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证:琅邪王氏王僧达,后代迁徙义兴(今宜兴市)

 王子书屋 2021-07-05

​《南史王弘传》记载:弘少子僧达。

僧达幼聪敏。弘为扬州时,僧达六七岁,遇有通讼者,窃览其辞,谓为有理。及大讼者亦进,弘意其小留左右,僧达为申理,暗诵不失一句。兄锡质讷乏风采。文帝闻僧达早慧,召见德阳殿,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少好学,善属文,为太子舍人。坐属疾而于扬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

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义庆闻之,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酧答不暇,深相称美。诉家贫求郡,文帝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仲文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人”乃止。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与兄锡不协。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馀。服阕,为宣城太守。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五日三日方归,受辞辩讼,多在猎所。人或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且曰“在近”其后徙义兴。

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无锡市宜兴市一带属阳羡县。东汉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阳羡县城一度南迁荆南山下(今铜官山风景区附近)。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县级宜兴市一带成为东吴的疆域。公元243年,东吴在荆溪河(今蛟河)畔重建阳羡县城。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阳羡人周玘(周处之子)平定叛乱,因功封威武将军、吴兴太守、乌程侯,朝廷又特为之设“义兴郡”,郡治在原阳羡县城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宋太宗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宜兴这一建制始于此。

宜兴市,简称宜,古称“荆邑”、“阳羡”,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面太湖水面与苏州太湖水面相连,东南临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与武进相傍,也即地处江苏、安徽两省的交界处。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宜兴人文荟萃,诞生了4位状元、10位宰相,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就县级宜兴市的历史来说,西周时代至春秋末期,宜兴属吴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