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品类和品牌的一些小思考

 周恩勇 2021-07-05

这是周恩勇第66篇文章

持续原创,做最懂品牌战略的设计师

消费者购买商品通常情况下:“用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品牌22律》一书中指出:“品牌是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比如,可口可乐是可乐品类中的代表。
 
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推动他购买的并不是品牌,而是品类,只有在消费者决定了品类之后,才决定品牌。
 
比如,热天来了家里很热,你开始思考是买风扇、还是空调,当你决定买空调之后你才会选择买格力、美的还是其它品牌。风扇、空调就是品类,格力、美的就是品牌。
 
所以,对于初创公司品类的选择至关重要,选品类就是选赛道。
 
你是要选竞争小的细分品类,还是选择竞争激烈的大品类,又或者是创新一个新品类。
 
柯达的衰落,并不是产品不行,也不是公司品牌形象不行。相反,它的产品很好,品牌知名度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品类的衰亡,数码时代胶卷这个品类衰落了,所以品牌也随之衰落。
 
品类决定了品牌的天花板。

如果我们一开始选择了一个非常狭窄的细分品类、小赛道,而且没有成为大品类的潜质,就注定了无法增长为一个大品牌品类,由于小赛道本身就有天花板,何谈后续的增长。
 
选择品类尽可能的选择具备大众化潜质,哪怕是细分品类一开始可能小众,但一定要有可能出圈、爆发成为大众消费品的潜质。

举一个例子:每日黑巧
 
黑巧是巧克力大品类下的细分品类,每日黑巧改变消费需求,以往的巧克力吃了怕胖,所以不会经常吃。

而每日黑巧从命名就给消费者心理暗示,每日都可以吃。每日黑巧主打健康、时尚、无糖、0添加,让消费者享受巧克力时更没有压力,又富含高膳食纤维,增加了健康概念。

每日黑巧虽然是细分品类,但通过产品升级,消费需求变大了,从小需求变为大需求,小品类变成大单品。

 
品类创新的核心,不是“更好”,而是“不同”。如果你不能第一个进入某个品类,那么就创造一个品类使自己成为第一。
定位之父艾·里斯提出:企业的任务就是开创并主导一个全新的品类。

小仙炖鲜炖燕窝,通过创新开创了鲜炖燕窝的新品类,冲出传统燕窝市场成为滋补行业的一匹黑马。

在小仙炖之前,燕窝市场主要以干燕窝和即食燕窝为主,几乎没有鲜炖燕窝这个品类,鲜炖燕窝也几乎没有出现任何规模化的品牌。
品类创新不要试图改变消费者认知

哇哈哈啤儿茶爽——“像啤酒一样酷爽,像绿茶一样健康,不是绿茶,也不是啤酒”,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具有啤酒口味的茶饮,这个饮料后来也失败了,因为它也违背了顾客的认知。
 
老板推出中央油烟净化系统,这个品类名“中央油烟净化系统”就有点难理解,面临一个巨大的解释工作的挑战,什么是净化系统?
后来他们借力“中央空调”品类认知,把品类名从“中央油烟净化系统”换成了“中央吸油烟机”这个新品类名。

所以,品类创新要顺应心智,而非改变心智。

<完> 关注我,每天分享品牌干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