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神往九华山(上)/李广荣

 读在现场 2021-07-05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南望黄山,北瞰江,东临太平湖,西接贵池,方圆120公里。“有名之峰九十九,无名之峰九十九。”其间梵刹林立,秀水环绕。是世界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国际性佛教地藏菩萨道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既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又是中外游客观光的胜地。号称“东南第一山”,素有“莲花佛囯”、“香火甲天下”之美誉。

春末夏初,我们一行,冒着雨的山区气候,兴致勃勃地翻山越岭、访幽思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我们饱览了九华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游览了奇丽的自然风貌、古刹胜迹,聆听了不少山野传闻、民俗风情尤其了解了两位文化巨人的游踪:一位是新罗国今韩囯王子金乔覚(金地藏),来九华山晏坐修禅,卓锡布道古代称僧人在某地居留为卓锡。卓,是立的意思;锡,指僧人手中的锡杖。是因为僧人外出时手中常常拿着一条锡仗的缘故。);另一位就是伟大诗人李太白,在九华山寻幽会友,驻足吟诗,两位文化巨人与九华山的不解之缘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千古传闻。

天公造化出奇山

九华山虽然在大约25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沧海变陆地形成以来,一直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时,在这块土地上才设置陵阳县(即现在的青阳县陵阳镇),史书上有了陵阳山的记载。陵阳山就是九华山最初的名字。所谓“陵阳”,就是大山之南的意思,大土山为“陵”,山之南为“阳”。

汉代的陵阳山,到了公元六世纪的南朝梁时,有了九子山之说。其出处有二

一是一番美妙的传说。那是在远古的时候,从白茫茫的大海上突显出一望无际的平原。住着闵老汉一家:老两口和九个力大如牛的儿子。一年四季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勤苦耕作,使荒原变成了良田宝地。一日,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地上竟冒出一股奇怪的水柱来。水柱中央立着一个绿色的怪物,向闵老汉勒索宝地,口喷恶水冲死老汉,九个儿子勇斗水妖保住良田,为父报仇。他们想出了办法,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抬来了巨石,堵住水妖的九个退路洞口,水妖无法逃窜,横冲直撞,洪水横流,便将一只魔水瓶抛向空中,企图把平原变成汪洋大海。正在这时,只听空中一声霹雳,水妖被击得粉身碎骨。顿时,洪水消退,宝地慢慢上升,九兄弟用巨石堵住的洞口竟奇迹般变成了九座山峰。原来,天上的神仙北斗星君助了九兄弟一臂之力,又将这宝地拔高百丈,以免再遭水害。后来人们说,那最高的山就是闵老汉,矮一点的九座山峰便是他的九个儿子。这就是九子山的由来。

二是以地貎做解释。远古以前,地壳运动活跃,山体隆起,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山地地貌:奇峰峭拔、怪石嵯峨、岭岗横亘、盆地错落、深潭幽谷、飞瀑流泉。对此,唐人在九华山录一书中作了介绍:“此山奇秀,高岀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焉。”

唐代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因“被谗放还”,来到九子山,约好诗友高霁和韦权一同在九子山西麓坐眺松雪,宴赏景,互相吟唱,谱写了攺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的诗,从此将九子山定名九华山,诗云: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与)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李白不但将山名攺了,而且还称九华山是“灵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在诗序中云:“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在唐朝,九华的“华”同“花”,音同义也同。“莲华”就是“莲花”,“九华”就是“九朵莲花”。李白坐眺九子山的九座主峰,兴致勃勃地说它就像盛开的九朵莲花一样,因此改名为九华山,从而给这座奇山以形象而准确地概括,也表达了诗人李白对九华仙境的赞美和神往之情。

开山祖师金地藏

相传我国唐朝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玄宗时代,新罗囯今韩囯我国关系友好,曾派一批僧侣来华研究佛学,囯王金氏近族年仅24岁的金乔觉就是其中一员,身高七尺,头顶有奇骨耸出,貌恶心善,聪颖过人,力大无边。他携一条名叫谛听的独角兽航海来到中国,弃舟登岸寻找道场,先上了浙江的普陀山他一脚踏上山峰,整个山峦沉了下去。金乔觉自知这里不是他修行之地,转身西行,分开荆棘藤蔓,跨峰越壑,栖身于岩洞,汲水于溪涧,饿食野果,清苦修行,千辛万苦寻找一块宽平而朝阳的地方,来到了九华山。

当时九华山闵园峡谷中,住着一位富户闵让和,人称闵公,他拥有九华山一带的田园、山林,乐善好施,结交颇广,经常施斋僧人有99位,金乔觉登门化缘,确足百数。

金乔觉向闵公提出借地修行,“只求一袈裟之地。”闵公心想此僧身作袈裟不过一丈而已,便说:“我这些山头任你去选,何限一袈裟之地?”金乔觉口中念念有词,把身上袈裟脱下来向空中一展,竟罩住了九华山的九十九座山峰。闵让和猛然醒悟到这是“菩萨显灵”。就这样,佛教的开山祖师金乔觉卓锡九华山。

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火。”曾住过不少山洞九子岩、莲花峰一带的山洞都留下他当年活动的踪迹,人称“洞僧”。古拜经台是他诵读经书之处,神光岭、东崖峰、天台峰一,是他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旅游者必定观光之地。

天台峰,海拔1306米,为九华之首。天台寺是九华八百寺院中地势最高的古寺名刹,风景独好。自古有“不上天台,等于没来”之说。我们冒雨前进虽然石阶陡峭,湿滑难行,我们手抓栏杆或四肢着地,3.5公里的云梯尽收眼底。接着乘坐空中缆车,一路鸟瞰闵园,竹海连绵,松涛目,流泉潺潺,小桥流水,一幢幢别墅式的尼庵建筑优美,大有“环境离不开庵,庵也离不开环境”的那种囯画之美。

登上天台峰,又称上了“天台正顶”,因为这里留有地藏圣迹,拥有众多奇景异象,被尊称为九华山的“头”,成为朝拜九华的最高境界。远眺天台南北,山色连绵,佛景罗列:香炉峰、钟峰、鼔峰、蜡烛峰、大鹏听经石、仙人击鼔石、金龟朝北斗石等等,奇景天成,各呈异彩。天台寺南有十王峰,誉为“十王朝地藏”。寺后青龙背铁链上留有游客千百平安锁。站在拜经台前平台上,举目四望,一派神奇佛世界,令人叹为观止。在经台前地面的岩石上,留下一双巨大的凹陷足印,传说是金乔觉在此年拜经嵌出来的。我也赤脚上去踏一下,想沾一点神仙之气。

金乔觉在九华山开辟道场,广泛传播佛教的基本教义,即所谓“四谛”、“六道”、“十二因缘”,表释迦佛法中的“大愿”,并说愿力之大是无与伦比的。上世纪30年代有小册子介绍:在诸大菩萨中,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表“大慧”的,四川峨眉山的普贤菩萨是表“大行”的,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是表“大悲”的,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表“大愿”的。直至耄耋之年,仍精力充足,登台诵经。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年已99岁的金乔觉忽然招来僧徒们告别。僧徒不知所以只觉得山在呜、石在滚撞钟钟无声坠地;屋上的椽子也毁坏了几根。高僧金乔觉就这样神奇般地离开了人世。

在佛教中僧人辞世一般叫“圆寂”。金乔觉圆寂盘坐在一个特制的大缸中。三年后,僧徒们为大师建三级石浮屠,准备开缸入塔举行安葬,只见大师仍然端坐缸中,不但肉身不坏,而且脸上的颜色好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抬起时其关节还如金锁般的发出响声;将大师肉身移入石塔时,其肉身上空出现“神光异彩”。僧徒们联想到佛经上说的地藏菩萨“瑞像”与金乔觉相仿,便认定金乔觉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并称为金地藏。从此,金乔觉圆寂的南台岭也被改为“神光岭”。金乔觉的肉身就放置在神光岭之上的石塔中供奉。石塔虽只有三层,但塔基很高,有八十四级。佛教中有“九九八十一难”之说,度过八十一难,方能成正果。金地藏塔前的石阶有八十四级,取“九九八十一”再加三层石塔之数,表示了金地藏在九华佛教中备受尊崇的地位。

后来,僧徒们为了保护地藏的肉身石塔,三石塔被玲珑剔透的七朩质宝塔笼罩,塔身为八角形,每层八面皆有佛龛,每个佛龛内都供一尊金地藏金色坐像。清朝光绪十二年,在塔上又加了一座大殿,在大殿东西两边为十尊阎罗金塑像,形态各异,威严拥立,守护宝塔。殿门正南,塔基台阶八十一级,两旁配有石狮,造型独特,很有内涵。在半月形瑶台两侧有花圃,四时花卉,交相争荣;凭栏远眺,江如;再由大殿前往下俯瞰,仿佛置身在云霄之中。

这就是我们见到的月身宝殿


作 者 简 介

李广荣高级经济师、工程师、文史研究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协会、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老干部文友会名誉会长。著书立说、撰文写诗联百万言,发表作品过千篇,有30多万字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的报刊杂志上。有多篇精美散文刊发在《散文选刊》杂志上,其中获“2015年精锐奖”一等奖。也有作品获第七届文华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第九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庆祝建党百年全国诗文大赛银奖、入编中国文化出版社《百年回望》,还获得赵树理杯全国乡土文学征文优秀奖等百项奖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