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神往九华山(下)/李广荣

 读在现场 2021-07-06

应身菩萨百岁宫

九华山的名气之大除了岀了个金地藏而外,还了个应身菩萨无睱和尚,而且真身供奉在九华山东崖的北麓万年寺,无睱和尚活了一百岁有僧说他活了126岁,故称“百岁”,万年寺称百岁宫。

我们从风景秀美的九华街乘观光缆车,二里路程五分钟就抵到百岁宫。百岁宫依山顺势构筑,卧伏于蜿蜒而下的岩石之上,是建筑和岩石结合的范例。白墙黑瓦,屋顶与蓝天呈现整齐的轮廓线,肃穆庄严,朴素本份,气象堂堂。周围的景致极美,向东眺望,九华山九大主峰历历在目:莲花峰在云烟里缥缈,含苞待放;天柱峰一柱擎天,直上九霄;五老峰高低错落,如五仙漫游;狮子峰昂首伸腰,雄视宇宙;天台峰峰间立寺,高岀云表。那十五、七贤诸峰也都各呈异彩,分外妖娆。真是:九莲翠色灿云霓,一角青天唯尔低。怪石奇峰耆老醉,萍踪欲驻羡僧尼。  

进入大雄宝殿,首先跳入眼帘的是殿门额上“钦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楷书的寺匾。此为北洋军阀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所书。穿过大殿诸多佛像,寺殿便有下行趋势,转过一道小门,径入肉身殿。这是真肉身殿,殿内供奉着386年前圆寂的无睱和尚装金真身――应身菩萨:他端坐在莲花台上,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置在一玻璃供龛内,这是九华山保存时间最长的肉身菩萨。另外在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僧家山双溪寺肉身堂内,供奉着誉为“笫三代应身”的大兴和尚的肉身神像;还有在九华街东南的通慧禅林,供奉着全世界首尊比丘尼仁义师太的肉身神像。)

无睱和尚名海玉,字无睱,河北省宛平县现属北京市人。生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自幼信佛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即开始云游名山大寺,他访过峨眉,住过五台以后才辗转到九华山。无睱和尙这里山清水秀,适合修行便在东崖摩空岭的摘星亭旁一石洞中藏身苦修。他常年采集山中的党参、黄精、野果,并以此充饥。从来不外出募化,也不接收施舍。为了弘扬佛法,传之后世,在洞中以石板为桌,石块为凳,破指一说划破舌头取血用毛笔和金粉一笔一笔地抄写华严经>>。他不分寒暑不分昼夜用了二十八年终于抄写完了八十一卷经文,放在他的右腿旁。然后又写好了自传,放在他的左腿旁,堵上洞门,三个月不食不喝,盘腿而终。死后三年,明崇祯皇帝于睡梦中看见九华山有菩萨降世,便派钦差上九华敬香。钦差在东崖顶上发现了这个石洞,打开一看,只见洞中一位老端坐如活人,身旁放着一部“血经”。再翻看他的自传,知道他已经死了三年,活了126岁。

皇帝听到回禀后,即令将茅蓬“摘星庵”修建成“百岁庵”,封为“百岁宫护囯万年寺”,并赐给老肉身装金。僧徒们将老尸体放置缸中,用石灰封口,缸外用木炭文火烘烤数十日,取出来浑身涂金,制成一具中国特色的“朩乃尹”,供后人供奉。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皇帝敕封无睱和尙为“应身菩萨”,庵名为“百岁宫”。

九华山上觅长寿

在百岁宫南侧,我们迈进百岁宫五百罗汉堂,它是坐东朝西两层宫殿式殿堂。据说是1995年至1998年新建的,占地600平方,山门前有1500平方的广场。五百罗汉阵容强大,神态逼真,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之首创。今人有诗曰:百岁宫前罗汉堂,东崖之上耀金光。罗汉五百喜相聚,佛山佛亊享誉四方。

导游告诉我们,到罗汉堂里去数罗汉,数到你的岁数时的罗汉,便是你的前生。出于好奇和兴致,我也数了一下,数到我的虚岁时的罗汉叫迦耶迦叶尊者,此尊慈眉目秀,白胡须硕,不论他佛历和道法怎样?我认定了他就是我的前身,起码是位长寿老人,这是我们这把年纪的人最好的愿望。非常高兴地和他照了相。请他保佑我健康长寿,阿陀佛!

岀了罗汉堂,远离百岁,沿着顺坡下行,踏着石阶下山,跳入眼帘的是青松翠竹,仿佛进入了绿色的海洋,这就是闵园的自然景观。由于我们着寻觅“長寿之景”的目的,在这里未做停留,一走而过。只见各种建筑风格的尼庵、古庙,古色古香,在揺曳修竹掩映之下俯仰山色,前庭后院,清溪环绕,兰谷深处,别有天地。再下行,尽头便是回龙桥,离桥不远处,便是我们特地前来观赏的天下第一”。

大家了此古松,兴奋得不可言表。古松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它的主干扁平,在高三米的地方一分为三,分层次向上向外伸展:中间一枝翘首云天;另外两枝,一枝向后平伸形如凤尾,一枝向两边斜伸如凤凰的两翼,形似一只巨大的凤凰昂首展翅,迎空欲飞,惟妙惟肖,故名“凤凰松”。相传此松为南北朝时,东晋天竺僧人杯渡所植,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就是这株千余年长寿之松,吸引着无数包括我们在内的游客,在古树前留影,久久不忍离去。更祈祷世人如古松一样青、寿!


作 者 简 介

李广荣高级经济师、工程师、文史研究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协会、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老干部文友会名誉会长。著书立说、撰文写诗联百万言,发表作品过千篇,有30多万字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的报刊杂志上。有多篇精美散文刊发在《散文选刊》杂志上,其中获“2015年精锐奖”一等奖。也有作品获第七届文华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第九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