期待、高标准。另一方面又不断贬低孩子,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妈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与表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母爱的丧失。

从婴儿的神经发展角度来看,不受欢迎的孩子(意外怀孕等不被家庭期待)和缺乏与母亲(养育者)情感连接,会使婴儿的大脑镜像神经元发育受到影响。而镜像神经元是理解或感受另一个人情绪能力的生理基础。

所以,自恋的人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共情与换位思考。从系统家庭的视角来看,这就是一种代际传递。

自恋的妈妈对女儿造成的影响:孩子通过妈妈对自己的态度,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是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的。为了取悦妈妈,孩子就会根据妈妈的情感需求,发展出虚假自体。 


虚假自体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孩子长大后,会形成讨好他人的人格基础。她会对别人的需要非常敏感。认为只有让他人满意,自己才能安心。这也表达了童年时的恐惧:如果自己不能讨妈妈开心,自己就有可能被妈妈抛弃。 

健康人格的妈妈,则会养育出“真实自体”的孩子。因为妈妈会通过理解回应孩子的渴望和需要,孩子不需要过度对妈妈的情绪敏感,并放弃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妈妈,取悦妈妈。这样孩子的内在真实自我就能得以发展。 

而自恋型的妈妈,只有在孩子回应并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时,才会去爱孩子。

所以这种母亲给孩子的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发展出“假自体”的孩子,本质上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要获得妈妈的爱,需要非常费力,这种辛苦和无力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长大后,这种内心的自我评价就会向外投射,经常觉得身边的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类人会在与他人打交道的时候,常采取讨好,自我压抑等方式,显得诚惶诚恐,害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

从小这么艰难的求生存,跟妈妈的关系自然也就很纠葛。


除了自恋型的妈妈外,情感混乱的妈妈,也会给孩子造成痛苦的经历。

因为妈妈情绪的混乱和不稳定,会导致孩子在关系里充满恐惧、焦虑和不确定性。

情感稳定的妈妈,会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每当孩子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就会飞奔回妈妈的怀里,就能获得妈妈温暖的怀抱和充满关切的询问。

例如孩子在游乐区中摔了一跤,爬起来就会找妈妈。妈妈就会安慰孩子。

但是情感混乱的妈妈,有时会耐心地安抚孩子,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有时却会不耐烦地推开孩子,甚至责骂孩子给自己添麻烦。

这就会让孩子感到很混乱,因为他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跑向妈妈会获得爱,或是被责骂。情感混乱的妈妈,有时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港的功能,有时又成为了孩子体验危险的来源。所以孩子就会形成混乱型依恋。 

这类孩子比较容易误入歧途,尤其是在青春期。因为妈妈的情感混乱,造成孩子长期处于警觉的状态,缺乏妈妈的安抚又会使孩子变得混乱、好斗。

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中,也容易受到同学的排斥和老师的批评。如果此时结交了不良社会青年,孩子就很容易被带偏。

而其实,这些看来逞强斗狠的青少年,表面上仿佛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他们内心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的。他们核心的情绪体验基本是恐惧和焦虑。

所以,当自己和暴力型同伴在一起时,那种“意气风发”,能让别人见到都躲着走的感觉,是为了防御心中的那种恐惧和焦虑感。

自然,此时妈妈再去哭天喊地地“找孩子”,试图让孩子悬崖勒马,但孩子已经很难再回头了。真到了这一步,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区工作人员与心理咨询师,多方一起开展工作。


很多与妈妈的关系不良,症结都在早年形成。并且有些妈妈自己也意识不到,因为妈妈也是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产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