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京博国学 2021-07-06

《格言联璧》中说:“片言必谨,福之基也。”

口为福祸之门。一个人好好说话,能给自己带来好运;若口不择言,则给自己招来灾祸。01

口不择言,伤人伤己

《格言联璧》有云:“言语知节,则愆尤少。”

说话有分寸,懂得什么话可说,什么话不说,则不会得罪他人,伤害自己。

北宋时期的宰相寇准,就因自己口不择言,而丢了仕途。

一次,中书省举行宴会,寇准和副相丁谓一同参加。吃饭时,寇准不小心将汤汁洒在胡须上,丁谓看见后,赶紧上前替寇准抚去汤汁。

寇准见状,冷着脸说:“你一个副宰相,居然给上司溜须,像什么话!”同僚们听后面面相觑,丁谓一时下不来台。

从此,丁谓便耿耿于怀,伺机寻找寇准的“小辫子”。

一次,宋真宗身体有疾,恰逢寇准办事不力,惹怒了皇帝,使之病情加重。丁谓看准时机,上奏弹劾寇准,导致寇准被贬至雷州半岛,最终客死他乡。

《小窗幽记》中说:“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只顾逞一时口舌之快,却不顾利害得失,终将伤人伤己,难逃自食苦果的命运。

生而为人,会说话是本能,会好好说话是本领。一个人唯有懂得尊重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说傲慢之言,不说狂妄之语,才能得贵人相助,良人相伴。

02

善言善语,渡人渡己

有句话说得好:“良言一句如金玉,恶语一句似雪霜,留一余地撒种籽,浇水灌出菩提心。”

常说善言者,必是良善人。好言好语,如金玉般珍贵,如春风般温暖,使过失之人坦然以对,使愚钝之人豁然开朗。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日,一名弟子诚惶诚恐地来到禅师面前:“师父,我刚才打扫藏经阁时,不小心把经书弄湿了,建寺前传下来的古经书,历代高僧的手札都有损毁。”说完,他低下头,等待禅师责罚。

见禅师没有任何反应,弟子缓缓抬头,却发现禅师满面笑容:“你是不是在等着我训斥你?”

弟子小心翼翼地答道:“弟子愚钝,犯下大错,甘愿接受任何责罚。”

禅师说道:“你已然损坏了经书,我纵是责罚你,经书也不会复原。更何况,你已知错,若我再训斥你,既让你难过,我又伤了口德,实属不该啊!”

弟子听后,恍然大悟:“感恩师父开示,弟子懂了。人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随意发怒并不能改变事实,还会坏了自己的修行。”

宽以待人,以一颗慈悲之心,接纳他人的过失。用好言好语,感化他人向善,这是最好的修行。

《论语》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差错,福禄自然而然就有了。

古往今来,有大德之人,皆胸怀宽广,待人温和,不会肆意发怒,更不会恶语相向。

因为他们懂得,善言即是修行,渡人即是渡己。

03

好好说话,改变命运

古语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口吐玫瑰,便是修炼口德;口德好,气场便好;气场好,运势便好;运势好,命运自然好。

有这样一个典故。

乾隆皇帝特别喜欢苏州的狮子林。一次,他在狮子林的假山里游玩,一时兴起,便写下“真有趣”三个大字,写完问身边的随从意见。

随从们看出这三个字有失乾隆水准,但若说写得好,未免落得“欺君之罪”,若说写得不好,那也是“藐视君上”,一时左右为难。

这时,当地一名随行官员,直夸皇上字写得好,并请求皇上将“有”字赏赐给他。乾隆一听,便觉出其中真意,爽快地把“有”字赏了出去。

经过这名官员“妙语”的“点拨”,“真趣”两字顿显雅致,乾隆龙心大悦,又加封了官员的职位,使其名声大噪,自是前途无量。

可见,会说话,说好话,不仅可以保全他人的颜面,更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个人如此,一个家庭更是如此。

梁启超婚姻美满,九个子女,个个成才,与他奉行的“好好说话”密不可分。

一日,次女梁思庄考试只得了十六名,十分沮丧,梁启超宽慰道:“庄庄,你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十六名,已经很好了。”

不仅如此,他还告诫子女:“我平生最佩服曾国藩的两句话: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将来成就如何,想它做什么,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就是哪里。”

没有专制,没有打骂,只有鼓励与尊重,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庄子·齐物论》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有大智慧的人,必有豁达大度之态,看得更加长远通透,不会拘泥于细小的瑕疵。他们的言论,美好而温暖,令人听后心悦诚服。

一个人在心悦诚服,心甘情愿的境况下做事,怎会没有好的命运呢?

04

写在最后

曾国藩说:“命可改,唯有自己改。”

起一念,说一言,行一事,皆可改变命运。

嘴毒之人灾祸多,口恶之人福气少。人活一世,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

一个人,口德好,运气才好。谨言慎行,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要想拥有好的命运,先从好好说话做起。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蓁蓁 ※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京博国学

最 有 格 调 的 国 学 微 刊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好物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蓁蓁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