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献礼拉开帷幕,主旋律开启新征程

 网视洞察 2021-07-05

网视导读: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短短的一句历史,背后蕴藏着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彩华章。近代的中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首批共产党人就在这风雨如磐的日子里担起救亡图存重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曙光。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的电影人再次创作出了一批革命史诗题材影视作品,其中《1921》和《革命者》已率先为建党百年华诞献礼。

主旋律的新打开方式

这两部作品都聚焦于建党前后的中国革命历史风潮,不同于上一个十年的风格,两部头部献礼作品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进行了革新。印象中平铺直叙的宏大叙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体化视角对革命史诗的生活化解读。

《1921》和《革命者》分别截取1921年与1927年作为主体时空表述,前者以中共一大代表和会议本身作为基准点,从微观视角展现人文情怀;

作为李大钊的传记式电影,《革命者》则启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主视角从李大钊被捕入狱的时间点开启倒叙,以主角人生中遇见的典型人物为节点进行插叙。新颖的表达形式,让两个影片向商业化方向更近一步,同时也拓宽了主旋律的打开方式。

在展开视角上,两部作品也完成了跨越时空,更贴近当下的解读。1921年,从风云际会的上海到南湖上的小船,其中发生的故事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观众们早已耳熟能详。随着今人对近代史的解读越发详尽,曾经的波谲云诡都成了日后时光宝石的横切面。《1921》的创新就来源于叙事重点在历史横断面上的侧重。无论是对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的个体化描绘,还是对伟人们的生活化刻画,抑或是对共产国际代表们的经历进行谍战风格的处理,都让影片成功避免了建党题材的内容重复问题。

而在主旋律新内容的挖掘上,《革命者》采取的人物传记形式可以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同时主创们通过刻画不同阵营、不同阶级人物眼中的李大钊,以点带面最终完成了对初代革命者精神的深度化诠释,也完成了唱响主旋律新方向的探索。

尽管两部影片在创新之余使得影片整体结构不太紧凑,叙事也略显碎片化,但其电影美学上的创新,以及对主旋律多元化表达的拓展,都是对当下“新主流”电影迈向新道路的铺垫。

“新主流”的突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旋律电影对市场化和凸显宣传属性之间都明显侧重于后者,基于主旋律本身的特性,其政治服务目的会一直存续下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主旋律电影早已完成了市场化转型,其宣传职能也和商业化、艺术化、娱乐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新主流”类型电影诞生了。

从《建国大业》开启了全明星阵容献礼模式开始,老戏骨搭配青年流量明星吸引全年龄段观众的形式延续至今;《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主旋律影片则以展示电影工业成果铺垫主旋律商业化的道路,而这些与成熟的商业类型片相融合,摆脱政治宣教标签的大片,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也展现了影片强大的商业潜质;

《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系列在展现视角上回避了以往的宏观叙事,选择个体化切入点来展现人与时代的关系,加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等“新主流”电影则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拓宽了取材空间,延续了新时代主旋律的生命力。

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电影行业与社会发展状态息息相关,正值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1921》、《革命者》揭开了献礼序幕,接下来的《中国医生》、《狙击手》、《长津湖》等片蓄势待发,后疫情时代的“新主流”电影将在这特殊的时间节点再次证明自己。

结语

电影工业承载主流意识形态完成符合时代精神的视听艺术表达,是当下“新主流”电影的时代使命。而电影人作为执行者,除了进一步完善“新主流”电影体系,更重要的是把握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推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作品,实现商业性、大众性双赢,从而促进整个电影行业的良性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