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顶级国宝同行 · 敦煌研究院篇

 与照耀同行 2021-07-06
中国有很多文物并不是你想看就能看到的,甘肃的第三件禁止出境文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就很难见到。
看不到的原因太多了。
首先,去博物馆一定要掐好黄历看好星期几,因为基本全国的博物馆每周一都要闭馆,某城可能除外。
还因为有的文物太珍贵或太脆弱了,无法公开展出,除了文物仓库的保管员和专门研究人员,很难再有人有机会看到它们。
当然,还有一种颇有中国特色的原因。我们国家层面的文物保藏领域主要存在两个系统,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省市的考古研究所。因为历史原因,有一批文物保藏在各地的考古所里,不是行内人就难有机会进入,更难有机会见到深藏的文物了。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就收藏在有75年历史的敦煌研究院里,而且这件顶级国宝大概把上面说的情况全集中了,因此长期养在深闺里,人能识却不能见,就连它到底收藏在敦煌还是在兰州都不清楚。

敦煌研究院是保护由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组成的敦煌石窟的科研单位、文博单位和旅游接待单位,专门从事敦煌学研究,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2017年,甘肃省文物局下属的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也整体移交敦煌研究院管理,并在同年5月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在敦煌研究院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常书鸿,樊锦诗等一个个北斗泰山一样的人物曾出任院长,为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付了毕生的心血。

现在的敦煌莫高窟绿树成荫,洞窟齐整,走在山前大道上,顿有进到文化圣地的朝圣感觉。不过几十年前,这里还是黄沙一片,洞窟都裸露在峭壁上,珍贵的壁画和塑像任由风吹日晒,多亏了一代代敦煌人,既当工匠又当艺术家,才有可能让再过一百年的后人们看到一千多年的艺术瑰宝。

重大发现就在现在游客人必去的第130窟南大象北边,125窟和126窟。

1965年3月,为配合莫高窟加固工程,拆除了莫高窟石窟群南区中段的原有通道。拆到125和126这两窟前后,发现两窟前面的崖壁上有一道与崖壁平行的裂缝,从125窟门前一直延展到130窟。为了安全起见,工作人员对裂缝进行了清理,流出大量流沙和干土。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当时刚到敦煌工作两年,风华正茂的她在清除流出的干土时,发现里面混有一堆刺绣残块,北魏刺绣供养人由此发现。

从130窟上的楼梯向北望去,125窟和126窟静静地无人打扰。经过固化工程,现在莫高窟的石壁上都覆盖了厚厚的水泥,让山体变厚,增大了承重力,使得现在的莫高窟就象有一排排整齐门窗的楼房,当年的那道裂缝也永远地埋了起来,而珍贵的刺绣从此就保藏在了敦煌研究院。

通过研究,这件残破的刺绣被认为是北魏时期宗室家族所用,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佛教班刺绣作品,而且是反映北朝时期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难得图像实物,2012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文物名录,成为195件组顶级国宝中的一组。

作为国内研究和保存敦煌文物最多的研究机构,敦煌研究院还保存了大量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古代文卷和丝织品。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中规定,元代以前的书画和丝作品也均禁止出境。而莫高窟出土的文卷最晚的也到了宋代,因此,敦煌研究院可以说拥有了最多数量的禁止出境文物。
不过,藏经洞的文卷和莫高窟的塑像,都能在博物馆里看到,洞窟中壁画也能参观,多花些钱还能进到特窟看到教科书上的那些巨幅壁画。但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却不知道在哪能看到。
好在首都就是首都,国家博物馆就是国家博物馆,总有惊喜带给你。
2019年的夏天,一大批甘肃文物菁华上了京城,在富丽堂皇的国家博物馆里举办《丝路孔道》展。还要感谢万能的朋友圈,不经意间看到那幅非常熟悉却从未亲眼见过的刺绣,于是当天晚上手机订好票,选了一个肯定人少的日子,一大早就去国博北门排队进去,直奔主题。

于是,我就亲眼见到了平常看不到、网上资料也非常少的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ID

walkingwithshining

与历史、文化同行,与自然、美好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