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四)西周晋侯鸟尊

 与照耀同行 2021-07-06

本来想用《百鸟朝凤》这首最炫民族风为这件被誉为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的凤鸟配乐,不过太喜庆有点闹了,想想还是改用《长空》吧。

西周晋侯鸟尊,这件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名录的镇馆之宝,印在山西博物院的LOGO正中,印在用身份证免费领取的门票上,因为它被称为是见证了晋地起始的文物,堪称晋文化之祖。

在晋国霸业展厅里,一进门就能看到单独展柜里的晋侯鸟尊。
这件鸟尊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富含了太多的信息,围着它写出几十万字的专著都很简单,所以就先从它的历史说起吧。
这是一段开启六百年晋国霸业的传奇,更是一段当代浴火重生的故事。

山西南部盆地,土地平整,有汾河和黄河经过,因此很早起就是人类聚居生活的良地。四千多年前,这里的陶寺地区出现了一个城邦式的古国,达到了很高的文明程度,现在很多人认为就是伟大的尧所在的平阳。

商代晚期,这里出现了一个古唐国,应该是附庸商王朝的一个小方国或部族,在周灭商后,仍忠于前商,因此参加了周初的商人大暴动,在周公东征后被周消灭了。

周成王年间,不管有没有桐叶封弟的故事,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分封到了唐地,作为周王朝控制汾河流域和中条山铜脉的一支力量。

不过,当时周王室力量有限,要集中力量兴建用来控制商地的成周洛阳,还要保卫从陕西到中原的交通命脉,所以给不了叔虞太多支持,只是告诉他要解放思想,可以大胆去干,因夏民启夏政,至于结果如何就管不了也没法管了。

好在叔虞不仅仅是一个通过游戏讹来封地的小王子,他应该早就随父亲武王参加过伐商的战争,其后又经历过周公恐惧流言日的内忧和三年东征的外患,具有丰富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经验,应对起比商人更弱和更落后的唐地故民,还是很有办法的。

最初叔虞的封地只有方圆百里,比现在一个县的区域还要小,而且当时山西南部还分封了很多国家,有的史书上有记载,还有更多只是通过出土文物才知道曾经有过。这些可能几十或上百的小国与叔虞的唐国差不了太多。

不过看来叔虞这一支干的不错,已知他儿子燮父被周王称为唐伯,是代表周朝在山西权威的方伯,也就是那一堆小国们的区域领袖。

此后,燮父改国号由唐为晋,从此称为晋国,自己也称为晋侯。关于燮父改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因此境内有条晋水,还在晋水之源为父亲叔虞建了祠庙,就是现在太原的晋祠。

不过可以肯定的说,现在太原的晋祠虽然是纪念叔虞的,但跟历史上的燮父没有一丝关系,因此在燮父之后五百多年,赵卿家才建起了太原的前身晋阳城,又以晋阳而将城旁的一条河命名为晋水。所以,燮父不会见到过现在的晋水和晋祠。

有研究认为当时在晋南有一条河叫晋水,那才是让燮父改国名的晋水,而且近年有研究者根据地望还真找到一条这样的河。不过,2007年,在香港发现了一件西周早期的尧公簋,上面有铭文“王命唐伯侯于晋”,说明是周王让燮父到晋地封侯,可见晋地早有其名。

不管是晋水还是晋地,最初都只是偏于一隅的小地名。直到燮父改唐为晋后,随着晋国更加强大,并国无数,逐渐扩张到了整个山西,并以此为基地又扩展到了河北和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晋就此成为山西的代称。因此,燮父在晋地文明和晋文化发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燮父死后,安葬在现在曲村天马一带的北赵村。根据西周礼制,他的后世八代子孙晋侯,死后也都围绕着他和他夫人的墓安葬,形成了一座历经两百多年的晋侯公墓。

后来发生了标志着礼崩乐坏的曲沃代翼,晋室小宗通过六十七年内战,取代大宗,因此后面的晋侯和晋公又另立了墓园,使得晋人不大顾得上这里了。再后来,晋公迁都到现在的侯马,称为新绛,这里更加冷落。到最后三家分晋,晋族绝祀,于是燮父和他八世子孙的墓区就被彻底遗忘了,就这样遗忘了两千多年。

在这两千多年中,无数的古墓在历代动乱和战争中被盗被毁,而这片庞大的晋侯墓园却奇迹般地未受扰动,九位晋侯和十位侯夫人虽有的已化为泥土,但棺椁仍安在地下,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考古人员在曲村天马一带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发现了晋侯墓地,但出于考古工作的细致传统,以及不主动发掘帝王墓的要求,绕过了晋侯墓。

此后就是一段痛心的历史,盗墓分子通过考古工作也知道了这里有宝物,就以吊车加卡车的集团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盗墓,多座晋侯大墓被盗挖一空。

在此情况下,经过多方努力,考古人员终于对晋侯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从1992年到1994年,先后四次清理和考古发掘了十七座晋侯和夫人墓,发现了大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

不过很遗憾,考古工作出现了一个重大疏漏,当时的考古人员将发现的八代晋侯的十七座墓都确定了历史顺序和身份,认为搞清了墓区布局,就将注意力放到墓园外围去寻找新的墓区,而没有发现在墓园的中部偏东的空地里,在已发现的晋侯墓环绕中,还有两座大墓。

1994年后,考古工作告一段落,考古人员撤回了北京。而盗墓分子却发现了这两座大墓,并在1998年初用爆破的方式进行了盗掘。得到消息后,考古人员立即回到晋侯墓地,对编号M113和114的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通过发现的残存文物,以及其他晋侯墓的身份认定,确定这两座墓就是晋侯燮父和夫人的墓。

盗墓分子是用炸药定向爆破打开盗洞,正好打在墓内的青铜器存放位置,所以把很多铜器炸成了碎片,同时还殃及墓中燮父的遗骨。可怜燮父这位晋地的始祖,被三千年后晋地的不肖子孙,炸得尸骨无己。

考古人员对M114燮父墓清理时,已经无法找到完整的铜器,只能把上百多公斤还有点模样的碎铜片带回北京大学的实验室。难得的是,考古人员在这堆碎铜片中,发现有100多片纹饰和断口相近,于是胡东波和杨宪伟两位修复专家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拼凑出了这件国宝级文物,晋侯鸟尊。

现在这件鸟尊似乎完好地展示在展厅正中,不过如果用X光检测,就会发现内部满是伤痕。而且鸟尊碎片中缺少喙尖和尾部,因此这件鸟尊在北大进行拼接修复后,又由上海博物馆的张光敏先生对缺失部位进行了修补。

现在,这件被认为是凤鸟形象的晋侯鸟尊,终于浴火再生,作为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成为晋文化开端的象征。

据《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周代祭祀礼器中有所谓的“六尊六彝”。不过因为《周礼》记载太过花哨,所以人们对其一直是将信将疑的态度。
但在这件晋侯鸟尊的盖内和腹底,却发现铸有两行铭文,共九字,“晋侯向大室宝樽彝”,意为晋国君主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宝器供奉给宗庙。
因此,这件鸟尊应该是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拥有的一件高规格祭祀礼器,燮父去世后,作为宗庙重器随葬于地下。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
周人对凤鸟非常崇敬和喜爱,甚至制造出凤鸣岐山的典故,说周武王伐纣出岐山时,听到有金凤鸣叫,认为这是天降祥瑞,因此才一举成就伐商大业,不过却选择性地忽略了出师前卜兆不吉和行军中遇到一路大雨。
其实,周人的凤鸟情结,更可能来自于对商人天命玄鸟的忌讳,毕竟小邦周一下子夺取了大邑商的天下,心里其实是忐忑不安,所以既然商人用玄鸟宣示天命,那周人也要用凤鸟来表示我们也是由天命罩着的,而且是更高级的凤鸟。
晋侯鸟尊的艺术价值也非常重要。
风鸟伫立回首,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凸显出百鸟之王的尊贵与威仪。
风鸟颈、腹、背都装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没羽毛的地方就用雷纹充衬,通体纹饰华丽。
把镜头拉得近了,就能清晰看到凤鸟的喙尖残缺不平。盗墓分子如此可恶,难怪就连文雅的老先生也要给他们给以最深的诅咒。

在凤鸟的背上,依形设尊盖,一只小鸟也仰首而立,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提手。
这只小鸟虽小,却活灵活现,而且与凤鸟相对,仰头翘尾,似乎在使劲叫着什么,而凤鸟也似乎正在凝神聆听小鸟的话语。 
它们在说什么,听什么?也许就是这只小鸟盖子的内侧,铸着的“晋侯向大室宝尊彝”这句话吧。小鸟是不是在提醒凤鸟要保持住宗庙重器的气度?

晋侯鸟尊的身体非常饱满,双腿粗壮,爪尖略蜷牢牢抓地,身后两只羽翼上卷,整体显得充满了力量,跟后世极度唯美却瘦得像落毛鸡的凤凰完全不同,说明在那个开拓进取的时代,就是艺术品也要有浓眉大眼的精气神儿,而不是宫廷里的宠物。


晋侯鸟尊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凤鸟后部采用了象首与凤尾的造型。商代兽型尊里已经出现在头部、背部和尾部结合多种动物的造型,西周青铜器对此进一步发扬。
凤鸟双卷翼之间,凤尾弯曲而垂,下面却是一个象首,两只上扬的鸟翼仿佛成了象首的两只大耳,因此如果单看鸟尊的后半部,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件有点奇特的象尊。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就此形成了完美组合。
更难得的是,象首下象鼻卷曲下垂,与鸟尊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也将器物实用与艺术造型合二为一。
如此的造型写实生动和构思奇特巧妙,再加以精致豪华的纹饰,不愧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

因为鸟尊曾被盗墓分子炸成碎片,修复时象鼻子那一截一直没找到,所以上海博物馆的张光敏先生根据象首和象鼻尖的弯曲走势,结合象鼻与鸟尊双腿的三点受力平面,仿制出了一段向内卷曲的象鼻,然后天衣无缝地拼接到鸟尊上,从而使得大象变得完整,也使得晋侯鸟尊重新站了起来。

为了表示对历史和文物的尊重,仿制的这段象鼻没有刻上纹饰,参观者可以看到鸟尊的整体,又能感受到曾经发生过的真实。
不过,对晋侯鸟尊象鼻复原一直存在争议,反对者认为象鼻应该是外翻的。
说来真是奇迹,2018年,北大考古人员在对晋侯墓地残铜片的整理中,发现了晋侯鸟尊象鼻的残片,经拼接复原,证实了对晋侯鸟尊尾部象鼻内卷的判断,鸟尊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既然有了原物,当然希望把现在鸟尊上的仿制象鼻换下来,最大限度地呈现鸟尊的原样。不过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因为鸟尊已经非常脆弱,要换下仿件装上原品,必须要有十足的把握。
我曾两次看过这次凤鸟,希望下次再见到它时,它的尾部已经换上原装的象鼻,尽可能地展现晋国宗室重器的风采。
我们共同期待着吧。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ID

walkingwithshining

与历史、文化同行,与自然、美好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