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用千言万语记录烟台,唯愿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风舟微纪录 2021-07-06

安家正,学者、史学家、作家、文学评论家,他一生沉潜力修,笔耕不辍,在地域文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先后出书32本,发表1000余万字;他是烟台的历史老人,用忠实的文字保留着这座城市鲜活、具体、生动的记忆。主要作品有:《胶东当代文学史略》、《胶东通史演义》、《老烟台履痕》、《峻青创作论稿》和长篇小说《半岛泪》、《戚继光》、《吴佩孚》等。

我和安老约好,于一个周末的上午在他47平米的单元房中见面。老人居住的房子破旧、逼仄,进门是一条狭窄的走廊,连个客厅都没有,我们只好在他的卧室兼工作室里交谈。

来的路上,昌武兄一再叮嘱我,安老师的身体不好,一定要注意控制交流时间,不要拖长了。原来2008年安教授中过风造成左侧肢体偏瘫,同时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右眼失明,左眼仅存0.2的视力,就是在这样艰苦、艰难的环境中,安教授拿着放大镜继续顽强写作,而且不断有佳作问世。2010年六十万字长篇历史小说《秦淮悲歌》获得烟台市第十一届文学评奖一等奖、2012年《胶东通史演义》获得了烟台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奖的一等奖,安教授是烟台地区获“双奖”殊荣的第一人。


老人半身不遂坐在椅子上不便起身,只见他头顶光亮,周围白发“围城”,正气的脸上眉毛上扬似利剑出鞘,眼神刚毅而坚定。他跟我交谈时精神矍铄,声音清晰又洪亮。听完昌武兄对我的介绍后,老人开门见山地对我说:“我是个老烟台,在只有百十户居民的时候,我就在这里了,如果想了解烟台,我做个顾问是没有问题的”。

既然有幸得见,我就想深入地了解这位神秘的老人,了解他坎坷又富有传奇的一生,考虑到老人家的身体状况,就暗暗打算多来几次。

我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是安教授的家教渊源。

世家渊源

安老翻出一本大疃村志,里面详细记载了安氏一门三代的事迹:祖父安惠民(1881.9——1954.10)名立勤字惠民,1900年考中秀才并与声名显赫的吴佩孚将军同科。28岁时被选为芝罘镇镇长。1922年到大连家族企业“成裕昌西记”油脂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安惠民一生致力于公益和慈善事业,是烟台四大慈善家之一。1931年创办新民小学,并且聘请共产党人来校任教授课。

父亲安邦瀛(1919——1993)字寰洲,安惠民次子)在烟台八中读初中,北京育英中学上完高中。1939年考入天津工商学院经济系,1943年毕业后又考入辅仁大学经济系,在校期间当选“旅京齐鲁同学会”主席,积极参加学运。1948年到烟台一中任教务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青岛师范语文教研组组长,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4年在山东师专任语文教师,后兼图书馆主任。1962年到莱阳一中任教,1972年调莱阳高格庄中学任教。


安氏三代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从出生背景来说安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士”出名门。

误入“歧途”

看完村志,我愈加好奇地问安老“您出自教育世家,又是如何走上从文之路的呢?有引路人吗?”

安老师对我的提问发出愉快而爽朗的笑声:“要说进入文坛这事儿吧,完全是个历史误会啊”。

不待追问,老人用地道的烟台话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的中学时代学得最好的是理科,高中的物理老师是钱学森的好友吴启垿先生,他在苏联飞船载着加加林等航天员进入太空时出了个题目让学生求'第一宇宙速度’,只给了两个常数(地球半径和重力加速度),结果只有我求出来了,从此名震校园,同学戏称我为'菲最克’(俄语物理学家的音译)”。

“转折发生在1959年,在大放'文艺卫星’的热烈氛围里,我写了一个话剧《大拍卖》,结果把自己拍卖给文坛了。”

“《大拍卖》在青岛电台连续播出后引起争议,青岛文联要开讨论会,一看我是个毛孩子,会不好开了,不过却竭力鼓动我考文科”。

“这简直是一场绝大的历史误会,我也自以为自己有学'文’的禀赋,开始大写文章了。《新体育》、《体育报》、《中国青年报》、《山东青年报》、《合肥晚报》,特别是《青岛日报》和《航海运动报》上发表的一批作品,让我和世人都误会出了一颗文学新星”。

“父亲对我改理学文欢喜雀跃,以'国学大师’期我,言谈总是陈寅恪、王国维,更多是他的恩师陈垣。不过对于我的文学创作他总是嗤之以鼻。他让我'沉潜力修’,我只能读一本外国文学史,然后按图索骥,把所有涉及的作品通读一遍,父亲也会圈点一些作品,鼓励支持我进步”。

“最难忘是我去考研究生时,收到了父亲平生唯一一次寄给我的包裹——他精批的有关书籍。最后我考到了199分(满分200)的好成绩”。

“严格意义来说,是时代引领我走上这条漫长又艰苦的道路吧”。

麦田守望者

一上午的时间匆匆而过,了解教授及他的思想也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我震惊于安家正教授甘于寂寞,安于贫困,居于斗室而心系烟台。与那些全国走穴四处捞金的知名教授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是一个具有当代意义的麦田守望者,守望心中永远碧绿的精神田园。

他一再强调,自己已是垂暮之年的病残老人,“我要为故乡城市化进程留下一点'历史软件’。人们最终会发现,城市化的进程不仅仅是广场、高楼、大道的比拼,还要看文化品位、文化个性”。

他一生致力于地方历史(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与整理。在我们的愉快的交谈中,老人对胶东历史文化名人如数家珍。

他说“只有熟悉家乡,才能热爱家乡,然后才是全身心地建设家乡。很难设想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路人会由衷热爱;同样,很难设想,一个对本土历史茫然无知的人,会对故乡有真挚的感情。所谓'热爱’之类往往会沦为'邀宠’的套话。连本土历史都懵懂的人,常常是浅思维,只求物欲,而精神空白,常常都是'历史白痴’,因为没有历史敬畏感必然也没有社会责任感”。

他是烟台城市发展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者,每一条街道的变迁、每一幢老式建筑的消亡都熟悉于心,讲起烟台的人文历史,老人面泛红光,侃侃而谈。埋首案头近三十年,洋洋洒洒千万言记录着他对这个城市的热爱。没有谁比他更了解这座城市,他的脑子里有一座活的烟台。

作为一个刚刚认识教授不久的青年后辈不敢妄加评论,只好借文坛名宿之言让读者了解这位老人。

著名作家峻青这样评价安家正:他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大学教授,对历史和文学深有研究而又著作等身的学者、史学家、作家、文学评论家。他学识渊博,历史知识丰富,而且创作思想严肃、健康。我曾读过他不少的历史作品,如《吴佩孚》、《将星泪》、《皇帝临终的忏悔》、《荀子的故事》等,写的都非常严肃、感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美学价值。

我与家正相识多年,平时多有书信往来,而我每次返乡都有晤面。我不但读过他不少作品,而且对他的人品也深有了解,十分敬佩。他的文品、人品都很高洁。他纯朴坦诚,刚直不阿,爱憎分明,心口如一,不媚俗,不庾上,淡泊名利,一生正气。我非常敬重他的为人、为文。他做学问严肃认真,而且有真知灼见。

在今后的时间里,我将更多地走近老人,向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的安家正,请拭目以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