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几块条石见证了淮安430年历史|| 何永年

 一犁_书馆 2021-07-06

作者:何永年

在市区北门桥和水门桥之间,市实验小学和原长征小学(现已改为长征小学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北面里运河上架有一座造型别致的长征桥。该桥2004年开始建造,2005年5月竣工。在运河南岸东侧桩基施工时,钻探机遇到了阻力,钻探不下去了。这时,住在附近不远、现已年近70、十分关注淮安历史文化的张崇善老人见到此情,便对施工人员说,你们的钻机遇到了当年建清江浦城的条石,这样蛮干是不成的,非得将条石挖掘出来才行。工人们听从了老人的话,沿着钻探井筒向下挖掘,果然挖出了几块长条石。工人们按老人吩咐,没有乱扔,更没有砸毁,用钢丝缆将条石放置在桥桩东侧河边。老人说,这几块石头非同小可,已有430多年历史,工人们听了都非常惊讶,老人是怎么知道的呢?张崇善老人向他们讲述了这几块石头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几块石头是建洪泽湖大堤用的,后又拆来建造清江浦城,再后来是日本鬼子飞机扔炸弹,炸毁了城墙,条石飞到里运河。

我们还看到有几块城砖也躺在条石不远处,它们又从何而来?老人说,这几块城墙砖又叫大河砖,2006年在建造北门社区时,挖墙基挖出了大河砖,老人见了如获至宝,和老伴胡学伟用自行车分几趟、累巴巴运到河边,跟条石放在一起,便成了“天然专题历史展览馆”。城墙砖长、宽、厚分别为36、16、10厘米,比现在建造房屋的砖头要大许多这几块条石和城墙砖,当里运河水大时,便悄声无息地藏身水底,似乎要将历史隐藏;当河水小时,便裸露在河岸边,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漫长的历史。

洪泽湖大堤又称捍淮堰、高家堰,始建于1800年前的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当初只是一段土堤,相传为广陵太守陈登所筑。后来,随着洪泽湖面积的不断扩大,湖堤也跟着加长、加厚。明永乐年间(1403—1422年)陈瑄督理漕运,又改做砖工。到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由潘季驯总理河运,开始建直立式条石墙(又称石工墙),用草木灰、石灰、糯米汁搅拌后浇灌而成。由于工程浩大,直至清高宗乾隆十六年才基本告成,前后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耗时长达171年时间,相传当时筑堤日耗斗金。大堤全长67公里,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达洪泽县的蒋坝镇,如蛟龙卧波,镇住了万倾湖水。大堤高9米,临湖一面用18层条石垒成,该条石全用江南运来的大青石,石块间以铁锭连结,底部用木桩夯实;背湖的一面用三合土填筑,险段加筑越堤,形成第二道防线。作为明清两代“蓄清刷黄,治河保运”治水方略的产物,它的建筑为我国古代防洪、供水、航运,乃至军事、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运用古人“蓄清刷黄,治河保运”,“束水攻沙”治水方略。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以及迄今世界上规模和综合效益均最大的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都是沿用了这一治水方略。

我们看到,躺在河边的条石两边各有一个不相对称的缺口,它叫燕尾凹槽,在两块条石之间两燕尾凹槽相对,用生铁铸成的铁秤砣——又叫银锭扣榫,将两块条石铆合,不让其移位。这种建造方法,在1300多年前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乾陵,已经运用。由此可见古人建造工程中的智慧。

洪泽湖大堤条石又怎么飞跃数十公里用来建造清江浦城的?

古淮阴已有2200多年历史,但筑城史并不长,从1864年开始建城,到1950年拆城,清江浦城总共存在86年。

 清咸丰八年(1858年),捻军联合太平军追击清军胜保部,从安徽进入淮阴境内,八月捻军占据盱眙大部。这样,清江浦完全暴露在捻军的尖刀长矛之下。商业大户是捻军最喜攻击的目标,这时清江浦没有城墙只有土圩,成为一座危城。清咸丰十年(1860年)东捻军李大喜部一举攻克清江浦,烧毁一批衙署和富户居室。

于是清江浦城的营造在捻军不断骚扰和进攻背景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清江浦城由时任漕运总督吴棠,奏请朝庭获批准,于清同治三年春(1864年)开工建筑,翌年秋竣工,不到二年建成。城墙结构坚实,基础牢固,用杉木夯入土中做桩基,在桩顶满砌,砌城材料就是拆洪泽湖高家堰北端的一段(淮阴区码关镇仲弓村至高堰乡武家墩一段)石堤大条石,用此整块条石垒砌而成,全部用糯米汁浇灌镶嵌;城墙上半部分用西窑汪窑厂烧制而成的大砖垒砌,城墙巍然壮丽。上有城垛,形如齿牙,城墙上方四周建有炮台27座。

城墙四周均有护城河,作为护城屏障,河上有活动木桥与城门相通,北面护城河即里运河。

整个城墙虽早被拆除,但仍有迹可循。东、西、南三段环城路,加上里运河南岸河堤路,形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圈,就是当年清江浦城的城址。

现再说说清江浦城条石是如何飞到里运河的。 

现已84岁高龄的袁锦富老人讲述了亲身经历、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

历史的见证人:左为张崇善,右为袁锦富

实验小学现址在国民党时期是一座“苏北模范监狱”,住在附近的居民夜间经常听到提审、拷打犯人时发出的惨烈嚎叫声,让人毛骨悚然,夜不能寐。1937年底日寇攻陷南京后,国民党省政府迁来淮阴西长街。这时常有日机来淮轰炸。为躲避日机的轰炸,国民党淮阴县政府在监狱旁赵家楼西侧靠近城墙边挖了一个防空洞。1938年3月的一天,从连云港起飞的日寇飞机轰炸淮阴城,警报声响起,附近的居民纷纷躲进防空洞。这时,11岁的袁锦富拉着另外一位小朋友吴长华(现已病故)也朝防空洞跑去,见洞里已经挤满了人,便退了出来。很快日机撂了炸弹,将防空洞炸塌,洞内84人全部炸死压死,袁锦富、吴长华两位小朋友侥幸逃过一劫。城墙也炸掉一截,城砖和条石飞落里运河。被炸死压死的84具尸体挖出后,铺了一大片,惨不忍睹。

时过境迁,光阴荏苒,几十年前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牢狱,如今已成为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省市重点小学。

现在每当中午和傍晚实验小学放学时,在北门桥和水门桥南侧的河南路上,接送学生的家长往往将路堵塞,严重影响交通。市政府急人民所急,为了缓解这一涌堵状况,决定建造长征桥。2004年始建时,埋藏于河床下60多年的建城大青石得以重见天日。长征桥不大,但建筑技术颇为先进。

这是我国第一座PC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它是继法国、日本之后在我国建成的第一座同类型桥梁,具有重量轻、用料省、造价低等优点,该项技术在今后30—200米跨度桥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该人行桥,全长70米,跨越水面约58米,宽7米,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贯里运河。淮安打造里运河旅游风光带,长征桥成了风光带的一大亮点。  张崇善老人说,这几块不起眼的条石、大河砖,穿越时空,见证了淮安430年中几个阶段的历史,向人们诉说了明清时期劳动人民治理水患显示出的聪明才智;清江浦城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日寇的铁蹄使淮安人民遭受残酷屠杀;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处处关心着广大老百姓,建设事业日新月异。因此老人热切建议,市有关部门如博物馆、文管局,将它们收集起来,作为淮安历史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这些条石,大河砖现在何处呢 ?真想再看看它们.


作者简介

何永年:1941年10月24日出生于清江浦区西长街东端,即现大运河广场东南角,距离越闸(清江小闸)60米处。1962年清中高中毕业,未能考取高校,当年留校工作。之后,工作于清江市供销社,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于市二院人事科科长岗位退休(延迟退休三年)。(1959年高中一年级时私秘考取淮阴师专,清中领导未同意而未能报名入学)

退休后开始撰写清江浦区人文历史,2014年将之前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各报、刊数百篇文章,汇总后自费出版了50万字的《清江浦轶事》一书。经市区所有报纸整版推介后,该书被索要一空。之后又继续撰写了数十篇文章。

被先后吸收为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名人研究会理事,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参与组织金秋岁月读书会、秋月正红读书会,现为秋月正红读书会高级顾问。

▼▼▼


你知道清江浦城的"三内三外"吗?
博古路是纪念“四.八”空难博古烈士的吗?
我家的“古董” 
清江浦城寻踪
父   亲 
清江浦石码头街清朝时曾叫路头街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